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嘉诚的生意经和做人之道 > 6有了目标就去做不能犹豫不决(第1页)

6有了目标就去做不能犹豫不决(第1页)

6.有了目标就去做,不能犹豫不决

李嘉诚语:

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犹疑之间,寸阴即逝。

企业的成功在于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就会把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为此目标而奋斗。1971年1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中国内地“文革”运动暂时告一段落。同年7月,美国尼克松总统派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会晤。

这表明,中国可能很快就会与美国消除敌对状态,紧锁的国门将会逐步打开,那就将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进一步加强。

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内地大环境的变化,为香港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宽松的政治气候,香港经济界重新恢复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从70年代起,香港经济由正业化阶段,逐步转入多元化经济阶段,百业转旺,对楼宇的需求激增,地产市道逐步转旺。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决心集中物力、财力和精力发展房地产业。

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满怀信心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有超过置地的规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于1889年由英商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当时注册资本为500万港元,为全港最大的公司。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置地公司不仅在香港处于绝对霸主地位,并跻身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列。除地产外,置地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其业务范围以香港为中心,辐射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李嘉诚居然提出超越置地的目标,颇有点不自量力的味道。所以,引来股东们嘘声一片,李嘉诚手下各部门主管也是满脸狐疑之色。

一位部门主管忍不住站起来问道:“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我们能竞争得过地产巨霸吗?”

“能!”李嘉诚充满自信说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置地创始人遮打爵士由英国初来香港时,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机遇,终成一代巨富,他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多有胆识和魄力。

当然,以目前长江的实力,远不可与置地同日而语,但我们可以先学习借鉴置地的经营经验。置地能屹立半个多世纪不倒,主要得益于它以收租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次的方针。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今后长江,也将以收租物业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甚至可以说是寸土尺金。以长江的资金储备,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和新兴市镇去拓展。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记得先父生前曾与我谈起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话去验证世间发生的事,多有验证。久居香港地产老大的置地,近10年来,发展业绩并非尽如人意,其势头远不及地产后起之秀太古洋行。

我们长江,草创时寄人篱下栖身,连借来的资金合计才5万元。物业从无到有,现在已达35万平方(英)尺。现在我们集中发展地产,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见,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说大话空话。他是有的放矢,把置地当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然而,李嘉诚这番有理有据的话,并未使在座的各位完全信服。

长江和置地,两者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业界素来就有:“撼山易,撼置地难”之说,人们认为,李嘉诚要实现其目标,除非真的具有“超人”的本领。

谁也没想到,李嘉诚后来真的实现了“超越置地”的目标。他的远见卓识,再一次让人叹服。

李嘉诚始终坚持自己定下的目标,采用迂回包抄的战略战术,先从地价较低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拓展,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后又挺进中区,与置地直接对垒。最后,李嘉诚终于把置地这个巨人掀翻在地。直到那时,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了李嘉诚气吞山河的力量。

1977年,是李嘉诚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

当时,国际经济环境逐渐转好,世界性石油危机已成为历史;中国内地已结束了十年浩劫,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开始逐步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此形势下,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百业繁荣,刺激了地产的兴旺;地产的兴旺,又反过来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一时间,地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举足轻重。

自从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以来,他先是在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而后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976年,长实的年经常性利润达到了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创历史最好业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强,声誉日隆。

不过,此时的李嘉诚仍未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长实说到底,仍不过是一家中型地产公司而已,认识他的人很少。例如,当年在一次拍卖会上,有个实习记者问旁边的老记者:“那个额头高高,头发微秃,频频举手应价的中年人是谁?举一次手加个几百万,好像很平常?”

老记者说:“他叫李嘉诚,长江实业公司的老板,当年靠做塑胶花发迹,还被捧为塑胶花大王。近些年投资地产,拥有多座工业大厦,还在赛西湖发展高级住宅楼宇,在地产界已小有名气,看他在拍卖场上的气度,实力不可小觑。”

这位老记者解释了好一番,才使这位实习记者知道了李嘉诚这一名号。而在后来,李嘉诚的声名可谓是如雷灌耳,家喻户晓。若有哪位记者认不出李嘉诚,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李嘉诚享有盛名,始于1977年。此后,他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记者就会盯着他穷追不舍,采访拍照。

这一转变是因为李嘉诚参与了地铁遮打站(亦称中环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

结果长江实业一举击败置地巨人而中标,吹响了华资向英资全面进攻的号角。李嘉诚也因此被大家誉为“民族英雄”,从而声誉鹊起。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预计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

首期工程经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

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港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充股。

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第一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周围有香港政府公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总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附近就是中环银行区。

有人说,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大腿,其上盖将可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因此,全港地产商无不垂涎欲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