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已经退居台湾的郑经发现有机可乘,于是,他派船队集结于澎湖,准备兵变。第二年三月,耿精忠叛变,在他的邀请下,郑经开始攻打厦门。当时,清军的主力在与吴三桂的战场上,耿精忠又在攻打江浙,郑经趁机占领了闽海、粤东沿海部分地区,包括漳州、泉州、汀州、兴化、邵武等地和潮州、惠州、广州的一部分州县。其实,郑经的本意并不是和三藩合作,而是想借此机会拿回自己从前在闽粤的据地,而这两个地方,原来在耿精忠和尚之信的控制之下,且他们的矛盾也在逐渐激化。
面对此种情况,康熙并没有兼顾两个战场,而是将主力放到了对付三藩上,对于郑经,他采取的是暂时搁置的策略。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康亲王杰书亲率大军从浙江出发攻打福建,此时的耿精忠被南面的郑经牵制,无法抵抗,被迫向清朝投诚,并且当了马前卒,转而矛头对准了郑经,如此,郑经开始遭到双面势力的攻击。
两月后,郑经在邵武、乌龙江战场失败,广东全省丢失,他不得不缩短战线,退到汀州,第二年春,兴化、漳州、泉州也被清军拿下,此时的郑军不得不退守到厦门、金门岛屿。
此事,清军和吴三桂的队伍之间打得正如火如荼,清军无暇顾及台湾,康熙决定趁势劝降,于是,他派杰书前往厦门招抚郑经,希望郑经能在败北的情况下与清廷坐下来和谈,但郑经坚持自己的谈判条件——不剃发、不上岸。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再次作出重大让步。只要郑经归顺,答应郑氏在闽粤沿海“拥兵东归,世守边土”,可以考虑对郑氏按朝鲜事例处理。郑经又提出“资以粮饷”等苛刻条件,致使和谈破裂。
康熙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凡此种种,康熙皆以最大诚意招抚,而郑经则每每借口托词,其实质正是“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即“台独”。这也正是康熙皇帝、清朝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断然不能答应的。康熙皇帝的底线——不允许台湾以任何形式独立。
康熙十七年(1678年)农历二月,郑经突发派手下大将刘国轩突袭漳州,清军在无战斗准备的情况下匆匆迎战,接连战败,郑军乘胜攻克同安、海澄,之后派遣一部分兵力北上,剩下一部分据守漳州。
康熙认为漳州失守罪在福建总督朗廷,他指挥不力,在康亲王杰书的推荐下,福建布政使姚启圣走马上任。他在上任后不久,就提出破敌妙计,并且给康熙写了奏折,康熙看后,大为赞赏。这是因为姚启圣秉持的康熙的原则——一面扭转战局,另一面继续派人到厦门招抚郑经。为了扩充兵力,他大力整顿充实绿营兵,革除各种兵役,且招兵买马,加强军力,做好万一和谈不成需再战斗的准备。政治上,他首先稳定民心,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姚启圣改变了朗廷怀疑闽人与郑氏勾结的做法,且在民间广贴告示,不许挟嫌陷害,告示一贴出,便深得民心,这为后来成功收复台湾打下了基础。在康熙的安排下,姚启圣注重策反和招抚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首先,姚启圣下令保护沿海与郑军有乡邻亲戚关系的人,且广贴告示,消除了郑氏官兵的后顾之忧。
其次,姚启圣在漳州设置了“修来馆”专门负责招降郑经大军。专门招抚郑氏官兵,凡来投诚者一律发给银牌以示奖赏。有官职的上报吏部以原职起用,有逃走再来冒领奖赏者也不追究。
命令发出后,投降的士兵纷至沓来。两年内,共招抚明郑官员5153名,士兵35677名,或就地入伍御敌,或随行征剿,推心置腹不疑,异于郎廷之怀疑闽人而不敢用。1679年初,五镇大将廖瑞、黄靖、赖祖、金福、廖兴及副总兵何逊等都各自带领所属官兵来归,文武官员一共374人。不久,纪朝佐、杨廷彩、黄柏、吴定芳、郑奇烈、陈士恺也相继投诚,后又有水师五镇蔡中调、征夷将军江机、杨一豹子等人率部下十余万人投诚。
与此同时,他还在郑军内部散播郑军即将投诚的假消息,并且离间郑军内部的一些部将,给他们送礼物,让他们互相猜忌,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姚启圣的这些招抚政策得到了康熙的大力支持,海澄公黄芳泰原驻漳州,后到汀州,在这两个地方颇有势力和威望,因黄芳度与其家属被郑军杀害,郑军的将士不敢来漳州投诚,为此,姚启圣奏疏康熙,希望能让海澄公黄芳泰出汀州,康熙准奏,让黄芳泰携其家眷回到京师。
在姚启圣的一系列措施下,清军收复台湾的实力得到了扩充,稳定了军心,敌对势力也被大幅削弱,这为后期成功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命姚启圣连续给郑经写信,对其进行招抚,姚启圣按照康熙的旨意,在信中对郑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且言辞恳切,经过一再争取,郑经也开始逐渐妥协了。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亲王杰书派苏埕再赴厦门,让其与郑经谈判,并承诺郑经曾提出的按照“朝鲜事例,代为题请,永为世好,作屏藩重臣。”郑经看到清廷做出了牺牲,也十分愿意投诚,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因为冯锡范的阻挠,此事告吹。
这是因为在清廷内部,对台湾郑氏一直存在招抚和攻打两种主张。主张攻打派主要是施琅。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兄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施琅向康熙上了一道《尽陈所见疏》,在里面陈述了如何用武力收复台湾的方法——武力与安抚并用,但侧重点在前者,但也提出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敌顺则抚,敌逆则剿,既然朝廷三番四次安抚都没起到决定性效果,那么,就应该采取武力镇压。
可惜的是,康熙当时还处于四大臣辅政时期,尤其是鳌拜专权,对施琅送去的奏章非但不理,还直接解除了他的兵权,让其留在京师,任内大臣,这其实只是一个闲职。此时的康熙认识到,一直招抚无果,那么收复台湾就不能放弃武力,因此,他决定有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建福建水师,调镇江将军王之鼎为水师提督,四月,康熙以在洞庭湖大败吴三桂水军的方正色为提督,从江南、浙江挑选百艘战船编入福建水师队伍,这样,一只足以和郑经水军相抗衡的海上军队就建成了。
水师的建成,果然发挥到了作用。第二年二月,清军分水路和陆路两路进行攻打,势如破竹,郑经慌乱逃回台湾,郑军三百艘战船归降。
经过八年之久的金厦拉锯战,郑经的势力在各方面的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而清军重建水师后,锻炼了海战的能力,统一的条件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