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嘉诚16字 > 4乐善好施是做人的一种方式(第1页)

4乐善好施是做人的一种方式(第1页)

4.乐善好施是做人的一种方式

李嘉诚乐善好施,几十年来,他向各界捐款逾38亿港元,特别是赞助了很多教育和医疗项目。他表示,他会继续赞助社会的一些慈善项目。“我这样做并非只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而是因为这是我所选择的做人的方式。”

1995年8月,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宣布李嘉诚为香港首富,李嘉诚说:“不,我跟你讲;所谓首富大家都明白,是一个错误。在香港比我有钱的人不少,我不可以讲他们的名字,然而香港人都明白。但是,富要看你的做法,是怎样富的?如果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第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依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自己内心感到满足,这是肯定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嘉诚并不在乎首富这个桂冠,他更看重的是自己高尚的做人,看重用钱干什么。是为善,还是为恶?是为大家,还是为自己?他一再强调:“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为荣幸的。”

李嘉诚在资助家乡修建安居楼和医院之后,又资助家乡450万元修建韩江大桥。现在,这座桥的碑记里这样写道:“潮州向为岭东门户,沟连闽粤之要冲。而韩江挟三河之水,翻波腾浪,遏阻舟车。商旅通途,唯广济桥是赖。桥历800余载,而雄姿犹在,真吾潮历史文化之胜概也。然沧桑事易,今古势殊,昔之巨梁结构,虽经改建,仍难肩现代运输重负。是以顺众望,集群智,策定兴建新桥之良图。首蒙各级领导机关鼎力襄助,复承海内外乡亲竭诚匡扶,筹资人民币5950万元。遂敦请铁道部大桥局设计施工。自1985年11月3日奠基,翌年5月10日兴筑,历时36月毕役,诚所谓利众者易兴,谋众者易成者也。桥长1153米,宽18米,东西引道7630米。古塔擎天耸峥嵘于东岸,凤台抚水炫妍丽于中区。是桥既成,于名城之振兴,文明之建设,经济之腾飞,其助力正未可估量也。因刻石为记,以垂久远,藉彰各界贤达热心潮城建设之赤诚,而励来兹尔。”这是潮州市人民政府1989年4月30日所立的“碑记。”

此后,潮州市政府“为褒扬爱国爱乡、倾力建桥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在大桥东侧的笔架山麓,建造了一座有传统特色别具一格的韩江大桥纪念馆。馆内正堂中间为建桥“碑记”,左侧为捐资者芳名,右侧则为嵌瓷玉照。“让千千万万为韩江大桥做出贡献人们名垂青史,世代流传。”

李嘉诚先生与夫人庄月明和母亲李庄碧琴太夫人,还捐资111万余港元修建潮州市的开元镇国禅寺。先后捐资修复开元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他(她)们的芳名都已镌刻在大寺内左侧回廊“乐善好施”的碑石上。

潮州开元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始建于唐玄宗开元26年(公元738年)。该寺规模宏大,肃穆壮观,香火鼎旺,游客如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瑰宝。其中有很多珍奇文物,堪与国内大寺媲美。尤其珍贵的是寺内藏经楼,至今仍保存着8大橱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雍正版本《大藏经》7240卷,还有开元寺方丈释智诚和尚从1937年到1949年,在庵埠观音堂闭关3年,刺舌血写就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俗称《血经》)。寺内诸多经典文物,集佛教哲学(也称《释学》)之大成,闪耀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灿烂光辉。此外,李嘉诚先生对潮州市佛教联会也有所捐赠。

李嘉诚先生还捐资帮助潮州办福利基金等。1987年至1990年,他捐资80万港元给潮州、潮安两医院作“医疗福利基金”:1992年给潮州市卫生局捐赠港元25万作事业发展费用,1985年,他给潮州市庵埠华侨医院捐赠了12万港元:1989年,捐赠10万港元给潮州币作为“教育奖励基金,1990年,捐资150万港元赞建潮州市体育馆。此外,1992年还捐款50万港元赞助南澳县人民医院。

李嘉诚先生对桑梓对国家做了大量好事,但却一贯秉承“低格调”的做人准则,“只期默默耕耘,不拟作任何宣传”,也不愿出席剪彩仪式。在香港是这样,在汕头在广州是这样,在家乡也是这样。1983年的元宵佳节,潮州举行盛会,有多项开幕或剪彩仪式。其中也包括潮州、潮安两医院的开业剪彩仪式。李嘉诚既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给医院“命名”,也不带自己“长实”的职员参加,更不邀请香港的嘉宾前来,而且自己也不愿前去剪彩。只是由于潮州市党、政、民、侨领导人的一再邀请,碍于情面和乡谊乡情,李嘉诚在最后一分钟方答应前往医院参加开幕剪彩仪式。

当天深夜,应邀前来参加潮州多项庆典的嘉宾之一,著名画家、书法家赖少其先生兴奋万千,挥毫写成了《好事近》词一阙,词序云:“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出巨资为人民造房、办学、建医院,修复名胜古迹,人皆感之。余恭逢盛会,作此以赠。”《好事近》词曰:见今日,潮州城里,万人空巷,爆竹喧天,海外赤子,热爱家乡。不是唐时长安,胜过长安。思往昔,韩退之,被连长安,路遥马疲遏痰关始知梅花放。岭东春暖,同心合力,建设好江山。

李嘉诚先生则充满深情地说:“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之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

李嘉诚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的奉献”,“人的一生应该为国家,民族和人类做一些高尚有益的事情”,“为年青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人当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想到曾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过一些好事时也就心满意足了。”李嘉诚正是从这个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发,去实践自己人生信条的。李嘉诚对香港社会福利事业的种种贡献,显示了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的爱心。

李嘉诚秉承着“达则兼善天下”的古训和家训,关怀香港社会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福利事业。他认为在香港有两种人最值得尊敬、关心和鼓励。一种是教师,他们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都比较辛勤和清淡。更由于李嘉诚的父亲做过教师,深知当老师的甘苦。所以,他特别尊敬老师,也特别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

第二种人是警察,他也深知当警察的甘苦,因为他们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他们忠于职守,出生入死,辛勤工作,廉洁奉公,香港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安定,有他们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们也很值得尊敬关心和爱护。李嘉诚从1977年开始,先后给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女学孙中山基金会、香港大学“学生交换计划”,香港中文大学的“三年硕士课题”、“夏鼎基爵士基金”、香港语言运动、法国国际学校、新华社香港分社教育基金以及明爱中心、圣士提中学、圣保罗男女学校、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香港外展训练学校,迦密中学、三育小学、劳工子弟学校、姬爵士奖学金以及警察子弟教育基金、警察教育福利基金等21个专项提供无私捐赠0.54亿港元。

李嘉诚对香港医疗事业的热心捐献,也广为香港市民所称道。在1984年6月间开业的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李嘉诚专科诊疗所,就是李嘉诚捐赠0.3亿港元兴建的。港督尤德主持了该专科诊所开幕典礼。这间诊所楼高4层,拥有49间检查及诊疗室和整套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尤德说:“这座新专科诊所是香港当局扩展新市镇医疗服务区计划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李嘉诚为此做出了贡献。

1987年李嘉诚在香港还捐资0.5亿港元兴建了在跑马地等的3间老人院。1988年至1989年李嘉诚还捐资0.12亿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亚洲盲人基金、香港肾脏基金、东华三院都有可观的捐赠。这方面总额超过重亿港元。

李嘉诚热心捐赠医疗事业,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吾亲以及人之亲,痛吾痛以及人之痛。”一是基于他对“体之健康,益于社会”的深刻认识,二是他痛感昔年父亲因失之贫穷和医治不及而过早辞世的切身之痛,早已在青年时期就立志当发达之日,一定要发展医疗事业造福社会的夙愿。

李嘉诚对香港的社会福利和文化艺术事业也十分关心和热心,多有捐赠。在这方面捐赠的项目,包括有香港公益金、警察福利基金、惩教处福利基金、消防署福利基金、麦理浩基金、邓坚慈善基金、尤德爵士基金、消防署福利基金、麦理浩基金、香港女童军、圣雅各福群会,扶康会、香港路德社会服务处,皇家香港警务处退役同僚协会有限公司、香港皇家员佐级协会、星岛报业、在港的多间潮州机构以及香港文化艺术基金、香港芭蕾舞学院、合一堂、香港管弦乐团、香港经济发展协会有限公司、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写字楼等25个,捐资数超过1亿港元。

李嘉诚先生还捐资助建香港的佛教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等。至于李嘉诚在香港不时扶危济困、抚恤孤寡的事例更是不胜其数。他从来都是默默地做着好事,从不张扬。

李嘉诚说过:“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据悉,他还有一本“私帐”,那是“扶危济困、抚恤孤寡、帮助亲朋”的“账本。”逢年过节或者一月一季,他的手下就会按名字、地址、数目寄去款项。李嘉诚对寄发对象、寄发时间、寄发数目有一个清晰记忆。对这件事,他就像在履行“义务”那样认真地去做着。

从1977年以来,李嘉诚每年都以“匿名”方式,用一亿元港币,帮助香港和大陆发展医疗教育事业。

当然,也不要误解“李嘉诚挥金似土。”他是精明细致的,很讲“钱”如何用得有意义,有社会效益。他是绝不允许“奢侈”和“浪费”的。因此,众多的香港市民也夸奖李嘉诚“会用钱,会使钱。”

李嘉诚深知,在商品经济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没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对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钱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他多次说过:“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许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5.追求财富,造福百姓??

??李诚曾说:“香港是我的家乡,在哪里有哪棵树,我阖上眼便知。”李嘉诚在经济上的丰功伟业固然将令他排进富豪名人堂;而他对乡土的念兹在兹、与无怨无悔的付出,则注定让他留名青史、受后人感念追思。

李嘉诚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在香港与大陆皆广设医院医疗设施、奖励文化交流,并积极赈灾救苦,李嘉诚曾表示,无论经济起伏,其个人终身不渝为教育与医疗事业尽心的决心,一定不会改变。

如果有人要问,李嘉诚事业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是1972年7月31日亲自艰辛缔造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再有人要问,李嘉诚一生事业中最精彩最得意的“杰作”是什么?应该说是从1979年9月25日起到1981年入主香港英资老牌财团“和黄”公司,从而形成了国际化多元化的庞大“经济王国。”

然而,令人绝对想不到的是,真正令李嘉诚高兴和钟情的却并非此两件事,熟悉李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最为高兴最为满意的是独力捐资创建汕头大学,他常常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和钟情的则是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附属二院,还有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肿瘤医院。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曾经说过一句几乎让所有汕大人所传诵的名言;“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李嘉诚说:“成功之后,利用多余资金做我内心想做的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我希望上天或者有高人可以给我指引,告诉我怎样做有助民族和人类兴旺的事,让我能够做得比过去更有意义。不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我都在所不惜。当我年纪渐长时,我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减轻业务上的工作量,但是不会不工作,尤其是对于做善事。我希望多些时间放在医疗及教育上,对自己国家对民族也有好处。我在过去20多年也没有停过。在未来亦会做,甚至比过去做得更多。做利国利民的事,乃人生第一大乐事。”“悬壶济世,治病医人”历来是道德至上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从治病救人人手做善事,也是一件最容易打动世人的事情。在李嘉诚决定捐建汕大医学院之初,曾有朋友劝告他说,办医学院很贵,好像一个大海洋一样,比一般的大学可能贵10倍。在买仪器及各方面的投入都要比一般大学多得多,而且医学院一定要有附属医院才有用。劝李嘉诚捐建大学不一定要建医学院,可以建一些费用相对较低的大学,可是李嘉诚仍然坚持一定要搞一个医学院。李嘉诚之所以如此钟情汕大医学院,那是因为深藏在他内心的对往昔艰辛岁月人和事的一片深情。

往昔,在那战乱、动**、贫穷的年代,当小学教师的父亲,谋职何其艰难,度生何其窘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