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宽恕的心态 > 第四章 生气不如争气(第1页)

第四章 生气不如争气(第1页)

第四章生气不如争气

仿佛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生气,让我们抱怨世界的不公,但是生气能解决问题吗?抱怨能让你摆脱现状吗?生气和抱怨能换回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生气不如争气,斗气不如斗志。

咽下怨气,才能争气

人往往只看得见别人的过错,看不见自己的缺失,面对别人的指责,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恶言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证严法师曾说:“一般人常说,要争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于凡今年刚从大学毕业,他学的是英文,自认为无论听、说、读、写,对他来说都只是雕虫小技。

由于他对自己的英文能力相当自信,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历到一些外商公司去应征,他认为英文人才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肯定人人抢着要。

然而,一个礼拜接着一个礼拜过去了,于凡投递出去的应征信函却了无回音,犹如石沉大海一般。

于凡的心情开始忐忑不安,此时,他却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来信,信里刻薄地提到:“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就算职位有缺,也不会雇用你,虽然你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错,但是从你写的履历看来,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很差,大概只有高中生的程度,连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错误百出。”

于凡看了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好歹也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可以任人将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于凡越想越气,于是提起笔来,打算写一封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气。

然而,当于凡下笔之际,却忽然想到,别人不可能会无缘无故写信批评他,也许自己真的太过自以为是,犯了一些错误是自己没有察觉的。

因此,于凡的怒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写了一张感谢信给这家公司,谢谢他们举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字遣词诚恳真挚,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

几天后,于凡再次收到这家公司寄来的信函,他被这家公司录取了!

他人的指责和抱怨是一把锐利的剑,可以刺穿你的心脏,但是你也可以伸手握住它,使它成为你的利器。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切在于你如何用心来面对人生的挫折,你可以反驳别人的批评,斥责别人的无知,但这样并不会使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反而得不偿失。

只有痛定思痛、反求诸己的人,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知过能改胜过学富五车,千金也难买。

麦金莱任美国总统时,因一项人事调动而遭到许多议员政客的强烈指责。在接受代表质询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粗气地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麦金莱却若无其事地一声不吭,听凭这位议员大放厥词,然后用极其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说罢,那位气势汹汹的议员只得羞愧地低下了头。

的确,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指责和抱怨的事常可碰到。遭人指责抱怨,是件极不愉快的事,有时会使人觉得很尴尬,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指责,更是不堪忍受。但从提高一个人的处世修养角度讲,无论你遇到哪种情况的指责,都应该从容不迫,对者有则改之,错者加以耐心解释,泰然处之。为摆脱指责的尴尬局面,不妨采纳心理学家提出的以下建议:

保持冷静。被人指责总是不愉快的,面对使你十分难堪的指责时,要保持冷静,最好暂时能忍耐住,并作出乐于倾听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赞同,都要待听完后再作分辩。因对方的一两句刺耳的话,就按捺不住,激动起来,硬碰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易将问题搞僵,将主动变为被动。

让对方亮明观点。有些指责者在指责别人时,往往似是而非,含糊其辞,结果使人不知所云。这时,你可向对方提出讲清问题的要求,态度要和气,如“你说我蠢,我究竟蠢在哪里?”或者“我到底干了什么傻事?”以便搞清对方究竟指责和抱怨你什么,让对方及时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制止指责者对你的攻击,并能将原来的攻防关系转变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关系,使双方把注意力转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消除对方的怒气。受到指责,特别是在你确实有责任时,你不妨认真倾听或表示同意对方对你的看法,不要计较对方的态度好坏,这样,指责完毕,气也消了一半。即使当你确信对方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时,也要对其表示赞同,或者暂时认为对方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这会使对方无力再对你进行攻击,相反,你却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解释,从而消释对方的怒气,使隔膜、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坚冰得以化解。

平静地给恶意中伤者以回击。也许,大多数指责者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指责别人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有极少数人为了其个人目的而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的。对于这样的寻衅挑战者,应该坚定地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能迁就忍耐,更不能宽容而不予回击,但应注意态度,以柔克刚。这样,会使你显得更有气魄,更有力量。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己。”这是说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拨乱反正之效。但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卫生。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佛家把“嗔”列为三毒之一,“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我想那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好了。

但是既为芸芸众生,谁又有这样的天赋呢?所以,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

任何粗鲁行为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才被人们所容忍。当你的粗鲁与你所处地位不相符时,人们就会对你进行攻击。如果过去的教养太差,社会地位上升了,你应该加强修养,以完成角色的转变。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修养的品质,即使他具备其他一切成功者的素质条件,也是毫无价值的。可是巴顿不明白这一点。

1943年7月,在巴顿晋升为上将之际,有士兵检举了轰动舆论界的巴顿打人事件。

“巴顿走到另一病号前,他问道:‘你有什么病’病号开始抽泣,‘我的神经不好。’巴顿又问,‘你说什么’答曰,‘我的神经不好,我听不得炮声’。

“将军大吼,‘去你的神经,你是个胆小鬼,你是狗娘养的。’然后他给了他一个耳光,并说,‘不许这龟儿子哭泣,我不允许一个王八蛋在我们这些勇敢战士面前抽泣。’他又一次揍了那病号,把病号的军帽丢至门外。同时又大声对医务人员说,‘你们以后不能接受这些龟儿子,他们一点事也没有,我不允许这种没有半点汉子气的王八蛋在医院内占位置。’

“他再次回头对病号吼道,‘你必须到前线去,你可能被打死,但你必须上前线。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队把你毙了。说实在的,我本该现在就亲手把你毙了。’”

这个消息很快被揭发,于是引起了美国国内的极大反应。好些母亲要求撤巴顿的职,有一个人权团体还要求对巴顿进行军法审判。尽管后来马歇尔从大局出发,决定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但打骂士兵使巴顿声名狼藉。这种轻率、浮躁的作风,以及政治上的偏见为他埋下了战后被撤职的祸根。

我们对人不满意的时候,我们会生气,我们对于别人对不住我们的事情,就会嫉恨,我们为什么嫉恨,是别人有对不住我们的地方吗?没有。我们只是把别人的过错拿来惩罚自己,我们把别人的过错拿来折磨自己,所以我们才怨恨。这是一种聪明还是一种笨呢?我们天天就在做这种笨事。一个人真生气的时候,医生检验,他血里是有毒的。你生气一次,你就身体里头中毒一次,我们天天就这么折磨自己

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修养的一个要则就是自我约束。这个要则并非组织纪律,而是自觉追求。这种自觉,需要极大的克制力。在很多情形下,思想稍一放松,就会产生动摇。别人议论你过失的时候,能不能仍然坚持不在背后谈论别人的过失;别人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恶语相加的时候,还能不能善待对方;别人在挥霍浪费的时候,能不能艰苦朴素。自觉者的可贵,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清清楚楚的是非观念。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