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看透对方的句子 > 第一章第一时间看透对方的心理(第1页)

第一章第一时间看透对方的心理(第1页)

|第一章|第一时间看透对方的心理

看透人心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旦为人处世,看透人心实在是一件难事,历经千辛万苦的人们毫不含糊地得出这一真理,然而,又不可否认这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共同财富。当然,有识之士是看透人心有所思、看透人心有所为的,他们知道处世的最难处,莫过于看透人心;而且为人处世中的识人,自古就是为难之事。人是不容易被人所了解与认识的,当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人时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表面与实质,而这些又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辨别一个人的言行真伪起,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中间无不渗透着人的精力与智慧。轻浮地对待不能真正做到认识人。人际关系作为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们之间需要沟通与理解,而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墙,要拆除心墙,就必须了解对方,否则,沟通与理解就是枉费心机。

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大的事情?有人说,集体的事是大事;有人说,国家的事是大事;有人说,结婚是人的终身大事;有人说,解决人的吃饭问题是大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从事业成就的方面上讲,“事之至大,莫如看透人心”。

而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曾经说过“何代无贤”,非常值得今天的识才用才者深思、借鉴。唐太宗之所以使国势欣欣向荣,出现“贞观之治”,就是因为他看透人心识人的独到本领。因此,能否细致入微观察人,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个人的生存。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这是一位宋朝诗人陆九渊所留下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看透人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度,说明了普天之下千难万难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比了解和认识别人更难了。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凡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这就导致“事之至难,莫如看透人心”。不难理解,看透人心这样的事情之所以不易了解,是因为有人善于隐藏迹象,把私心掩盖起来而显出为公的样子,把邪恶装饰成正直的样子,去迷乱他人的眼睛,并使他人形成错误的印象。以正直、忠诚、善良的外表作奸恶的掩护,就是这些人的实质难以辨识的原因所在。

俗语说:“人心难测。”人心何以难测?人心是指人的思想,思想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它隐藏在人的脑海里;且思想又非固定的,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要摸透人的思想是不易的,故说人心是难测的。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恐怕也道出了“人心难测”的道理。有人说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的人特别是在感情至深时,总是轻信他人。于是,就有:“对待我真诚,我又为何对别人掩饰自己、向人家讲假话?”所以,把心里的秘密全掏出来给人家。然而,你可知道,他“真诚”地在你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他在别人面前又会“真诚”地说你的坏话。因为人都有讨好他人的心理。而且,人总是在变化的。今天你是他的朋友,明天你可能又成了他的对手。是对手,他就可能利用你那些秘密,特别是隐秘的话来攻击你。

所以,他人的假意往往是不可靠的。对此,最好不要轻易相信它。如果失去了这方面的警惕性,轻信了别人的假真诚,则容易上当受骗。尽管如此,人还是不能不与自己周围的人合作共事,还是必须面对你所赖以生存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为此你只能做的就是谨慎对待,用“人心叵测”来警告自己。

事之至难,莫如看透人心,也有第三个原因,即“人之难知,不在于贤不肖,而在于枉直”。识别人的难处,不在于识别贤和不肖,而在识别虚伪和诚实。人有坏人与好人之分,英雄有真英雄与假英雄及奸雄之分,君子有真君子与伪君子之分。人还可以分为虚伪与诚实;有表面诚实而心藏杀机;有“大智若愚”,表面看上去是愚笨的样子,而内在里却是聪明之人;有“自作聪明”而实际是愚人;有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两面派。

事之至难,莫如看透人心的原因之四在于“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也”。即指贤才与非贤才之间,似是而非,难以分解。可以说,任贤非难,知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正因为任用贤德的人并不太难,了解有贤德的人才真正困难;使用有才能的人并不难,发现有才能的人才真正困难。所以,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难怪人们常说,天下者,看透人心为难。今天,大家懂得看透人心之难,就不会对人轻下结论,就不会擅自决定人事,就会更科学地鉴别和使用人才。

看透人心才能办好事情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办事离不开“人情定律”,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深谙此道,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情的人,并且刘邦还使韩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债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人的命运都悬在你的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义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是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情是做出来的,需要有你的人缘。

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掉下一张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人情要去做。

做人情,前提便是察言观色,瞬间看破人心。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的朋友欠个人情给你,简直太容易了。

李先生与赵先生在一家商场相遇,赵先生带着他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情,当经过女装柜台时,李注意到赵的女儿的眼光落在一件红色衣服上。第二天,李来到赵的家,送给赵的女儿一件红色的衣服作为礼物,赵的女儿很开心,却没想到,父亲有一天要给“李叔叔”一个面子,将这个情还上。

“盲人摸象”尽人皆知。它讲的是:几位盲人摸象,摸到腿的盲人就说像似桶一样的东西;摸到尾巴的盲人说似扫帚一样;摸到肚子的盲人说如鼓一样;摸到耳朵的说如笊篱;摸到牙的说像似角一样;摸到鼻子的说像条粗绳索。盲人由于视觉的障碍,看不见大象的立体画面,每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却把它当做整体,这个故事给所有想知人识人者如何去全面认识他人有很深刻的启示。

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感情、需要、性格、想法、长处、缺点等许多东西,这许多部分构成了人的整体。反过来说,人的整体如同一个立体事物一样,是多面的。每个部分就构成了一个人的面,通过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面都和这个人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大多数的面决定的,如果把人的个别面当成大多数的面,把部分当成整体,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例如把偶然犯错误的人看成是“屡教不改”,把偶做一两件好事的人当成先进人物。这样的后果必定造成知人识人的失误。要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借助于“立体透视法”来知人识人。所谓“立体透视法”,就是对对象做全面性的综合考察透视,反映这个对象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部分事物所构成的立体画面。具体内容包括多角度透视、多态势透视、多层次透视和多侧面透视。

看透人心的关键在洞察力

要想把事情办好还离不开对人的心理的体察。政治家往往是揣摩心理的高手,而商人为了得到顾客的欢心则更是绞尽脑汁。即使是我们普通人,大到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小到为了防止吃亏上当,也都要对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然而,人类的心理是一个非常精细微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东西。说它精细微妙,是指它深藏于人的内心之中、潜伏于各种假象之下,变化细微而令人难以察觉。而且,在许多时候,某种心理感受不仅外人难以把握得住,就连这个人本人可能也不很明白。比如说第一印象这种现象,其实它完全是凭借一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有人能说得清为什么在对对方的情况缺乏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某种好感或恶感。但是,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却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决定人的命运。此外,人的心理又是复杂多变的,即它始终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并且,其变化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很难被我们清楚地掌握。

很多人之所以在社交中吃亏上当或者无所作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他们看不到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他们往往把复杂的、多样化的心理活动简单化、单一化,用同一种方式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不懂得根据对方的心理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由于他们不懂得顺应对方的心理、争取对方的好感,因此就不能够利用对方的心理、获得对方的支持。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就好像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这一点事实上就连对门锁有着精深了解的神偷也做不到。

很多人在心理上往往还有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体察别人的心理变化是“琢磨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托词,用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因为体察人心毕竟是一件很费时费力、很费头脑的事情。至于说体察人心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就更站不住脚了,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体察人心的行家,精于了解他人心理构成了他们伟大魅力的一部分。

熟悉和掌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不仅可以因势利导,更可以化害为利。如果你不能学会了解人、体察人心,那么就不可能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社交现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