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精准社交这本书怎么样 > 现代礼仪的距离意识(第1页)

现代礼仪的距离意识(第1页)

现代礼仪的距离意识

由于人们交往性质的不同,个体空间的限定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关系越密切,个体空间的范围划得越小。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把个体空间划为四种距离。

一是亲密距离。这种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距。处于0~15厘米之间,彼此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这是为了做出爱抚、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常发生在爱情、亲友关系之间。如果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可被认为对他人的侵犯。处于15~45厘米,这是身体不相接触,但可以用手相互触摸到的距离,如挽臂执手、促膝倾谈等,多半用于兄弟姐妹、亲密朋友之间,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而势力圈以眼前为最大,也就是一个人对前方始终保持强烈的势力圈意识,而对自身的两侧和背后关心次之。据这一原理,飞机上、长途汽车上和影剧院都采取长排向前的坐位,尽量避免对面的坐位,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均的前方势力圈。

二是个人距离。这种距离较少直接身体接触。处于45~75厘米之间,适合在较为熟悉的人们之间,可以亲切地握手、交谈;或者向他人挑衅也在这个距离中进行。处于75~120厘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也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

三是社交距离。这种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处于120~210厘米之间,一般是工作场合和公共场所。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切复杂的事物几乎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如机关里的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来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处于210~360厘米之间,表现为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首长接见外宾或内宾、大公司的总经理与下属谈话等,由于身份的关系需要与部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是公众距离。这种距离人际沟通大大减小,很难进行直接交谈。处于360~750厘米之间,这是产生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如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小型演讲会的演讲人与听众的距离。所以在讲课和演讲时用手势、动作、表情,以及使用图表、字幕、幻灯等都是为了“拉近距离”,以加强人际传播的效果。处于750厘米以上,在现代社会中,则是在大会堂发言、演讲、戏剧表演、电影放映时与观众保持的距离。

初次见面如何缩短距离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交谈才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是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因为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甚至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毛泽东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新中国成立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说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备感亲切。

二是以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例如,某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我们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我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三是从对方的外貌谈起。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作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四是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譬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呀!”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如何致意的礼仪

致意是一种常用的礼节,主要是以动作问候朋友,通常用于相识的人之间在各种场合打招呼。

致意的基本规范:男士应当首先向女士致意,年轻者应当首先向年长者致意,学生应当首先向教师致意,下级应当首先向上级致意。当年轻的女士遇到比自己年岁大得多的男士的时候,应首先向男士致意。

致意包括起立致意、举手致意、点头致意、脱帽致意、欠身致意、微笑致意等。

起立致意常用于较正式场合长者、尊者到来或离去时,在场者应起立表示致意。如正在坐着的下级、晚辈看到刚进屋的上级、长辈也应起立表示自己的敬意。举手致意适于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一般不必出声,只将右臂伸直掌心朝向对方,轻轻摆一下手即可,不要反复摇动。点头致意适于不宜交谈的场合,如会议、会谈的进行中;与相识者在同一地点多次见面或仅有一面之交者,亦可点头为礼。点头致意的正确做法是头向下微微一动,不可幅度过大,也不必点头不止。欠身致意适用范围较广,表示对他人恭敬。行礼时全身或身体的上部微微向前一躬即可。脱帽致意,朋友、熟人见面,若戴着有檐的帽子,则以脱帽致意最为适宜。其方法是微微欠身用距对方稍远的一只手脱下帽子,将其置于大约与肩平行的位置,同时与对方交换目光。若与朋友相遇并迎面而过,可以回身问一声好,并以一只手轻轻地掀一下帽子,不必将帽子脱下来。如果戴的是无檐帽,不必脱帽,只需欠身致意。注意不可以手插兜。

女士无论在何种场合,不论年龄大小、是否戴帽,只需点头致意或微笑致意。只有遇到上级、长辈、老师、特别钦佩的人的时候,以及见到一群朋友的时候,女士才需要率先向他们致意。

致意的各种方法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使用一种以上,如点头与微笑、欠身与脱帽均可同时使用。遇到对方向自己致意,应以同样的方式向对方致意,否则是失礼的。致意要注意文雅,一般不要在致意的同时,向对方高声叫喊以免妨碍他人。

在餐厅等场合,若男女双方不十分熟悉,一般男士不必起身走到跟前去致意,在自己座位上欠身致意即可。女士如果愿意,可以走到男士的桌前去致意,此时男士应起身协助女士就座。

在社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不宜立即起身去向对方致意,而应在对方的应酬告一段落之后,再上前致意。

遇见熟人的礼仪

路上若遇见熟人,要主动打招呼,互相问候,不能视而不见,把头扭向一边,擦肩而过。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要求。但也不宜在马路上聊个不停,影响他人走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异性很觉得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来点头;一位男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就可能会有危险。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进行攀谈。

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但没必要一一介绍,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也只要说一下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邻居”。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在她俩寒暄时,要自觉地隔开一定距离等候,待女伴说完话后继续一同走;女士对男伴的等候应表示感谢,且与人交谈的时间不可太长,不应该让同伴等很长时间。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应该把女伴介绍给对方,这时女士应向对方点头致意。如果是两对夫妇或两对情侣路遇,相互致意的顺序应是女士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男士们分别向对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后才是男士们互相致意。

总的来说,路上遇到熟人,谈话时间不可过长。如果有很多话要说,可以找一个交谈场所,或另约时间、地点继续交谈。

如何打招呼

打招呼是熟人相遇的一种简单见面礼节。在餐厅、剧场等公共场所遇到熟人,应当主动向对方示意、打个招呼,这也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示,显示出友好和善意,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但在公共场合打招呼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两人近距离相遇,可以微笑地寒暄一下,问候一声“最近好吗”;如果离得很远,双方又都看到彼此时,打招呼就不要老远就喊着别人名字了,这样其实挺不礼貌的,既影响其他人,也会弄得对方挺尴尬,反而是失礼了,只需隔着人群以微笑点头向对方示意。

彼此见面时应该打招呼,而离开时打招呼也是同样重要的礼仪。在离开聚会时,应该向组织者打招呼;在离开办公室时,应该向你的老板打招呼;在离开公务活动时,应该向邀请者打招呼;在离开朋友家时,要向主人打招呼;即使在集体聚餐的餐桌上暂时离开打电话或者去洗手间,也应该向旁边的人打招呼。不声不响地离开和见面不理不睬都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如何寒暄与问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