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李嘉诚的决定首先是因为家中生活的压力。因为家庭的贫寒,所以对于财富就有一种极强的渴望;因为一贫如洗,所以希望靠双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单纯的想法,让他从起步的时候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只想着靠着别人成功。
有了自己创业的目标,李嘉诚就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积累创业的经验。不管是接人待物,还是学习理论知识,李嘉诚都是下定决心,把自己心中远大的理想一步一步地变得具体化、透明化,从而慢慢地接近成功。
后来,李嘉诚回忆自己创业的经历,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创业之初,你是否有资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有梦想,并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创业的信念,它是你迎战艰难、屡败屡战的精神动力。而后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总结经验,并把这种热情持续下去,离成功就不远了。”
李氏箴言:
苦难的生活,是人生的最好锻炼。
善待他人,每个人都能成为朋友
有人曾说,在生意场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没有真正的朋友,有人甚至断言,生意场上的都是敌人,别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和你进行竞争。但是翻开李嘉诚的履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在李嘉诚的周围处处都是朋友。从而上述的断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李嘉诚先生的处世哲学就是为他人、为朋友、为员工、为股东、为国家、为民族着想。以这样广阔的胸襟,交上真朋友自然是应该的。当然,你可能说,以李嘉诚先生的地位,想和他结交的人数不胜数,他肯定有无数的朋友。但我所指的并不是想和李嘉诚先生结交的那一类,而是和他身份相似的人。
李嘉诚的商业王国在建立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其一是九龙仓争夺战,其二则是蛇吞象,吃掉和黄。
在九龙仓争夺战中,最能体现李嘉诚成功的地方就是他对于“度”的掌控,也正是由于这个因素,使得他和“船王”包玉刚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975年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宁波人包玉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已经拥有轮船210艘,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而就在这一时期,考虑到船运的限制以及出于对香港前景的看好,包玉刚打算正式“登陆”,登陆的跳板就是九龙仓。
当时香港经济的发展促使华资势力日渐抬头,“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已无一方独大之势。主要原因是怡和对香港的前途信心不足,在20世纪70年代全力分散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给予华资做大的机会。凯瑟克家族的“九龙仓”本属怡和一系,于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起初业务只限于货仓经营。尖沙咀海运大厦一带即是一百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资作为货仓码头之用。经过百年的发展,九龙仓的业务亦走向多元化,除收购了海港企业51%的股权外,亦收购了天星小轮和电车,全力发展尖沙咀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此等位于尖沙咀的优质地皮是九龙仓未来发展的王牌,亦是惹来包玉刚收购的主要原因。
1977年秋,香港股市突然传出在港上市的九龙仓利好的消息,香港部分主流媒体的经济评论家甚至放出该股股价有可能连续10年保持20%增长速度的消息。九龙仓被收购之说早在1978年便在市场上流传,当时市场盛传某华资大户打算收购九龙仓,媒体纷纷影射该人就是李嘉诚,但李嘉诚在接受报纸采访时,对此说法断然否认。而事实上到9月份,李嘉诚已掌握了九龙仓18%的股票,与怡和手中的股票数额旗鼓相当。
依旧控制着九龙仓的怡和终于觉察到李嘉诚的野心。在经济状况十分不佳的情况下,怡和财团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王牌,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靠山——汇丰银行。1978年8月,汇丰银行介入九龙仓的争夺战。
李嘉诚真正的关注点却非九龙仓而是当时英资控制的另外一家公司——和黄。在汇丰介入后,李嘉诚决定不冒很大风险公开同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怡和较量,也无意为拿下九龙仓而得罪汇丰银行。于是,1978年7月,在中环文化阁一间幽密的客厅里,李嘉诚悄然约见与英资争夺九龙仓的另一个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船王”包玉刚。纵横四海的包玉刚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在此之前他已经揣摩到李嘉诚的这一步棋,而且这也是包玉刚所渴望的,李嘉诚主动出让九龙仓股票正好与他不谋而合。
这一次会面,两个华人资本世界的绝顶高手,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对包玉刚而言是20%左右的九龙仓股份,作为交换,李嘉诚则除了获利5000多万港元外,还得到了包玉刚手中全部和记黄埔的股权。
关于自己的收购,李嘉诚在事后通过媒体宣布,他本人没有大笔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九龙仓的计划,也曾经吸纳过九龙仓的股份,曾经考虑吸纳九龙仓的股份达到30%~50%,但在收购到1000万股的时候,九龙仓的股价已经超出他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长江实业放弃了该计划,并将部分股权出让给他人。
本来李嘉诚也有意入主当时仍然是英资的九龙仓集团的。但他知道包玉刚爵士已经买入了不少九龙仓股份,如果自己加入战圈,和包玉刚爵士一起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正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李嘉诚先生处世的态度是处处以他人利益为先。于是他就放弃了争夺九龙仓的机会,还将手中的九龙仓股份转让给包玉刚爵士,成人之美,使包爵士能够顺利夺得九龙仓的控制权。包玉刚爵士之后就和李嘉诚先生成了好朋友。当时,他们两个集团的影响力和实力不分伯仲。两位集团的领导人就因为这一次机会而结识,成了好朋友。之后,他们合作发展了不少项目。
还有一个例子。李嘉诚先生和香港汇丰银行集团的关系极为密切。李嘉诚先生曾经当过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多年。这是继包玉刚爵士之后,香港第二位登上汇丰银行副主席之位的华人。其实,李嘉诚先生在业务发展早期就已经和汇丰银行的关系极为良好。李嘉诚先生的信誉,得到汇丰银行的欣赏,于是早年就在业务上支持李嘉诚先生。李嘉诚先生于业务不断扩张之后,仍然很珍惜和汇丰银行的关系,所以,到今日,汇丰银行仍然是长江实业及其属下机构众多往来银行中很重要的一家银行。
从这一点,能够体会到,在商场内,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在商场内,一样有朋友,甚至有深交。从李嘉诚先生的为人处世,我们看到他是处处以他人利益为先,考虑他人利益之后,才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恰如李嘉诚先生所说的,以诚待人,不怕吃亏,事事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就是赢得真正友谊的最佳方法。
李氏箴言:
以诚待人,不怕吃亏,事事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就是赢得真正友谊的最佳方法。
真诚是人际交往最好的凭证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无诚则无德,无信则事难成。中国人自古以来最重视诚信,而这一点在李嘉诚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商场内处处是朋友,究竟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李嘉诚先生在商场内多结交朋友,少树立敌人?从感性方面讲,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都需要真正的友谊。这会使我们在人生路上减少孤单,遇到问题有朋友可以倾诉,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支持。拥有朋友的关怀,遇事有人和我们分担,快乐有人和我们分享,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多交朋友,使我们遇到困难之时,可以得到朋友的帮助,遇到问题时有更多人和我们一起商量,一起找出问题的答案。
中国人讲究“和为贵”。这不单是在商场上生存的哲学,更加应该是人生处世的哲学。李嘉诚先生在商场内能够处处是朋友,相识满天下,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要能够找到真正的朋友,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嘉诚先生以诚待人的人生处世哲学。
“诚”字,取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喻指一个人心中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卑鄙念头。当初父亲起名是希望儿子将来长大以后,正大光明地做人、做事。多年以后,当李嘉诚建立了自己纵横天下的商业帝国,谈起自己的成功秘诀,他没有提到这个“诚”字,因为他已经用自己的一生,去大笔书写了这个字。他的一生基业,高耸入云的财富大厦,深深的根基,就扎在这么一个“诚”字上面。
李氏箴言:
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因此在商场里要多交朋友,少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