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嘉诚十二字箴言 > 3饮水思源报家乡 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第1页)

3饮水思源报家乡 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第1页)

3.饮水思源报家乡: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李嘉诚家传美德不仅表现在孝敬老人和追求真爱以及善待朋友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家乡父老的报效上。对于像李嘉诚这样的成功者来说,他们奋斗的目的早已经不是单纯的金钱了,他们是在追寻一个梦想。这种梦想产生的力量比单纯为了获得更多金钱带来的力量不知要大多少倍。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远大抱负的追求。他们投入全部的热情于自己喜欢的工作,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地加班,主动去干没人干的杂活。终于有一天,他们的热情和勤奋得到了回报。

李嘉诚说;“1957年和19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两年,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他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李泽钜则对人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在他一生中,如果能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帮助不幸的人,他会感觉更加富有。”李嘉诚的为人宽厚还反映在他为老家族人扩建祖屋这件事上。

其实,李嘉诚在打算修缮祖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

原来,1978年的秋天,李嘉诚是在百感交集中度过的,这一天李嘉诚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之邀请,以港澳同胞国庆旅行团回国观光贵宾的身份,到北京参加二十九周年的国庆纪念活动。

这是李嘉诚五十年的历史中,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举世闻名的祖国首都,也是李嘉诚在阔别家乡近四十年后,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

从十二岁开始,李嘉诚就在硝烟中离开大陆,对大陆应该说来一直是陌生的。他只是凭着儿时点滴的印象,及以后在海外尽可能聆听或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有关家乡的各种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在对待大陆的问题上,李嘉诚是极其细心,极其谨慎的。

除非是紧要关头或者相当相当的必要,从踏上祖国大陆的第一步起,李嘉诚就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少出风头、不谈政治的戒律。他儿时从母亲的教诲和有关书籍中得到一些古训,如“枪打出头鸟”之类明哲保身之语。李嘉诚是怀着一颗疑虑重重的心,小心翼冀地回归祖国大陆的。这时候的他并不了解中国,从回国的第一天起,李嘉诚穿上了一套非常得体的深蓝色中山装,戴着平素很少取下的黑色宽边眼镜,端庄的举止,谦逊的作风,俨然一个君子学者的模样。

李嘉诚这样做,也许是不想给所到之处的人们在视觉上造成太大距离。毕竟,他不希望中国大陆把他看成一个张牙舞爪的资本家,或者从香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冲过来的洪水猛兽。秋天,是一年中最美最值得回味的季节,更是北京城一年中最美、最宜人、最有意义的季节,将国庆定在金秋时节,似乎在提醒人们缅怀经过腥风血雨换得一统江山的先烈,在激励人们建设国家奋发图强的斗志,在引导人们对未来必胜的向往。

当时的北京,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全国各行业已开始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明确规定将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李嘉诚所到之处,都耳闻目睹了那种充满决心和信心、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他参加国务院侨办招待会,出席人民大会堂万人欢度国庆招待会,在首都体育馆观看国庆文娱晚会。他受到中共要人的亲切会见,接下来他又参观故宫、十三陵、游颐和园、登万里长城,在这个现代观感与古都风情并存的城市里,李嘉诚一直处于极度兴奋、极度自豪、极度满足的状态之中。

这时候的李嘉诚,更加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和意义,更加体会出他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血脉相连的骨肉关系。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李嘉诚更加坚定了穷此一生,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信仰。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以后,即使是灾难过后,即使一切都在复苏之中,但是那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伤口所进发而来的许许多多的后遗症,是需要时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治愈的。

地少人多的粤东潮州市同整个中国一样,仍无法逃脱这种灭顶之灾,以及灾难之后的后遗症。成千上万个当年下放海南等边远地区接受改造和再教育的干部、学生、知识分子在经过历史荒唐地嘲弄一番之后,又一批一批的返回城市,成了无家可归的“黑人黑户。”处于百废待兴的政府,一时间当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解决这么多人的住房问题,于是以湘桥春涨、风台时雨,龙湫宝塔;金山古松、韩祠橡木、北阁佛灯、西湖泡筏、鳄渡秋风等潮州八景而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又令人啼笑皆非地添上一景——那些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们在潮州的西湖四周,韩江沿岸以及街头巷尾,用破帆布,茅草所搭起的一间间、一排排蓬棚、帐幕。

1978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这个十分迫切的社会问题,心里非常不安,马上提出捐建14栋“群众公寓”,以解燃眉之急。在给家乡的回函中,李嘉诚再三阐明此举是“念及乡间民房缺乏之严重情况,颇为关怀。本人虽身居海外,而乡间之缺房户口,栖息于临时棚架之下,寒天或雨天,困难之处必多,故有考虑地方上该项计划予以适当的支持。”

李嘉诚把这一切看作是他报效桑梓应尽的义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并且要求不作任何宣传,他仅仅只“希望能为露宿者解除风露之苦。”

1979年,带着难以抑制的渴望和无比兴奋的心情,李嘉诚终于第一次回到他阔别整整四十年的故乡。

一路上,李嘉诚全身心地感受着故乡原野的田园风情,当他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仍旧像当年那样居住在破旧的茅棚瓦舍里的时候,心里十分难受。

当天,在潮州市政府举办的座谈会上,李嘉诚含着热泪,感慨万分地说:“我是一九三九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如今已经有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作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时,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那夜,思绪万千的李嘉诚怎么也无法入睡,第二天他同随行人员悄悄地离开了家乡,因他再也不忍心看到衣服破旧,脸色蜡黄的乡亲们隆重的欢送场面。也就从这一刻起,更加坚定了李嘉诚全力报效桑梓的信心,在后来回返香港的路上,他还在不停地告诫自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