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等待明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有完整时间让我们专心去做某件事。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途径。例如,公休时间,一早一晚等,都可以使我们去完成。时间是挤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的一生中,有很多计划没有实现,就是因为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现在”这个词对成功的妙用无穷,而用“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
我们就用储蓄的例子来说明好了。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虽然它很好,却不表示人人都会依据有系统的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储蓄,但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做到。
这里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小王每个月的收入是2000元,但是每个月的开销也要2000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都很想储蓄,但是往往会找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渡过这次困难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就要开始存钱。”
最后还是他太太不想再拖。她对爱人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他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
王太太这一次下决心了。她接着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要认为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到一个广告说,如果每个月存100元,15年以后就有18000元,外加6600元的利息。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不可移作他用。我们说不定要靠饼干和牛奶过到月底,只要我们真的那么做,一定可以办到。
就这样,他们为了存钱,起先几个月吃尽了苦头。现在他们倒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跑步者全力的奔驰,唯有坚持到最后,方能获得成功。时时刻刻请记住富兰克林的话:“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歌德说:“把握住现在的瞬间,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身上才会赋有天才、能力和魅力。因此,只要做下去就好,在做的历程当中,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成熟。只要能够有了开始,那么,不久之后你的工作就会顺利完成了。”
人的一生,有三件事不能等。
第一是“贫穷”。
贫穷不能等。一旦时间久了,你将习惯于贫穷,久而久之,不但无法突破自我,甚至会抹杀自己的梦想,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
第二是“梦想”。
梦想不能等。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经历和想法,试想一个问题:如果你20岁时的梦想在60岁时才得以实现,那是什么情况呢?
比如说,你20岁时梦想是希望买到一辆法拉利跑车,去郊区狂飙。你一直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到了60岁,总算买得起跑车,但要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是“家人”。
家人不能等。或许我们还年轻,未来有很多时间可以让我们摸索、打拼。可我们的家人呢?他们还有时间等我们成功吗?还有时间等我们赚到钱,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他们以我们为荣吗?
85岁高龄的老画家齐白石,每天坚持作画,从不间断。有一天,风雨大作,他心情不好,没有作画,整日坐卧不安。第二天,雨后天晴,阳光灿烂。他一早起来,推开窗口,见到这样大好时光,情绪来了,早餐也不吃,拿出文房四宝,泼墨绘画起来。他一连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午饭的时间到了,他还在埋头作画,不肯休息。待画完最后一张时,他在画上题词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
“不教一日闲过”,这话成了鼓舞多少人前进的座右铭,说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一个85岁的老人,做到“不教一日闲过”,实为感人!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生命,不教一日闲过,使每一天、每一时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有人说,“每一个勤勉的日子都会有收获,每一个悠闲的日子都会有代价”。时间是最公正的,你今天付出的多,它明天回报的也多。应该说,每个人的智商都相差无几,谁在学习与思考上投入的时间多,谁的收获就大,进步就快。
时间是有限的,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安排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张平是一个部门主管,每天醒来就一头扎进工作堆里,忙得焦头烂额,寝食不安,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于是,张平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公司经理。
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再也没有他人“打扰”,这位公司经理于是转过头来问张平有何贵干。张平站起身来说:“本来我是想请教您,身为一个全球知名公司的部门经理,您是如何处理好那么多的工作的,但现在不用了,您已经通过您的行动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明白自己的毛病出在哪儿了,您是现在就把经手的问题解决掉,而我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接下来,等一会儿再说。结果您的办公桌上空空如也,而我办公桌上的文件却堆积如山。”
实践表明,拖延时间的心理只会使我们在“现在”这个时段更加懦弱,并期待于幻想。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但却始终无法成功。如果利用“现在”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厌倦工作和生活。
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就得特别能吃苦。吃苦是积累资本、挑战机遇、收获硕果的内动力。要挤出时间学习,就应该简化生活,专注事业,少操一些不该操的心,少劳一些不该劳的神。当然,简化生活并不是说不顾惜身体,把身子拖垮,而是提倡把人生追求的重心放在事业上。
想不想写信给一个朋友?如果想,现在就去写。想不想给一位好久没联系的老同学打个电话?如果想,那么赶紧打吧。有没有想到一个对于生意大有帮助的计划?如果想到了,马上开始行动吧。
盲从是最大的迷失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追“风”的习惯,他们总是因为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去做某件事,总是喜欢赶时髦。结果,就变成了一个盲目跟风的人。其实,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必须先是个不盲从跟风的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大都有一种大众趋同心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能听到有人说:我什么时候和某人一样就好了!其实,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跟别人又有多少关系呢?
要知道,每一个个体生命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说都是孤独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他人。保持自我本色,这是拯救自己最重要的一点。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出现了。
我们不能丢掉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去盲目模仿别人,把自己变成别人的影子。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真正伟大的成功者,大多数萌生于战胜环境和战胜自我的过程中,他们从不被别人的价值标准所左右。这时候,你就可以想想,面对可能遇到的失败,再伟大的人物也可能有忧虑,但这些忧虑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我们产生绝望的态度。而如果突破不了这一点,你真的就让环境打败了,你的人生也就失败了。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大家通常不会赞赏一个留长胡子的人,或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认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高。
当前不随波逐流的人好像真不多,他们在受到别人攻击的时候总能坚持到底,不受大众化的影响,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某个社交聚会上,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了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但是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所以说,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惊世骇俗的业绩,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重用自己。你的人生中早就孕育着成功的种子,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它早早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你的发展只能靠自己推动,而不是考虑别人会怎么说。
也许一个人盲从的性格与习惯与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有关,但是长大离家后完全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王亚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认为:“改变了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王亚从小就非常害羞,她的体重过重,加上一张圆圆的脸,使她看起来更显肥胖。她的妈妈十分守旧,认为王亚无须穿得那么体面漂亮,只要宽松舒适就行了。所以,她一直穿着那些朴素宽松的衣服。她从没参加过什么聚会,也从没参与过什么娱乐活动,即使入学以后,也不与其他小孩儿一起到户外活动。因为她怕羞,而且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她常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受他人的欢迎。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这样就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独自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