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康熙大帝传 徐苑琳 > 第三章 剿抚并行收复台湾(第1页)

第三章 剿抚并行收复台湾(第1页)

第三章 剿抚并行,收复台湾

分化瓦解郑氏力量

康熙亲政以来,有三件大事在他的脑海内是必须要完成的——除鳌拜、撤三藩、收复台湾。和前面两件事相比,很明显,收复台湾更有挑战性,因为清军主要是八旗子弟、不善水性,对于他们来说,要越过几百里的海峡攻打下郑氏长期据守的台湾是有很大难度的。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包含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自古以来与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戍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另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1628年闽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垦荒定居,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1652年郭怀一领导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武装起义,虽最终被镇压,但表明荷兰殖民统治已出现危机。九年后他们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清朝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但即便如此,全国各地仍然有此起彼伏的抗清势力出现,其中包括南明的抗清斗争,还有农民军余部。郑成功也是明朝遗民,他也一直在东南沿海一带与清军周旋,战事不断,清廷也为此苦恼。不过,值得赞扬的是,郑成功一直强调:“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去世,其弟郑世袭与其子郑经为争夺王位而火并,清廷趁机招降镇守厦门的郑经,郑经交出了玉印。第二年五月,郑经杀死了郑世袭,台湾内乱平息,郑经向清廷请求,希望能按照琉球的藩国形式经营台湾,表示永不登陆,不剃发,不改汉族衣冠,否则,决不投降。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派出总兵孔元章两度赴台议抚,答应如郑经归顺,可封“八闽王”。却遭郑经以“非属(中国)版图之中”,以及“先王之志不可坠”为辞拒绝。显然他数典忘祖,他父亲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时曾在给荷兰殖民统治者揆一的声明中义正词严地指出:“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领土也!”

在康熙亲政前的一段时间,清朝与郑氏之间一直处于胶着的状态,双方虽然会经常发生一些军事摩擦,但都没有对彼此造成致命性损伤,这是因为,从郑氏方面看,他们势力相对弱小,还不足以威胁到清廷,而从清廷当局来看,大陆各地南明势力依然存在、农民起义也偶有发生,清廷暂时无法集中精力解决台湾问题,况且清军不擅水上作战,茫茫大海成了保护郑氏方面的一个天然屏障。

不过台湾问题始终要解决,既然武力解决不了,那么,就采用招降和和谈的方式。

于是,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刚刚亲政的康熙就派出刑部尚书明珠为钦差大臣,奉旨赴福建主持和议,并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抚。此次,康熙作出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又因郑经故意“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致使和谈失败。

于是,朝廷就将目标转移到中下层将士身上,通过招抚,分化瓦解郑氏的力量。尤其是郑成功去世后,郑氏内部接连发生争权夺利的内部斗争。

首先是郑氏家族中郑经与其伯父郑泰之间的矛盾。郑泰是家族中的长辈,且长期掌管家族中的财政大权,又率部留守金夏,比郑经势力更盛,遭到郑经的妒忌。

而在郑氏大权的问题上,郑成功逝世后,台诸将举郑成功之弟郑世袭护理国事,而黄昭、萧拱宸等人又以郑经“**”,不堪作为台湾之主,郑泰拥护的就是郑世袭,并和郑世袭的骨干黄昭有过密切的往来。

郑经在知晓这些后,在思明继位发丧,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整师准备渡台。在渡台后发现了郑泰和黄昭的来往信件,对郑泰起了杀心。于是,康熙三年(1664年)的六月七日,郑经设计诱郑泰到自己的帐中饮酒,将其勒死,然后派兵抄了他全家。

郑泰的弟弟郑鸣骏及其儿子郑缵绪走投无路,便集结了手下四百余人、兵马一万余,船三百艘来到泉州港,表达了对清朝的归顺。此时的康熙还处于四大臣辅政时期,朝廷认为此事就是收复台湾的最好时机,经过朝廷内部一致商议决定,派海澄公黄梧、福建总督李率泰、提督马得功分别从海澄、同安、泉州三路攻打郑氏盘踞的金厦。

十月十九日,马得功所部与郑军在金门乌纱港大战,清军因不善水性而大败,马得功投海自尽,但黄梧、李率泰两路人马则成功打败了郑军,守护高崎的郑军投降。郑经退守铜山,清军收复了金厦。随后,李率泰到处招降,并开出优厚条件,郑军军心涣散,但此时的郑经依然不投降。

招降郑经的部下让清军看到了希望,于是,清廷从兵部、户部各派两名官员长期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诱降郑军中下级军官,条件是:不问真伪,凡是海上武官率众投降按原官衔继续当官,单个人投降的,降四级续用,有立功者降二级续用,同时,武官也可以改为文官。

这一招降的条件实在太优厚了,郑军上下人心浮动,大家争相投降,已无心再战。其中,郑经将领林顺在他的好友施琅的鼓动下投诚,并且,带领文武官员3985人一起投到清军麾下。还有周全斌、皇廷二人,他们原是郑经退回台湾后留在铜山断后的,但他们不想远离家乡,所以也选择了投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