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精准到位
人与人之间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扭转你的一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授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失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在这个时代,不巧言,不令色,并不能彰显你的仁德,有时反而突显你的不识时务。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才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说错话就会祸从口出
古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经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谨防祸从口出。“讲错话”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何掌握分寸就成了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有许多性子直的人喜欢向周围的人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富有人情味,能使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善,但是有研究调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所以,当你发生危机或别人发生什么危机时,你最好不要到处诉苦或讨论是非,不要把周围人的“友善”和“友谊”混为一谈,以免话传话,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古时候,有个叫艾子的人发高烧,梦游阴曹地府,正见阎罗王升堂问事。有几个鬼抬上一个人,说:“这人在阳世,干尽了缺德事。”阎王命令道:“用五百亿万斤柴火烧煮。”牛头鬼上来押解。那人私下里探头问牛头鬼:“你既然主管牢狱,为何还穿着这么破烂的豹皮裤子呀?”牛头鬼说:“阴间没有豹皮,只有阳间有人焚化才能得到。”那人立即说:“如果你肯怜悯,减少些柴,我能够活着回去,定为你焚化十张豹皮。”牛头鬼大喜,答应减去“亿万”两字,煮烧时也只是形式而已。待那人将归时,牛头鬼叮嘱道:“可千万不要忘了豹皮呀!”那人回头对牛头鬼说:“我有一诗要赠送给你:牛头狱主要知闻,权在阎王不在君,减扣官柴犹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牛头鬼大怒,把他叉入滚沸的水锅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来。艾子醒后,对他的徒弟们说:“必须相信口是祸之门啊!”
说得好就会福从口入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掌握技巧,没有分寸,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伤害自己,也会困扰周围的人。相反,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原则,就会福从口入。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可见掌握语言的技巧是多么的重要。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语言表达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如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罗就是一个雄辩家,还有美国总统林肯,等等。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语言的技巧,才可以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占尽先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位很优秀的食品推销员,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说话的人。一般的推销员都是用“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来开始自己的销售谈话,但他却意识到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于是,他对顾客说:“如果有一笔生意能为你带来1200元的收益,你感兴趣吗?”“我当然感兴趣了,你说吧!”“今年秋天,香料和食品罐头的价格最起码上涨20%。我已经算好了,今年你能售出多少香料和食品罐头,我告诉你……”然后他就把一些数据写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食品推销员掌握了一些与人交谈的技巧,站在对方感兴趣的角度开始谈话。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语言的技巧是何等重要,如果以“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为立足点,可能就做不成这笔生意。
把话说好不容易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酒足饭饱后,国王问大臣:“你们说,世界上什么最难?”大臣回答:“世界上说话最难。”大臣没有说出来的隐含意思是:说话最难,尤其是和国王说话最难。现在我们做一个试验,问问你身边的人:“你们认为自己很会说话的,请举手。”肯定没有几个人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会说话。是呀,凡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容易,但是要把话说到位,非常困难。有的管理者讲:我招聘人才的时候,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首先就看他说话水平的高低。
说好话很难,难就难在说话太容易。这并不矛盾。恭维的话可以张嘴就来,骂人的话可以脱口而出,吹牛也用不着上税,实在自己一个人寂寞还可以自言自语。但在这人声鼎沸的世界里,让人专心聆听你的声音就不太容易了,再让人为你的话而鼓掌喝彩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使尽全力去喊未必让人震惊,一声叹息却让人心潮澎湃;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常常有鼾声相伴,平平淡淡的只言片语却说不定能换来掌声雷动。说话确是一门学问。
而我们每天又离不开这张嘴,在家要和家人说,和邻居说;上班要和同事讲,又要向老板汇报,和客户应酬,只要稍有一言不慎,就可能造成一堆麻烦。借用诗圣李白的诗:说话难,难于上青天。
说话要真实负责
西方人有句格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诚实常常比欺骗能给一个人带来更大的好处,尤其从长远和总体利益来看更是这样。只有平时说话办事诚实,绝不扯谎骗人,这个人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
儒家圣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们总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按照中国人的俗语就是,嘴巴里面跑火车,说出话来让你分不清楚真假,云山雾罩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开始讨厌这样的人,把他的话也一概当成假话了。如果是这样就真的寸步难行了。特别是在商业社会,一个人的信誉就意味着一切,没有良好的信誉是很难取得成果的。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言自明。这个故事的结尾让人不寒而栗,试想如果这个放牛娃懂得“说话要诚实”的道理,就不会最后害了自己的性命。
说话诚实不仅仅讲话的内容要真实,不撒谎骗人,而是语气也要诚恳,才能够打动别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所谓“以诚动人”。
说话的道德原则
“道德”说起来是一个让人难以亲近的概念,僵硬而刻板,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可避免地和道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工作要讲职业道德,公共场合要讲公共道德,商业生活有商业道德。总之,各式各样的道德规范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与人的语言交流——说话也有自己的道德原则。
首先,与人交谈要诚恳信实不虚伪。唐代的古文运动,主张要根除前朝文风中的浮华矫饰,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这虽然是千年以前的老夫子讲怎么写作,但作为对于讲话的要求仍是适合的。其次,与人交谈要记得言多必失,应当审慎。有个笑话就能说明这个道理。警察在一条新开辟的隧道里迎来了第一千辆通过的汽车,代表市政当局赠送给驾驶人一千元的幸运奖金和一枚纪念章,顺便问道:“你拿了钱打算怎么使用?”“首先,我要领取一份驾驶执照。”驾车人回答。他太太忙解释说:“警官,我丈夫喝了酒,总是胡言乱语。”他那耳聋的妈妈补充说:“你看,我早知道,你偷了汽车,逃不了多远的!”故事虽然极端了些,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其三,要言行合一重承诺。这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只有言行合一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
说话要礼貌周到
我们生活的国家是著名的礼仪之邦,讲究礼数向来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而这种对礼仪的崇尚在与人谈话中也有体现。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时若超过三人,应不时与在场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同个别人只谈双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谈的问题不便让其他人知道,可另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