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晋商主要商帮 > 第一章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的发迹之路(第1页)

第一章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的发迹之路(第1页)

第一章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的发迹之路

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但走出去不一定就能闯出一翻事业来,晋商的发迹除了有天时,地理等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脱颖而出和经营意识。

1.“被迫”走西口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势南北狭长,东西较窄,西临黄河左岸,东靠太行山西侧,属盆地地区,盆地内部海拔的高低,由北向南递减,呈阶梯状,从最北的大同盆地海拔1000米以上,下降到晋南盆地的海拔400米左右。全省地形面积,山地占73.8%,黄土丘陵地占11.7%,盆地平原占14.5%。陆地地表水源十分贫乏,属干旱缺雨地区,因而有地瘠民贫、十年九旱之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自唐宋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山西成为一个少地缺粮的省份。唐武德七年(624年)山西实行均田,规定:“凡天下丁男十八以上者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三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说明人多地少。

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权贵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致山西民众无田可耕,就连当时的皇帝也发出感叹。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三月,当时的皇帝就叹道:“闻山西田多为权要所占,有一家一口至三十顷者,以致小民无田可耕,徙居阴山之恶地,何以自存?!”这一情况历时300余年。

到了明朝,据当时的官方统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田地14.05亩,而山西平均每人只占有田地10.28亩,少于其紧邻陕西(13.61亩)、山东(13.78亩)、北直隶(30.23亩)、河南(75.81亩)各行省。到了万历六年(1578年),山西人均田地又减为6.92亩。人多为患,所产粮又不够食用,生计艰难。为缓解这一矛盾,明洪武到永乐年间,多次从山西太原、平阳、潞安府和汾州、沁州、辽州向南直隶的凤阳、滁州府和河南、山东、北直隶及北京城移民。从平阳等南部地区移民,洪洞县大槐树是个集散地,故流移外省的山西人说起他们的原籍时,都说:“若问吾家是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便是山西之人外出谋生的大环境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其之所以走出西口,经营为生,开始并不是基于什么营利意识。

民以食为天,不论是古是今,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地位都是必要的、正确的。古代把农业视为“本”,现代把农业视做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任何忽视农业,甚至弃农就商、废弃土地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但是,事物毕竟还有其客观的一面,如果在既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或者客观的政治条件下,即使精耕细作,所产仍不敷所用,并且有大量劳动力闲置时,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不敢外出打工或者经商,那也是极其错误的。在原地无力改变而又固守本土农业的人,实际是思想守旧、价值观念落伍、无所作为的表现,长此以往,必然积重难改,以至永远无法摆脱贫困。明清两代,山西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州县百姓,对其土地所产不足以生存的景况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因而敢于打破传统的单纯经营农业的模式,走四方,或打工,或经商,或垦殖,最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这是基于被迫的,试想如果所产足够其好好生存,那么恐怕就没有以后威镇华夏的晋商了。

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

古老的民歌《走西口》就是对山西人被迫外出陌生状况的真实写照。它的歌词讲的就是妻子送别丈夫,少女告别情郎时说的一些情话。因为两人分别之后就可能相见无期,所以说的话就直白甚而“肉麻”一些。

虽然不愿意,虽然舍不得,但山西人还是咬者牙勇敢的走了出去,因为他们知道呆下去只会继续过着贫困的生活,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子孙后代也会受到连累,只有走出这块被上天遗忘的土地,在广阔的天地中奋斗、努力、追求,才可能有朝一日扬眉吐气的走回来,给妻子、儿女盖起了一座座结结实实、富丽堂皇的大院来。

山西人走西口的路线大体上是这样子的:

从山西中北部出发,有两条路通望宽广的蒙古草原:一条往西,经杀虎口出关;一条往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然而,不论走哪条路,山西人首先要面对的都是巍然挺立在其面前的万里长城。

雁门关是长城所有关口中地理位置最为险要的一处,向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它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脉之中,雁门关之所以得名,穿说就是因为这里的位置太高了,关口建成之后,连在空中肆意翱翔的大雁也只能从城门洞中穿越而过。而在二三百年前,山西人就是踏过这些坎坷的山路,翻过这些几乎高不可攀的大山,为了能在春天到达蒙古草原,他们往往又必须选择在寒冬腊月就开始这种漫长而艰苦的旅程。

在这种条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过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这样走过。固关是山西东北部的一座门户。通过固关关城的路,由厚重的青石铺成,由于往来人员车马川流不息,年长日久,甚至在这些青石上,轧出了几寸深的车辙印。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紧紧拉着哥哥的手,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

山西人经商当然不仅仅是走西口,到后来,他们东南西北几乎无所不往了。由走西口到闯**全中国,多少山西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长途中。当时交通落后、邮递不便,其间的辛劳和酸楚也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一个成功者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者,在宏大的财富积累后面,山西人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人生代价。

2.三得“天、地、人”

明代是山西商人走向辉煌的时期。

晋商的兴起,得益于天时,地理,人合。

天时

天时是指明朝实施“开中制”,为晋商发展提供了契机,上文说过山西人原本不想经商,他们恋家也保守,山西人之所以能经商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93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明朝初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势力全部结束,但退居上都的北元还具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且不断南下与明王朝发生战争。山西由于地处北国边缘,为明政府的主要防守屏障,大同在辽时就已经是“西京”了。因此明政府在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特别注重山西北部军事防御体系的设置,这些防御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了山西的政治与经济。

明朝建国后,改元朝的“行中书省制”为“承宣布政使司”。后来,又分全国为京师、南京两直隶府、十三布政使司(俗称十三省),而山西即为十三省之一,另设太原都指挥使司与山西布政使司同级,山西的地位由此更加重要。

此后明政府为了防止外族入侵而大修长城,山西一段又是长城的关键部分,故在此驻扎了将近八十万大军,这样其军需补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政府颁布了一个叫“开中制”的优惠政策,鼓励商人运粮换盐,而山西人由于近水楼台,故自然而然的首先涉足了商海,接受了初步的商业启蒙,为以后晋商三、四百年的繁荣揭开了序幕。

地理

地理是指山西在当时处于南北交通的要道,南来北往的货商都要途经山西;其次是山西地产丰富,矿产加工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为晋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有史以来,河流山岭的地质外貌就对山西历代政区的沿革与经济区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说政区,山西四周皆为山河所环绕,与邻省接壤多以山河为主。其东和东南,与河北、河南以太行山为划分;西和西南,与陕西、河南两省隔黄河而望;北方的界线尽管历代多有变化,明清时甚至包括了今内蒙古的一些地区,但从地理要素的不同和人文经济的差异上讲,真正起作用的是明长城,所以说,明长城基本上就是山西北部与内蒙古默认的分界线。

明太祖朱元璋本来把南京定为都城,但是他死了以后,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这样,北方政治中心的地位又重新确立起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格局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地理位置上看,山西正好是北京到陕西必经的陆路交通要道,而包括平遥、祁县和太谷等地的太原周围地区地处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的谷地,所以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于是该地区的经济就逐渐地发展起来。

从资源条件上看,山西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中间是汾河。悠久的历史使得汾河两岸形成了稠密的人口,但是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山西的农耕用地相对贫乏。人多地少,使得山西人不得不走出家门去从商。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人多地少的状况是晋商起步的基本背景。

人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