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狼皮卷是什么东西 > 六 表里如一(第4页)

六 表里如一(第4页)

老子与孔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了无为是美的前提,甚至就是美本身。

孔子有一天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湿发待干,凝神定立像是个木偶人。孔子见这种情形就退出房等他,过一会儿见面说:“不知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刚才先生直立不动像一根枯水木,好像要超然于物外而独立自存。”

老子说:“我的精神畅游于万物的本源。”

孔子说:“这怎么讲呢?”

老子说:“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容易体验却难于言传,我只能给你说个大概。天地之中有冷有热,冷热融合变化而生出万物,天地化育万物都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其中天地无时不发生作用却又见不到它的功劳;生有所始,死有所归,循环往复却又见不到它的边际。我只知道它是万物之源罢了。”

孔子说:“在万物的源头游心是个什么情景?”

老子说:“那可以说是最美最乐的境界了。”

孔子迫不及待地问:“请问先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呢?”

老子说:“就像山涧的清泉那样,没有目的没有意识地向山下流去,一路溅起水花一路唱着歌儿,恬淡无为而又自自然然;就像山中的百花那样自然开放,完全用不着人工修饰;就像天自然的湛蓝,地自然的辽阔,日月自然的光明,这哪还用得着人为的修饰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把老子这种思想,用两句漂亮的诗句表达了出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过分求美反而达不到美的目的,过分看重自己的美反而弄得很丑;不避丑就不一定丑,怕露丑就必然丑定了。

春秋时,阳子出差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在一家豪华的旅馆下榻。旅馆主人相当富有,养了两个年纪都很轻的妾,一个美得惊人,一个丑得吓人。

那位美妾苗条修长,婀娜多姿,双眸顾盼生辉,两眉弯如新月,从乌发到素足般般入画。不仅容貌可人,而且能歌善舞。这样美丽又加上如此聪慧,谁见了谁都忘不了她。

那位丑妾就别提了:皮肤黑而且粗,身材和双手又粗又短。阳子不明白旅馆这位阔气的老板怎么爱上了她。

可是,他住了几天后发现情况和他想像的完全相反,那位丑陋的妾受到旅馆上下的人的尊敬,旅馆老板也和她形影不离;而那位美妾则受到众人的鄙视,老板对她似乎也不怎么感兴趣。

阳子大惑不解,他向旅馆的一个服务员暗暗打听其中的缘故,那位服务员不敢说真话,怕因此被老板炒了鱿鱼,只是很含蓄地对阳子说:“你再住两天观察一下就知道其中原因,何必向人打听呢?”

阳子更觉得蹊跷,就留心观察二妾。

那美妾对美貌的自我意识太强,时时感到自己美如天仙,把所有人都看成丑八怪,那神情又冷漠又高傲,老想别人跪在她脚下仰慕她恭维她,那份骄矜之气真叫人受不了。

而那位丑妾自知外貌丑陋,她并不回避自己生理上的缺陷,也不因此而自卑得抬不起头,她待人接物谦恭随和,和旅馆中的招待员一律平等相待,从来不因为自己与老板的关系而颐指气使。

美妾自以为压过群芳,处处以美自炫自耀,因而大家由反感她到厌恶她,慢慢看不出她美在何处了,丑妾自谦其丑陋,为人亲切诚恳,人们反而忽略了她的丑陋,慢慢看惯了也就不觉得她丑陋了。

在现实生活中,形体的丑陋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心灵的丑恶却难于识别;人们只把身体残缺的人称为“残废”,而把那些德性残缺的人称为“完人”。美与丑竟然这样混淆颠倒!

一方面,我们不应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貌,过于追求外形美就会放弃自己内在美的修养,天天为自己外表的美丑而苦恼,这样自己的精神境界将越来越低下,最后可能把肉麻当有趣,拿丑恶当美丽。另一方面,对别人也不要用外貌的美丑作为取舍的标准,有不少形体残废的人精神优雅而高尚,假如我们从这些人身上见不到美,两眼只是盯着别人形体上的丑,那我们自己就是一个精神上的残废,自己就变得丑恶无比了。

狼言狼语

人的美丑的变化就这样,内在的平和,外在的平易,此丑亦美;内心傲慢,外表冷漠,比美众人也就望而避之。

6。表里如一,言行真实

人类往往把狼当作邪恶的象征,其实,我们应该消除这种偏见,狼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言行真实就是突出的一点。

很多人,为了取得一点点的小利小名,他们会拿自己的人格和名誉做赌注,就像在跑马场中赌博一样地面无愧色,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行为啊!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叫做《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问便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如果三者能得其一,对—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了。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自己事业,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刁;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他却“名”迷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诚信是一个人最优秀的性格之一。一个是以言行诚实、而自觉有正义公理做后盾,一个是欺骗、说谎,而且自知其为欺骗与说谎,这两者之间的威力真不知要相差多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