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精准沟通读后感 > 动之以情(第1页)

动之以情(第1页)

动之以情

劝说是人际影响的一种形式,它表现为劝说者通过谈话让劝说对象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和别人交往,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时,会有某些要达到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或多或少都需要对方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因此,劝说的艺术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

第一个原则是动之以情。顺利地接近被劝说者,使其产生愿意听从劝说的感情,是成功改变他人态度的基础。人是理智的动物,却常常做出缺乏理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行为是受外界的思想或建议影响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把某种品牌列为最佳品牌,这就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告诉我们要说服他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二原则是关心他人。人们都有被尊重和被爱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护。人们受到了关心,就会产生感恩之情,就容易听得进去意见和建议。劝说不是压制,心理学上有“对抗理论”,人们都喜欢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动,而不愿意听他人的指挥,让人摆布。强迫某人做某事,就会让对方感到自主权受到了伤害,而唤起对立的情绪。鉴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在说服他人的时候,要尽量用商量的语气,以保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也有利于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此外,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巧妙地运用语言造成某种特定的情感环境,也有助于说服他人。

消除他人的戒备心理

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双方都会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双方的自如交往。所以,消除戒备状态、让人放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交往对象持有顽固的见解时,直来直往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往往会碰壁,遇到这种情况最好采取“迂回战术”进行劝说。

所谓的迂回战术就是把对方的注意力从他敏感的问题上引开,绕个弯子,再回到正题上来。这样可以消除对方的戒心,避免陷入僵局。

卡耐基曾经告诫人们:“与人交谈,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要先讨论双方不一致的问题,而要先强调,并且反复强调你们一致的事情。让对方一开始就说‘是’‘对的’,而不要让对方一开始就说‘不’。”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说出“不”字的时候,他的整个肌体,包括肉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明显的收缩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使他拒绝任何人的意见。同时,当“不”字说出来以后,人们就不愿意再悔改。哪怕他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出现了错误,也会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甚至会贬损对方的观点,这就是某种自尊心作祟。

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劝说对方的时候就尽量不要让对方把“不”字说出来,或者要让他暂时忘记自己的观点。要尽可能地让对方说“是”,这时候他是放松的,比较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至少不会轻易地反对,而会先权衡。而且一旦“是”字说出口,他也不会再轻易地否定了。所以要利用这种心理学效应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

严谨的逻辑才有力量

劝说是说服,而不是压服,需要摆事实、讲道理来进行论证。而论证是否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的逻辑性。严谨有力的逻辑通常让对方无力辩驳,甚至能够起到让对方自我说服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采用逻辑上的归谬法让他的学生认识到原来观点的错误。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地补充问题,诱导学生把错误的前提逐渐推到荒谬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逻辑思维,一步步通向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劝说技巧——逻辑诱导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劝说之前,先明确要改变对方什么态度,然后找一些和这种态度相背而对方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来发问,使对方处于两难推理中,要么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要么否定自己眼前的事实。既然事实是无法否定的,就只能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了。这样的逻辑诱导就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采用先入为主式的诱导

医学告诉我们,只生活在有益于健康条件下的人,虽然有健壮的身体,但对某些疾病却缺乏免疫力。为了避免病菌感染,获得抵抗力,就需要接受某种预防注射。也就是先接受少量的病菌感染,产生抗体,以便再遇到这种病菌时,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抵抗。这就是在医学上所谓的“接种免疫”。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劝说上。劝说者不仅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希望他不再受相反思想的影响,就会进行这种预防性“注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持有某种见解后,从未受过攻击,那么在他的周围就不会建立起任何防御系统。当他突然遇到相反意义的说服性诱导时,会感到很新鲜,易于丧失原来的立场,改变态度顺应新观点。相反,如果这个人的见解预先受过轻微的攻击,就相当于经受了锻炼,在他心里就围绕着这种观点建立起比较强的“防御工事”,从而可以经受更为有力的劝说。这就是“接种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实验者要使被试验者相信,苏联(现俄罗斯)至少在五年内不会制造出大量的原子弹。一组接受劝说后,没有给予反驳。另外一组接受劝说后,则给予轻微的攻击,就是告诉他们一些相反的观点。过一段时间以后,又对所有的被试验者进行了相反的劝说。结果,第一组被试者只有2%的人维持了原来的态度,而第二组被试验者则有67%的人成功地保卫了原来的观点。

由此可见,成功的劝说不仅要促使被劝说者形成某种态度,还要能够预先培养他对相反观点的抵抗能力。

“得寸进尺”的紧逼策略

说服对方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后,再说服他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就有了较大的可能性。心理学家把这种逐步接近目标的说服方法叫作“登门槛术”。正像你想进一间房子,又怕遭到主人的拒绝,就先说服主人让你的脚踏上门槛,然后再说服他让你的脚踏进门槛内,达到了这个目的,再说服他让你进屋就不难了。这实际上是个“得寸进尺”的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技巧是有效的。父母要求爱睡懒觉的孩子早起床,可以先让他每天早起半个小时,这很容易做到,待他养成习惯以后,要求他再提前半个小时。而如果一下子让他提早一个小时就比较困难。这实际上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劝说方法。

有时候相反的技巧也会起到作用,就是首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这与直接提出较小的要求相比,被人接受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种方法对于那些小商贩来说是经常使用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卖主先是漫天要价,再讨价还价,当他降低价格的时候,人们以为他退却了,便接受了这个价格。而实际上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了交易,却让双方都得到了满意。

“登门槛术”和其相反的技术起作用的条件是不同的。当一个较大的要求过后,立即跟着一个较小的要求出现,并且与较大要求有明显的联系时,相反的技术更能实现其效果。而当两个要求毫无联系的时候,“登门槛术”就会起到作用。

把劝说的动机隐藏起来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潘多拉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所有的罪恶和苦难。宙斯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潘多拉很好奇,越是不让打开,她就越想打开盒子,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些什么。结果她打开了盒子,放出了世界上所有的罪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