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精准沟通表情emoji表情怎么打出来 > 看透演讲的本质(第3页)

看透演讲的本质(第3页)

第一,凝视。集中目光看对方,是公事,目光限制于前额到双眼,让人感觉你很诚恳认真;如果是社交,就看双眼到嘴三角区;如果是关系非常亲密的朋友,就看双眼到胸。

第二,扫视。眼睛向前然后有目的的扫一下,好处是使所有听你讲话的人都注意了你,不觉得你在和他(个人)交流,并能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映。而且可根据你的环视随时调整说话的节奏、内容、语调,把握说话的主动权。

第三,虚视。就是似视非视,演讲就需要这种虚与实的目光交替,“实”看某一部分人,“非”看大家,演讲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根据演讲规模(一般是由听众的数量确定的)的不同,我们在演讲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视线接触方式。规模不大的时候,你可以短暂地直视听众,而如果规模很大,你一般只能扫视听众,而不是和任何一个人建立直接的视线接触。当然不管规模多大,你的眼神都应该能够传达出信心,真诚和责任感。

演讲要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演讲者,总想让自己的演讲受到听众的欢迎,总想让自己慷慨激昂、纵横捭阖的滔滔言谈打动听众,感染听众。那么,怎样使你的演讲具备这种深入人心的效果呢?

第一,把你的想法安排得条理分明。如果你想让一次演讲清楚明了地印在听众脑子里,有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在演讲时明白地指出你要讲的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直至末尾。我们反复地强调,只有自己清楚,才可能让你的听众也清楚。

第二,从你自己的背景中寻找话题。如果一件事在多年之后依然在你记忆中栩栩如生,这就几乎能够确保它会引起听众的兴趣。

第三,让你与听众融为一体。一般而言,听众讨厌那些惯于卖弄、喜欢炫耀,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演讲者,所以,要想博取听众的好感,再有名望的人也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只有这样,才能与听众融为一体。

第四,把你的心灵投入你的演讲中。诚实、热情和真挚会使你的演讲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获得这一效果的前提是“把你的心灵投入你的演讲中”。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这样的演讲就能深入人心。

切忌长篇大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演讲要尽量的长,只有长,内容足够才能说明问题,演讲才是成功的。那演讲到底是长一些好,还是短一些好?

这个问题和所有争论绝对标准的问题一样,是得不到答案的。我们认为只要有内容,有感情,长短都可以;不过,演讲最好还是短一些为好。特别是本来就没有多少话可说,还喋喋不休,便会让人生厌,即使演讲的内容很充实,如果太长,听众也会受不了。我们前面讲过马克·吐温听一个教士布道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追究,但这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演讲如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必然会让听众生厌。

所以说,与其长而让听众生厌,毋宁短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演讲短一些未必不能把问题说清楚,短,一方面能让听众感觉意犹未尽,一方面能表现出演讲者的概括能力。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就是邹韬奋先生在鲁迅葬礼上的演讲,那个演讲可谓是短中之最了。听众的掌声说明他的演讲是成功的。因为演讲者虽然话不多,却非常有力。因而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然,上面所说的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但我们却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演讲,一定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即使内容充实的演讲,也不宜太长。

演讲中的礼仪

演讲者的礼仪即指演讲者在演讲前后和演讲时对听众的礼节。常规意义上的演讲,又叫演说或讲演。它是当众所进行的一种正规而庄严的讲话,皆在向听众就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或是论证某种观点。与一般的交谈或闲聊不同,演讲实际上就是当众所进行的正式发言。这就要求我们遵守一些礼仪要求,让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包括演讲前后)其举止与礼仪应做到潇洒自如、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演讲内容上也讲究一些礼仪规范。

第一,在语言上,它应当尽量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以多举例证,多打比方,多使用名言警句,但不要乱开玩笑,尤其不要讲下流话和脏话、黑话。

第二,在内容上,它应当言之有物,力戒陈词滥调,无病呻吟,无的放矢。从结构上讲,任何演讲的内容都不外乎由开场白,正题与结束语三部分构成。演讲的“重头戏”,务必要放在正题之上。

第三,在表情与动作上,应是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不要面沉似水,或表情失当。应当站着演讲,辅以适当的手势亦可,但不要摇头晃脑,指手划脚,将拳头煞有介事地挥来挥去。

第四,在时间上,应当力求点到为止,短而又短。照常理来说,发表即席的演讲,讲上三分钟左右即可,一般不要超过五分钟。遇上“限时演讲”,即演讲的时间有所规定,则宁肯时间没用完,也不要超过。切勿被人“叫停”,罚下场去。

有关重音

演讲中经常运用的技巧之一就是重音,重音必不可少。例如,“这个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重音的位置不同,所要强调的内容就有区别。所以,重音具有区别词意和语意的作用,读重读轻表达的意思不一样,重音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语法重音。是按句子的语法规律重读的音。

第二种是逻辑重音。是根据演讲的内容和重点自己确定。

第三种是感情重音。是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细微的心理。

重音的运用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要显示演讲的感人力量,就必须在演讲中重读某些词句。通过重读,还可以让演讲听起来音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从而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在演讲语句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我们要稍稍加重某些词句的读音,这就是重音。重音的确定,对于演讲来说十分重要。确定重音必须联系演讲的中心思想,考察词句在演讲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提高演讲效果的重要一环。

演讲时,要努力深入角色,尽力投入到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之中,按照感情表达的重点,恰如其分地强调某些词句,加强表达效果。当然,在演讲中,重音的确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演讲中重音也不可确定太多,多了则轻重音显得不明显,反而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注意把握好节奏

说话要有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形成了口语的乐感和乐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口语中有带规律性的变化,叫节奏,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是呆板的。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而是把数字有节奏地、有变化地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观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节奏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节奏与语速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语速只表示说话的快慢,节奏包括起伏、强弱。

演讲时的语调的起伏不仅能使演讲更生动,而且还能传达演讲者丰富的感情信息。如果总是用一种平板的语调,不仅演讲者本身显得无精打采,听众也会很快产生疲倦厌烦的心理。一般来说,升调传达着激昂的情绪,如兴奋、愤怒、谴责、疑问;降调则表达灰暗的情绪,如悔恨、伤心、失望和郁闷等。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就是抑扬顿挫、张弛结合,通过语调的激越高亢以及反复的手段,将演讲推至最**。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两种节奏。慢节奏: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处景物,表现一次行动的迟缓节奏宜慢;表现平稳,沉郁、失望、悲哀情绪节奏宜慢。快节奏:表现情绪紧张、热烈、欢快、兴奋、慌乱、惊惧、愤怒、反抗、驳斥、申辩时宜快。

节奏调度的几个原则:

第一,感情原则,根据感情需要调整。

第二,语境原则,根据语言的环境调整。

第三,内容原则,根据内容调整。

辅助物的运用

可视辅助物有多种优势,最主要的优势是清楚。如果你在讨论一个物体,把这个物体或者表现这个物体的东西拿出来,那你的话一定清楚得多。如果你在引用统计数字,说明某些事物如何起作用,或者正在展示一门新技术,那么,可视辅助物会使你的信息看起来更生动。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时代。电视和电影使我们养成了总是指望看到可视图像的习惯。如果在演讲中利用可视辅助物,容易让听众更准确地弄清楚你想传达什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