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庄人生格言 > 007(第7页)

007(第7页)

雪在下。

雪不是因人而下。

它自己下,自己美。

人见雪而觉美。她因雪而美,同时也是自己美。

雪是天的境界,人是自己的境界。人境同于天境,当眼中无雾时,便可朗见一切。

孔子向老子问道

孔子五十一岁仍未得“道”,便往南拜见老子,说:“我从制度去寻道,五年来没有得到。从阴阳变化去寻求,十二年也没得道。”

老子说:“道不能用来奉献,也不能给予。至人对仁只是借路,对义只是暂住,这样才能探求内心真实的遨游。”

孔子见了老子回家,三天不说话,弟子问:“先生对老子有什么教育吗?”

孔子说:“我如今见到龙了,他有尸体般的安定和像龙一样的神情飞扬。我哪里对他能有什么教育。”

子贡去问老子:“三皇五帝治理天下方式不同,但都有好名声,唯独先生不认为他们是圣人,为什么?”

老子说:“黄帝治理天下,百姓淳朴,有人死了亲属不哭泣也没人非议。唐尧治理天下,有人根据地位差别来亲近亲人也无人非议。虞舜使百姓立志竞争。夏禹治理天下,人心多变,各怀私心,三皇的人智,对上掩蔽了日月光明,对下违背了山川精华,就破坏了四时运转。”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了《诗》、《书》、《礼》、《乐》、《易》、《春秋》,拿去见七十二国君,以讲解先王的道理,却无人采用,是何缘故呢?”

老子说:“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遗迹,而非遗迹本原,如果得道,无论怎样都行,失去道无论如何都不行。”

孔子不出门已有三月,终于得道。

孔子、子贡师徒二人都问道于老子,而老子所有的话都在告诉他们:别问我,问自己。古人已“那样”,你已“这样”,而无论这样或那样都是不对的。究竟要怎样,问自己。孔子明白了,于是回家静思三月,也悟道了。

孔子悟出了什么?

原来他明白了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不要从古往今来、万事万物上去找理由。孔子早年想“治世”,结果在鲁国遭到破产,旋即周游列国也无所得。孔子大惑不解,明白要从“治世”回到“治身”上去,这样就轻松了。孔子有此一悟,终于保持了内心宁静,修成正果。

庄子早年做过一个小官,叫“漆园吏”,大概是管漆园的。漆园里当然是漆树林,树林外是更茂密的树林,里面生成着各种大树小树。庄子做这个官非常好玩,可以亲近大自然,更可以与粗鲁的割漆工吹龙门阵。长期以来,受益极深。

庄子爱讲故事,这恐怕与他长期与工人们相处有关,劳动人民在空闲时都是爱讲故事的。庄子说话爱打比方,说寓言,这也是下里巴人特有的言说方式。

庄子书中提到了很多树木与鸟兽鱼虫,就是当初在漆园见过的,这加深了庄子对天时的理解,俨然是植物学家与动物学家。

漆园里的季节变化又是如此丰富,这更加深了庄子对天时的理解,恐怕比坐在房间里透过窗户观天象的老子还要懂天时。

庄子后来不喜欢做官了,楚王请他当大官也不干,庄子也像孔子一样到处跑,但他不是求官,而是求道。求官者未必得官,求道者却必会得道,因为道是内在的,一求就有。而官是外在的,无法把握。

总之,庄子比孔子更纯粹,在某些方面比老子还厉害。

庄子所有的迷惑不在于人世,而在于自然界。但他也早就把这些迷惑就地解决,还在漆园里时,庄子就已经在逍遥游了。

他的走出漆园不是非得走出,而是兴之所至,随意而游。就像鲲化为鹏后,从北冥飞到南冥,也可以从南冥飞回北冥,也可以自由飞往东溟西溟或其他地方。世界无限,不必每处都去,任拣一处游玩都是最好的。

庄子说:“处乎无响,行乎无方。”这话近于黄帝说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意思就是要处在听不到声音的地方,走在没有方向的所在,这样才是正确的道。

道为一。

多则丧道。

道为无。

有则丧道。

凡有声响,必无真音。凡有方向,必无所指。庄子教我们谢绝任何声音的造访,意在使心宁静。教我们不必朝所有的方向走,意在指出地面上的一切道路都只是循环,只有垂直上升,方可见天门洞开,那是唯一的路。

但庄子又说不要因此抛弃大地,他指出:只要我们重获自由,就可以逍遥游;只要逍遥游,就天上地下无区别;一切问题从自我解决,一切问题当下解决。

庄子真真是个明白人,我们可以放心学习他的道,用他的道来辅佐我们自身的道,会发觉本是一道,于是可以会心一笑,抛书而自快了。

做人就像驯虎

顺从它,娱乐它,就能收服它。

周宣王的牧正(官名,管畜牧)手下有个工人叫梁鸯,最会驯养野禽野兽。他把这些野物统统喂养在大园子里,即使是虎狼雕鹗这些猛禽猛兽,无不顺服。梁鸯的园子是一大奇观,各种动物雌雄追逐,成群来往,同类相戏,异类不相食。

周宣王担心梁鸯的这门驯兽的绝活会失传,就让毛丘园来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