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开始考虑‘用这个来赚钱’。有一天,在我去上班的途中,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买大卖小呢?我零卖出的土地价格一定会比我整块地买进价格高。于是,我发现离市中心22里的地方有一块50亩的地只卖8500美元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然后,我开始在那块地里种松树,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说,现代人都很喜欢树木,而且越多越好。我想让我的顾客们都知道,几年以后,这里的树木会长得很漂亮。后来,我又请一个测量员把50亩土地分成了10块。
“这时,我开始销售土地了,我自己找了几本销售经理人的名单和电话册,然后直接向他们出售。在信里我说,只要用3000美元,也就是一栋小公寓的价钱,就能在这里拥有一块好地。同时,我还指出了这里在健康方面给居民带来的好处。虽然我只能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里推销,但是我只用36个星期就把这10块地都卖出去了,回收了3万美元。扣除掉我用去的全部费用,最后我赚进了19600美元。
“因为我有机会接触到有识之士的见解,所以我才赚了很多的钱。如果当时我这个外行人没有参加这个房地产俱乐部的聚会,我是永远也不会想出这个计划的。”
7.激发灵感
杰出人士永远都不会满足自己目前的成就,他们擅长于以各种方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方法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首先,你可以参加一个本行人组建的团体,定期同他们聚会,但是你必须选择一个有朝气的团体。要经常同那些有潜力的人交往,倾听他们的意见,听他们说:“那个会议给我一个灵感。”“我在这个聚会中突然有了个好主意。”请注意,孤独闭塞的心灵很快就会营养不良,变成贫瘠的土壤,再也没有创造力了。因此经常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灵感,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其次,至少参加一个外行的团体,认识一些从事着不同工作的人,会帮你开拓眼界,看到更遥远的未来。很快你就会知道,这样会对你的本行工作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创意是思想的果实,但只有经过适当的管理、策划,才会在发展中挖掘它的最大价值。
每一棵橡树都会结很多的种子,但是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两个才会最终成为树。因为松树的种子大部分都被松鼠吃掉了。创意也是一样,松鼠就好比是消极保守的思想。一般的创意都是很脆弱的,如果不好好保护,就会被消极的思想吞掉,从创意到萌芽,到最后变成效果显著的实施计划,都必须经过特殊的处理,请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来保护并运用自己的创意求得更好的发展。
2.我能创新,我怕谁
松下幸之助所言:“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新支配。”要发展、要成功,必然是从创新入手,在创新中成功,靠创新持续成功。
惟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发展自己,在竞争中取胜。
我们盛赞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他们是杰出人士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为人类历史、对人类的精神物质财富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创造性贡献。
本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认为,企业家领导企业发展成功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他同时列举了企业家应当具备的能力:
(1)发现投资机会。
(2)获得所需的资源。
(3)展示新事业美丽的远景,说服有资本的人参与投资。
(4)组织这个企业。
(5)担当风险的胆识。
所有有志于发展的企业家,无不经历这个过程,无不具备这些能力。从这些能力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可体现为洞察力、预见力、想象力、判断力、决断力甚至行动力,等等。
杰出人士李嘉诚就是一个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人,《李嘉诚传》中这样评价他:
“在香港经济迅猛发展且又变化莫测的40年中;能够经得起大风暴,又独具判断能力的成功人士,自然首推李嘉诚。很多企业界的杰出人士都称道并且十分羡慕李嘉诚料事如神的独到眼光。他总是能够运用他准确、锐利的洞察力,总能比同时期、同行业的人棋先一筹。”
杰出船王包玉刚事业的发展经历对熊彼得先生的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包玉刚进入船运业的时间是1955年,当时他用20万元买了一条风吹浪打28年的旧船金安号。这一“惊人”之举遭到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因为船运业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而且风险极大。但是,包玉刚力排众议,毅然投身船运业。因为,他看到了在港经营船运的巨大潜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码头,自1911年中国陷入动**不安的年代,香港平静的海面,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船运是最廉价的一种运输方式,必将大有作为。”包玉刚坚定地这样认为。
到1978年,包玉刚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拥有200多条船、2000万吨运输能力的庞大船队,荣登世界船王宝座。但就在此登峰造极之时,包玉刚又做出了令全球惊讶的决定:减船登陆!因为他又以极其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世界性的船运衰退即将到来。于是,他当机立断,及时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这使他顺利地逃过了船运大萧条时期的灾害。
实行“减船登陆”战略大转移的第一仗,就堪称世界商战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胆魄和霹雳般的手段,斥资23亿元之巨,导演了精彩绝伦的九龙仓收购战,拉开了在港华人中资挑战英资的历史序幕,可谓气吞山河。
80年代之前,香港的经济命脉都是由英资所控制。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一批华人豪杰,经过20多年的原始积累,羽翼渐丰,可以与英资公开叫板了。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一直由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资)所控制。包玉刚经营船运20余载,深知码头的价值,所以他减船登陆的第一步就选择了九龙仓。
包玉刚仅用80多天时间就控制了30%九龙仓股权,远远超过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惊失色之后组织反扑。他们在一个周五股市收盘之后,突然宣布将以空前优惠的价格收购九龙仓股份至49%,而此时,包玉刚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刚推到这样的境地:如包玉刚准备反收购,就必须在周六、周日银行休假日内,筹集20多亿港元现金——这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开盘,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打响,但不到一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证券商报价23亿港元,包玉刚当即开出一张23亿港元的巨额支票。怡和面对包氏雷毫万钧、排山倒海般的收购攻势毫无还手之力。至此,包玉刚持九龙仓49%股权,稳获控股地位,一跃成为九龙仓首任华人主席。
那么,包玉刚又是如何创造奇迹,在周末两日内筹到20多亿港元现金的呢?包玉刚首先找到汇丰银行老板沈弼,两人的对话十分简短:
“需要我怎么帮你?”“借我15亿现金。”
“OK,没问题。”
包玉刚又联系了九家金融机构,他们不约而同都表示全力支持,特别是香港华美银行,就在周一上午展开收购时,还给包玉刚送来信函,允诺可为他提供1亿美金的贷款,同时勿需担保。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懂得,银行为保证货款的安全,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被贷方提供等值抵押物或担保。为何不止一家银行肯为包玉刚打破银行惯例而提供巨额贷款呢?有专家经过研究认为,包氏主要运用了他的“个人无形资产”,即在几十年商海沉浮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力、经营能力、预见能力和商业信誉——这本身又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创新”。
包玉刚的事业一步步发展到现在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的精神气魄和超然智慧。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这样的豪情壮志,令人无不动容,这才是一个受人敬仰的大企业家的根本素质:绝地求发展,白手打天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一无所有的高大身影,屹立在同样一无所有的沙漠上,以大无畏的精神气慨向平庸、向贫困宣战:我能创新,我怕谁?
3.创新思维赢得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