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 第五章经商先做人晋商的做人准则(第2页)

第五章经商先做人晋商的做人准则(第2页)

八月初一日取付二千两上二个月红封平利足银一十六两,付至七月二十日。

宣统二年四月初六日取付二千两上八个月利红封平足银六十四两,付至本年三月廿日止。

宣统三年正月十七日取付二千两上十个月利红封平足银八十两,付至本年正月廿日止。

六月初三日取付二千两上五个月利红封平足银四十两,付至六月廿日止。

八月十七日取付二千两上三个月利红封平足银二十四两,付至八月廿日止。

壬子(民国元年)十月初九日取付二千两上一年利红封平足银九十六两,付至本年八月二十日止。

民国二年二月初四日取付二千两上四个月利红封平足银三十二两,付至阳历二年一月廿六日止。

民国三年一月廿一号取付二千两上一年利红封平足银九十六两,付至本年一月二十六号止。

“五福堂存银折”,光绪三十一年(1叨5年)十月平邑日升昌记立。

初五日收借九九七平足纹银贰千两整,言明长年四厘行息,期至来年对日归还。无砝。三十二年四月初五日取还九九七平足银二千两,又付二千两上六个月利足银三十六两九钱二分。

三十二年四月初五日收借九九七平足纹银贰千两,无砝,常年四厘行息,至来年对日归汴清还,此批。

十二月二十七日取二千上九个月利足银陆拾两,汴号注,付至腊月初五日。

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取二千上十二个月利九九七平足纹银捌拾两,广号代,付至十二月初五日。

宣统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取还九九七平足纹银贰千两整,洋号代还。

又取九九七平足纹银壹百肆拾肆两四钱四分,洋号代,付自元年六月初五起至今年三月二十五日正利。

此折如数还讫作废。

“何自树堂取利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二十三日平邑日升昌记立。

冬月初五日取六千两上二个月利足银五十七两六钱,平市平。

元年四月初七日取二千两上三个月利足银二十八两八钱,付至本年正月二十日止,本银由陕用过,平市平。

同日取四千两上十个月利足银一百九十二两,付至本年七月二十日止。平市平。

民国二年七月十一号取议平银二百两,由西安号用。

三年四月十八号取议平银伍拾两,由西安号用。

五月二十二号取议平银八十两,由西安号用。

八月六号取议平银四十三两二钱六分,由西安号用。

补宣统二年五月十四日取议平银二百两,原日有立永字据寄平存。

此折利银并本银如数算结,陆续使用清楚,票、折均撤销无事矣,此批。

以上列举的存银折和取利折,给予存款户的便利与实惠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存入时原定存期为一年,即“来年对日归还”,而实际上有的六个月即归本取息,有的则是几年期。由此说明,似乎对存款期执行并不严格,只要够月就可以,这就给存户用钱提供了方便。同时,不论提前还本,还是延期还本,执行四厘月息都是不变的。这与当今银行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付息,过期支取,过期部分按活期付息形成鲜明的反差,孰是孰非,由人们去评说。

第二,一年定期存款,或演变为几个月或几年期的存款,但都可以在还本前支取利息,既适应了“食利者”的需要,也为一般人提供了用钱的方便,是有利于扩大存款业务的。提前支取的利息,既有以往“上几个月”的利息,也有包括取息日以后几个月的利息。比如,四月初七日取4000两上十个月的利,却是“付至本年七月二十日止”,提前支取的利息有三个半月。票号这种支付利息的方法,按说也符合核算的原则,运用存款放出款项已经取得利息收入,把存款人应得的存息付给,票号并不吃亏。如果像四月初七日即把至七月二十日的利息付给当然就有点吃亏了,但这总是个别现象。还本前允许存户多次支取利息,是中国古代或近代前半期银行业的传统文化,有无继承的价值以及对发展存款业务利多还是弊多,人们还没有研究得出结论。反正当代银行业不执行存款提前支付利息的办法,而一律是还本时才付息。存款到期前不付息,而当代银行业放款却是贷款不到期前却要按季计收利息,这与票号恰恰打了一个颠倒,合理与否,孰是孰非,应该评说。

第三,不管是存银折或取利折,都是日升昌票号平遥总号开出的,或者注明由汴号(开封)归楚,但存户却可在开封、广州、上海(洋号)、西安四个分号支取利息或收回存银。各分号代付的利息或本金,通过书信报告平遥总号,再由平遥总号记人存户的存银折或取利折。由此看来,各分号代付的利息和本金,并没有原始折据,而是凭总号书信或是存款人信用支付的,其难度比当代电脑联网的方式要难得多。即使如此,票号为了便利存户支取,再难再麻烦也是不惜的,其为存户服务的精神不仅可贵,也是当代银行业应该学习的。

4.乐善好施,绝不忘本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省全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极端艰辛,由于当时消息的传播非常缓慢,再加上交通不便,当全国各地得知山西境内严重遭灾的消息时,山西各地已是村落荒凉,饥民携子奔走,走到途中,往往全家饿死在道旁。

田野中,草根被挖绝了,树皮被剥光了。甚至有的饥民把石头磨成粉和土掺在一起,吃下去充饥。每天每时都有因饥饿死在路边的人,卖儿卖女的悲景随处可见,真是残不忍睹。

曾目睹山西旱灾惨况的外国人在其报告中说:“在这恐怖的峡谷中,夜间更无法通行,沿途到处是人畜尸骨,任何人只要倒下喘息或病死,就会很快被狼、狗和狐狸吃尽。”

据当时驻天津的万国救济委员会估计,在光绪三年四年(1877—1878年)的饥荒中,有900万到1300万人因饥饿、疾病或暴力而丧生。其中山西占相当大的比例。当地民谣有云:“光绪三年,死人一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