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宽恕怎么说 > 第五章 做事一定要处处留情(第4页)

第五章 做事一定要处处留情(第4页)

华歆在拒绝朋友时,没有坦言相告,而是找了一个对自己人身不安全的理由。虽然朋友们也知道他是在故意推辞,但不会以此为意。因为华歆委婉拒绝没有让他们丢面子。

“不”字谁都会说,但怎样说才能既不伤害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非动点脑筋不可。

当一个推销员上门推销时,一个女士的态度礼貌而坚定:“我的婆婆不让我在家门前买任何东西。”你瞧,我不买你的商品,不是因为我不愿意掏腰包,而是为了保持和婆婆良好的关系。这样一来,推销员既不会因为没买他的商品而怨恨你,同时也感到再说下去也是白费口舌,只好作罢。在拒绝的同时说明对方为得到其所求还应做些什么,这一点对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尤其重要。比如你的属下向你提出的要求得不到你的满意答复,你不妨告诉下属努力方向,使他始终看到希望。与此相比,你的拒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既不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也不会伤害你与下属之间的感情。

当别人的请求你无法满足,而又不能或无须找任何借口时,就用最委婉、最友善、最真诚的语言拒绝他,不要似是而非,而是不留任何回旋的余地。

你会发现,学会说“不”,会使你的交际生活更轻松、更成功。

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在《罗亭》里写道:“不懂得体谅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不要认为过失或失败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即使遇到的状况并不相同,但是错误的原理与法则却几乎一样。

有两个村庄位于沙漠的两端,若想到达对面的村庄,有两条路可行。

一条要绕过大漠,经过外围的城市,但是得花二十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如果直接穿过大漠,只要三天就能抵达。

但是,穿越沙漠却很危险,有人曾经试图横越,却无一生还。

有一天,有位智者经过这两个村落,他教村里的人们找许多的胡杨树苗,每一公里便栽种一棵树苗,直到沙漠的另一端。

这天,智者告诉村里的人:“如果这些树苗能够存活下来,你们就可以沿着胡杨树来往;若没有存活,那么每次经过时,就记得要把枯树苗插深一些,并清理四周,以免倾倒的树木被流沙淹没了。”

结果,这些胡杨树苗种植在沙漠中,全被烈日烤死,不过却也成了路标,两地村民便沿着这些路标,平平安安地走了十多年。

有一年夏天,一个外地来的僧人,坚持要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去化缘。

大家见无法阻止,便叮咛他说:“师父您经过沙漠的时候,遇到快倾倒的胡杨时一定要向下再扎深些,如果遇到将被淹没的胡杨,记得要将它拉起,并整理四周。”

僧人点头答应,便带着水与干粮上路。

但是,当他遇到将被沙漠淹没的胡杨树时,却想:“反正我只走这么一趟,淹没就淹没吧!”

于是,僧人就这么走过一棵又一棵即将消失在风沙里的胡杨,看着一棵棵被风暴吹得快倾倒的树木一一倾倒。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沙漠深处的僧人,在静谧的沙漠中,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回头再看来时路,却连一棵胡杨树的树影都看不见了。

此刻,僧人发现自己竟失去方向了,他像个无头苍蝇似的东奔西跑,怎么也走不出这片沙漠。

就在他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心里懊恼地想:“为什么不听大家的话?如果我听了,现在起码还有退路可走。”

留条后路,不是让自己有遁逃的机会,而是让我们重新起步时,能够看见前路的错误足迹,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然而,多数人都不懂得吸取教训,即使前人已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他们仍然喜欢让自己撞得鼻青脸肿,然后才惊呼说:“没想到是真的!”

人类的经验是靠时间累积出来,在经过长时间的去芜存菁,所有长者的智慧与建言,我们都不能视若无睹,那些都是我们绝佳的成功秘籍。

待人接物也是如此,凡事都要以宽容的心胸为自己预留一条退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是吗?

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依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正当法厄同眼看着难于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最后终于万般无奈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我以前曾在一家新闻单位工作,曾经把一个采访任务交给一个男同事,这件采访工作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当时曾想详细地向他介绍一下,可他却拍着胸脯对我说:“没有问题,包您满意。”三天以后,没有听到任何动静,我便问他采访进展得怎么样?进度如何?他才不得不对我说:“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采访不会很轻松,但对他当时轻易地拍胸脯表态却大有反感,我又同意他继续做些努力,完成采访任务。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

有一位朋友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我的朋友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余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偏爱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些字眼,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是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哪!

那么,怎么样才能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总之,办事说话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裕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