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杰出人士的九大思维突破是 > 思维突破九 超前思维突破未来的风险(第3页)

思维突破九 超前思维突破未来的风险(第3页)

例如,别人没有“下海”,他“下海”了;别人没有投资农业他投资了;别人没组建集团时他组建集团了;别人没有兼并收购时他已经兼并收购了多家企业;别人还没有在金融领域投资时,他已经成为民生银行大股东之一。

希望集团的分家曾经是媒体极其关注、褒贬不一的一个话题,因为它是民营企业发展中一个深具代表性的问题。刘永好评论道:“家族制对民营企业并没有错,在西方很多相当有实力的大企业就是家族制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真正障碍在于是否是家族制管理。当时媒体报道我们分家,而且众说纷纭,用今天的眼光看,不过是最正常的产权明晰行为,只不过我们先行了半步”。希望集团的产权明晰有两个过程。一是在1992年,共同创业的四兄弟各人股权各1/4,增量部分按照各人兴趣投资不同产业,老大做电子,老三做房地产酒店业,老二永行和刘永好继续在饲料业发展。1995年刘永好和老二又一次调整,就管辖范围做了一个明确划分。在此基础上,希望集团,严格地说是希望产业群包括兄弟四人各自创办的4个集团,老大的大陆希望、老二的强大集团、老三的华西希望和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分家后,效果比预料的要好,用刘永好的话说就是基本上度过了“分银饷、论荣辱、排座次”的三关。1995年分家时,希望集团的产值是10多个亿,而在1998年仅刘永好自己组建的新希望集团的产值便为32个亿,因此刘永好说:“发展势头不错,调整是件好事,而且现在变得更好了,我们渡过了这个难关,实际上,几个兄弟发展都不错,提高了希望事业整体实力。”

具有超前思维能力的刘永好的判断总是与潮流存在一个时间差。例如多元化的说法甚嚣尘上时,他则专注于把饲料业做大,而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开始讲专业化时,刘永好又开始了向房地产、金融甚至高科技领域的渗透。当房地产是暴利行业时,他拒绝加入,而现在房地产进入微利时代时,他又加入战团,而且一出手就是成都最大的房地产项目。这也与他所强调的企业家精神有关。

“实际上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专业,我们在主导行业取得一定成就,新希望集团46家工厂分布在南方各省,每隔10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工厂。但是饲料业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快速发展,如果我还在不断投入建新厂,就会造成自己跟自己竞争,就会限制企业发展”。在这个时代,商家最关心的莫过于回报率,“早期饲料业的回报率高达20%—30%,导致了我们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竞争越来越加剧,饲料产业的微利时代真正到来,通常能有3%—5%就很不错了,国际上饲料业回报率通常是1%—2%。由于我们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又有品牌效应,构成我们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在这个行业的回报率不断下降时,我们仍然能赢利,去年我们又建了14家工厂”。目前中国有1.3万家饲料企业,刘永好认为将来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淘汰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不断继续,直到10年、20年后也许只剩下1000家,而刘永好的目标就是做这1000家里的老大。

尽管饲料业似乎是个万岁产业,但是刘永好感觉到了适度多元化的紧迫性。负债率低现在再也不是令人鼓舞的事实。“1998年我们几乎有两三个亿沉淀在银行里,再加上我们两亿的股本金,就是将近5亿元,我们在主导行业短期内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而建50家工厂,就必须为这5亿元找一个出路,我们就要开始探讨一条专业化和有限多元化结合的新路。”意识到传统产业的局限性,刘永好开始构筑他的产业第二、第三平台,他的选择仍然谨慎小心。经过两年的论证,他认为自己基本上具备进入房地产业的条件,并与有关公司合作在成都投资10亿元,开发了成都市最大的房地产项目“锦官新城”。尽管取得了好成绩,他仍然觉得这是一个他所不熟悉的领域,因此在投入资金时特别小心。另外,他几次扩大对民生银行的投资,目前已达2.4亿元,成为民生银行最大股东之一。金融、房地产构成他的第二个产业平台,现在他正在研究构筑第三个产业平台。他在北京成立了永好科技公司,同时有几个动作,与成都电子科大组建一个公司,准备拓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同时向网络工程、财务软件方向挺进。

刘永好的适度超前的思维理论,使得他的企业总是能在商场争夺战中稳中求胜,他始终明白该在什么时候进入某一领域,该以什么样的速度行进,“永远领先半步”的超前思维,就是快一点太冒进,慢一点太保守。这样的“中庸之道”既不激进又不落后,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企业当然就长盛不衰了。怪不得有人这样评价刘永好:一个很有自豪感的人,一个很骄傲的人,一个很狂妄的人;但也是一个很谦虚的人。而我们周围太多的企业家总是走极端路线,他们管理企业的节奏是一放就纵,一管就死,步子一迈就大,一收就止,总是不能把企业送上平稳发展之途。

“花开半开,酒饮半醉”这种意境完全可以在刘永好的企业里看到,任何一个想成为商界杰出人士的人都必要好好研究研究他的适度超前思维的理论。

5.抓住机会成就未来

这个世界有不少不幸的可怜虫,当成功的机会向他们叩门时,他们却听不见,因为他们正在商店买彩券。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只是有些人能够发现,有些人却看不到。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超前的思维能力,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借以成就未来的辉煌!

当机会来时,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且来自不同的方向,那也是机会的诡计之一。它习惯从后门暗中溜进来,而且经常伪装成“不幸”,或是“一时的失败”。这也是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辨识和掌握“机会”的原因。

皮艾尔·S·杜邦的小儿子艾尔·杜邦小的时候就对火药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然而使他下定决心投身于火药制造业的却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

一天,艾尔与一位陆军上校——著名的西点军校的创立者路易·特萨德一起去山中狩猎。山中的猎物很多,然而两人的收获却很少,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枪法不准,而是因为枪里的火药实在是太差劲了。不但如此,艾尔还差点受伤,因为他在射击时,有好几次都发生了爆炸。

“这叫什么火药,比英国生产的贵好几倍,可却是这种蹩脚货。”

突然,一个念头在艾尔的脑海中闪过:我能不能制造出和英国货一样好的火药呢?他请求特萨德带他去参观一下美国的火药厂,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回家的路上,他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超前的思维使他打定主意:要自己生产火药。

这次小意外触动了艾尔的灵感,超前的思维使他意识到,战争的扩大将会使火药的生产和使用前景无限。此后,艾尔为此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并且取得了极人的成功。

对于人性,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说法:有些人可以看到“机会”,有些人却只看见“问题”。当你训练自己的超前思维去找寻机会时,你会发现,每一天在生活中的机会,远超过你可以利用的。成功机会就在你的四周。机会会自动上门,而不是靠你费力地找寻,你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从中选取一个最好的。

唾手可得的财富就在你的门口。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感觉到有些许的不便?或许你可以想出一种方法,解决自己,同时也解决许多人的问题。很多人就因此而致富。自动发夹和回形针、拉炼的发明,都是最好的实例。看看你的周遭,要学会观察!你可能会在后院找到钻石。

思维短浅的人只看得到眼前,忙于应付眼前的问题,不懂得花时间思考和计划的价值。预见未来是人类大脑最了不起的功能。佛罗里达州的柑橘产地有一个小镇,四周都是农田,与世隔绝,没有沙滩、山林或绵延的山丘,也没有任何观光资源,只有几处小湖,村庄里是种满浓密的丝柏树的沼泽地。

我们都应该培养这种有创意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看到眼前的机会,同时看到未来的发展性。观察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术,但它也像任何一种技术一样,必须勤加练习才有成效。

机会出现,当你要确定自己是否准备好去掌握它时,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先确知自己的实力,你要像检验陌生人的证件一般仔细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确认自己的专长和需要改进之处,改正弱点,强化专长。当你发现机会现身时,你已准备妥当,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了。

其实,运气是计划下的余数。当你确信自己已做好准备,可以利用机会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运气大增。

有多少次你曾经有过好主意,但却没有去实施,之后才发现,有人已用了同样的点子,因此而开展一番事业,获得升迁或找到好工作呢?现在就开始,当你有了好点子,马上化为行动,别让其他事打岔——让你的主意成真吧!

机会不是横财,赢得赌金会使你瞬间致富,而面临机会则意味着你必须努力。当你调整心态去确认机会的时候,你就会了解:机会通常都需要你去开发潜力,例如:提供新的、更好的服务,现代化的产品或开发新市场。

这也是为什么首创的习性会那么重要。你必须准备妥当,一旦机会来临,就立刻付诸行动。

这种行动可以只是单纯性的更深入的调查,也可以是笔快速成交的买卖。总之,你必须付出时间和毅力以便发展机会。

明确目标会使你对机会抱着高度的警觉性,并促使你抓住这些机会。

爱德华·巴克(EdwardBok)是一位移民到美国,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他在美国创立了一家以写作短篇传记为主的公司,并雇有6个人。

有一天晚上,在歌剧院,他发现节目单的印制非常差,每张太大,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一点吸引力也没有。超前的思维使他当时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他要印制一种面积较小,使用方便、美观,而且文字更吸引人的节目单。

于是第二天,他准备了一份自行设计的节目单样张,给剧院经理过目。他不但愿意提供品质较佳的节目单,同时还愿意免费提供,以便取得独家印制权;而节目单上的广告收入,足以弥补这些成本,并且还能使他获利。

6.张瑞敏的“第三只眼睛”

随着竞争力度的一点点增强,企业发展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在竞争中取胜,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必须着眼于未来,以自己的超前思维制胜未来。

杰出人士张瑞敏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我认为,企业必须有3只眼睛,只有两只不行。而且第三只眼睛尤为重要,用它来盯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住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是世界经济的大机遇。”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关于鞋类推销员的故事。两位推销员到非洲的穷山僻壤推销鞋,传回的报告观点大相径庭。一位说,当地土著人根本不穿鞋,销售无望,绝对没有市场;另一位说,土人从不穿鞋,未来潜力不可估量,我们能独占市场。两种观点体现出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看问题的角度,由此分出抓机遇的眼力和水平的高下。

机遇稍纵即逝,只为具有超前思维的人而准备。张瑞敏说,海尔现在还能生存,就是因为具备识别机遇的眼力和抓住机遇超前发展的思维。他认为,搞好企业要悟出一个观念,确立一个思路,把握好一个“度”数。如果哪一天海尔没有了别人还考虑不到的角度和思路,恐怕也就是企业走下坡路之时。

关于抓机遇,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三只眼”理论,这是他多年以来的经验之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期,企业家只有两只眼睛不行,必须要有三只眼睛。要用一只眼睛盯住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变化,策划创新行为;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便抓住机遇超前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