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与自然为友,看山看水,你就温馨。如果还能在晚上看看月亮,你的灵性就不失。不要信什么劝人修行的鬼话,你自己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绝不把自己交给任何理论、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事情。
五、以古人为师。古人的话都是糟粕,但古人已死,所以他害不到你了。今人的话全是学问,但一不留神你就完了。因此你亲近古人比较安全。我曾对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牟洁女士说,我这些年都和古人玩,又能使古人和古人玩,实在不得已。并不是我不爱今人,正因为我太爱今人,所以要保留一部分人下来可以爱,重要的是,我要保留自己,不至于早早地就完了。
孟子反与子琴张唱歌、弹琴、吊丧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友。
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料理丧事。子贡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人,一个在编歌曲,一个在弹琴。
子贡问道:“对着尸体歌唱,合乎礼仪吗?”
二人相视笑了笑说:“他哪里懂得礼仪的真正含义。”
子贡回去把所见告诉孔子。
孔子说:“他们是摆脱礼仪约束而游于人世之外的人,因而不拘礼节。”
说白了,那就是无礼。
有时就是要无礼,才能表示尊重。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怪,原理如下:
无礼是真,以真示人。即是尊重。
孟子反与子琴张二人一弹一唱,非常默契。这种默契并非来自理解,而是来自不理解。
当两个都不明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会心一笑了。他们不明白子桑户为什么要死?更不明白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因此他们一弹一唱,与其说是悲伤别人,不如说是庆幸自己。
世上最迷人之事莫过于不可知。
你只需要对不可知之物保持敬畏,心中就永远有盼望。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己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庄子这个故事讲了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游于方内,比如孔子。一种是游于方外,比如孟子反与子琴张。
所谓方内,即世内。古人认为世界是方的,因此称方内。游于方内即人世,游于方外即出世。
人常有出世之想,却不能实现。这要豁出去才可以办到。孟子反、子琴张二人临尸而歌,如此吊丧,实属荒诞。
但在他们,其实很自然。
因为他们原不晓得什么是礼,所以就不晓得什么是灭礼或失礼。
他们的心中一旦发出指令,他们就去做。
这样当然也会出,但总比老是抗拒指令好。一个人如果老是抗拒自己的心灵,他的心、他的灵就会弃他而去。
道法自然
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十七章》
顺其自然者自然亦顺之,所以常能成功。
老子这话是说:成功了,事办好了,人们都说我很自然。老子这话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成功要靠自然之道。
二是自然之道能让我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
三是应把一切的功劳归功于自然。
前两层意思较浅,第三层意思是重点。
基督徒做什么事情都说“赞美主!”道家也对自然时时刻刻充满感恩之心。大自然造就了人类,大自然造就了智者。人类最初的智慧从仿生而来,人类最高的智慧仍是行自然之道。可以说,谁得自然之道谁就会成功。
战国哲学家尹文在他的著作《尹文子》里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鼓励士卒、百姓勇敢坚强起来,勾践对勇士特别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