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看透对方的句子 > 第七章第一时间看透下属的心理(第1页)

第七章第一时间看透下属的心理(第1页)

|第七章|第一时间看透下属的心理

领导识破下属人心的三大原则

用人的首要前提是一定要会“识人”。如果一个老板不会识人,对自己手下的员工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长处和缺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么他(她)又何谈正确地用人呢?可是,要迅速、全面而正确地观察出一个人的比较重要的各种素质,并非易事,这需要老板们对于识人术有着比较高的造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识人术的存在,识人基本上是出于一种对人心理上的判断,与现代的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有相通之处,但这与多少有迷信色彩的相人不同,它主要是以相人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眼神、表情和举止动作等一些细微的方面,从而得到对一个人综合性的判断。对于这些,说起来似乎神乎其神,不易做好,但只要老板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也是可以具有一双慧眼的。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做客吕公家,吕公见刘邦相貌奇特,当时就决定将唯一的千金许配给他。那就是后来也闻名一时的吕后了。

三国时的桥玄,初见曹操便直断其有安百姓的才能。桥玄观察曹操的一言一行。心中便已明白此年轻人不简单,因而也就给了很高的评价:“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曹操在太平无事的时候可以当一个能干的大臣,而在生逢乱世的时候就能成为世间的奸雄。据说曹操“闻言大喜”,认为桥玄是了解自己的人。而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地证实了桥玄的预言。

当然,每个老板要能达到以上例子中的高超识人术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知道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观点是很有必要也是比较容易实行的。三国时,魏国的刘邵写了一本《人物志》,这里边将人分成了很多类型,并分别加以不同的分析,探测不同的实质,其中有一篇《八观》提供了识人的八种方法和观点,用以观察各种人的材性,颇有参考价值。

这八种识人术如下:

有的人表面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其实是一种伪装,这种人,虽然很善于伪装自己,但却往往包不住内心的虚伪。只要老板有足够的细心并善于分析他(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究竟有何目的,那么是不难识破的,遇到这种假意奉承、勉强附和的人,千万不要被他(她)的美言所迷惑。而且这类人往往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公司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有的人在事不关已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说一大堆不痛不痒的漂亮话,而万一等到与本身有利害冲突的时候,马上又会换出另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这种人完全是出于自身的利益为做事的唯一出发点,所以常常就会由于利益取向的不同而反复无常,对于这种人,千万不要指望他能够实际地为公司做出什么好事。

有些所谓的名人。亦即他(她)的特质已经相当显著,也为大家所一致认定。但是对于这样的人,不论他(她)是以何种特质而出名,都应该切实地查看其名与实之间的距离到底是大是小?并要根据他(她)所获得的名气,来重点观测他(她)实际的所作所为到底有多少?这里有一点可以借鉴的是:凡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名气,则比较可靠,而对于一下子冒出来的,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辨明,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一些被媒体炒作出来的所谓名人,特别是对于那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所谓“名人”尤其要加以抵制。

有一些轻于承诺的人,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极其热心的,对什么事都答应得很快,也似乎很坚定,但是实际上却是很没有信用。这种人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事后又会找出各种理由替自己辩解。所以不要轻易相信这种人。相反,有些人的表现则是看起来笨笨的,而实际上对一切都十分明白,这些人往往大智若愚,从不轻易许诺,但是一旦许下,多半都会做到。所以对这类人不能因为一次二次的接触而对其丧失信心,要静观其所作所为,从他(她)的一言一行中把握住他(她)那种似非而是的作风。这样,就能获得期望的成功。而对于这两类人的区别,主要是要看他(她)做一件事的动机,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人总是在社会中生存,也必须与各种人发生联系和交往,而这过程本身也是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的,所以识人的要点,还应从他(她)的人际关系中去考虑他(她)。

有些人好胜心特别强,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优点。明里暗里地刺激别人的短处。这种人的心态一般都有极强的妒忌心,一旦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自己尝到败绩的时候,便会产生莫名的怨恨,对别人的态度也由此而冷淡。对于这样的人,由于他本身总想超过别人。所以可以故意让他(她)尝尝失败的滋味,便不难了解他的个性,看他会不会护短而好胜,一目了然。

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作为一个老板,如果只是注重这些缺点的话,那么就永远也发现不了人才。这里有一点值得提出,是这样的,具有缺点的人,未必就一定有长处,但是反过来,有长处人就一定有缺点。这也就是说,缺点是绝对存在的,而长处则是相对的。所以,作为一个老板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宽容,不要看着他的长处而总是指责他(她)的不足,应该换个角度,看看他(她)的缺点,从而来更加了解他(她)的长处,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我们注意周围的人,那么总可以发现其中有一类人整天总是绷着脸,喜欢装腔作势,并自认为廉洁高尚,便看不起旁人,这种人是主动地与别人筑起了一道藩篱,总是叫人不敢与之亲近,这种人看似有领导的姿态,而实质上却是最缺乏领导才能的,更加不适合于搞公共关系之类的工作,所以也就千万不要委以重任,否则只能是自吞苦果。作为一个胜任的领导,首先应该具有爱心,要看得起别人,更要试图去理解和关心别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样才可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那道藩篱,使事业的成功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开出最美的花朵,这样的领导才是善于与人相通相知而不是关起门来搞自我闭塞的人。

有一种说出来也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勤于学习的人,不一定就具有才能,很多高分低能的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往往不一定明白很多义理。

老板在识人的时候也应注意把二者分别开来看,而不是结合在一起苛刻地挑剔。况且就算二者兼备也不一定就真正具有智慧,而即使有智慧足以处理各种事务,也未必就一定能合乎社会的正道,明白这一点,就需要老板知道,任何人的修养功夫都是层层上升的,具有阶梯性。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自己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用学得的道理来立身行已,四十岁能不为异端邪说所惑乱内心,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知言,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犯法度。这是孔子自己说的修养过程,可见连圣人都如此,更何况一般的普通人呢?所以,老板看人的时候还要做到不苛刻,要正确认识到他人所处的层次。从这个特定的层次上去识人,而不要以某一绝对的标准,来度量一切人。只有这样做,老板才有可能觅得可用之才,否则便会觉得无人可用。

识人,不是一般的看人,要做好识人这一步,是需要坚持一些原则和要领的。老板识人,至少要掌握三大原则:

从外部表现看内部实质

识人当然是从人的外部表现开始,但是却不能停留在外部表现,而要从一个人外在的表现来看出他(她)内在的品性,这样做方才是正确的识人之道,然而这都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人的外在表现一般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体格筋骨、气质色相、仪态容貌和言行举止等。人物志共列出了九征,分别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根据这九种外在的表征,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性情,从而了解他(她)的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等。

情性的重点在于情而不在于性,原因是情是由性生出来的,同时情也要受环境的感染,人人几乎各有不同。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情的变化相当繁杂,如果用分类法来加以区分和归纳,实际上都显得牵强而不够精细。但是,以简御繁,把人情归纳成几种简单的类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人物志》所采用的十二分法,便是把形形色色的人,根据性情归纳成十二种不同的类型,通过进一步分析其利弊,便可以为知人善任提供有力的参考,以便于老板对人才的明辨慎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只要老板有心这样去做,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察言观色的经验,是可以做到由外见内的。

由显著表现看细微个性

我们做事情的原则,在于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但是识人的要领,则正好相反,而在于由显见微。

有些人常常东张西望,心浮气躁,有些人则安如泰山,气定神闲。前者的表现,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人。而后者则很可能是临危不乱的高人。一个人的气质到底如何,一般都很容易从他的容貌和姿态上看出来,无论是眼神、印堂还是眉宇之间,都相当的显著。

但是,作为一个老板,要从这些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中看出其细微的性格特征来,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尤其需要的是老板丰富的经验、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人,即便先天的相貌和姿态都良好,但是如果后天不知道去积极努力进取,发奋图强,好好磨炼自己的品质意志和才能,那么也不可能有多么重大的成就。从这一点也知道,更要做的是还要深入地进行了解,从他(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细微动作方面来研究和考证他(她)的修为和言行。只有这样,老板识人才不至于犯错误而看错人。

认识共同点,辨析不同处

人看来看去,似乎只有那么几种类型。然而只要再细加分析的话,那么也不难发现,其实同一类型的人,往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情性。从这些不同的差异中看出其共同的本质,固然对老板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一类人的普遍共同点,能够从一个新的高度对人的类型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从同中要发现各自的差异,也是殊为必要的。

因为这样差异也往往不能忽视,甚至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例如历史上的王莽和诸葛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结果王莽篡位,而诸葛亮则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可以知道,如果老板做不到识同辨异,总是把王莽和诸葛亮混为一谈的话,那么最终倒霉的,只能是老板自己。

同样都是干事积极,劲头十足,有些人只是在瞎胡闹,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什么成果也没有。而有些人则卓有成效,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成果斐然。也同样都是能言善道,有些人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虽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只要真把什么事情交给他(她),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另一些人则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办起事情来相当的可靠。

所以老板要能分清这些人,才能有效地使用人才,创造成功。但是还有一类人是最可怕的,这类人往往缺乏定性,一会儿如此,一会儿又不是如此,令老板捉摸不透,对于这种人,老板也最好不要信任他(她),否则也只能是自吞苦果。

总而言之,老板如果想要探知各种人的内在本质,以做好识人这一步,那么就应该掌握以上三大原则,并依此对人的情性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要做到对人的定位首先是整体上的把握。有了这样的把握,老板就应该对他(她)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据如上所述的八种识人的方式,具体分析他(她)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他(她)有一个十分具体而实在的把握。

只有通过这样有总有分、总分结合的方式,老板才能既不失一般性,又不失特殊性地掌握各种人的本质,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作为一个老板,千万不要期待任何形式的完美无缺,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是行不通的。老板用人,贵在知人长短,取其所长,避其所知,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他(她)的才能,为公司作出最大的贡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