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很简单,只要找出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就行了。假如对方对你的话题不置可否,你须留意,切勿尖刻、偏执地讨论这个题目,还是另择题目为好。辩论对两个头脑冷静、有谈话技巧的对手来说是一种开心的游戏,可对于容易冲动和脾气不好的人却是一件危险的事。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哎,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怎么还没结婚?”“你真的要离婚吗?”等等,别人内心秘而不宣的想法和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是不够理智的。如果你想让人喜欢,就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不要无端嘲笑和讽刺别人,尤其是别人无能为力的缺陷,否则就是一种刻薄。此外,除非是熟识的亲友,不必多谈对方的健康问题,他若身有不适,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一旦他抱怨起自己的疾病和痛苦,你又未必会感兴趣,但你若没有表露出足够的同情心,则会使对方觉得你冷漠、自私。既然如此,那又何如谈些令人愉快的事呢?
一般说来,批评别人的话题应尽力避免,然而赞美别人所做的工作和本领却是很合宜的,常会使听者感到愉快。
克服卑怯的心理
第一,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怯懦时,生理上的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带来良好效果,比如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洗涮等方式,都可以消除或缓解卑怯紧张的心理。
第二,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没有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
第三,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过高地评价对方,悲观地评价双方的关系,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要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把他看作一个平常人。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也以讲民主为宗旨,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地位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会有卑怯心理吗?
第四,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有时我们说话产生卑怯现象,并不是小觑自己的缘故,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说话之初一心想着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到时,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自然的说话心态,把自己的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不要期望值太高。这样就能保心态平稳,卑怯意识也就淡化乃至消失了。
有时候沉默是金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当然任何事情又都不是绝对的。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等待时机需要沉默。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汲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少说话、少评论、少批评”,牢记“沉默是金”,才能更好地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切记管住自己的一张嘴。有一位朋友说:“我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张女士和杨女士都是我的同事,我发现杨女士经常在我面前说张女士的坏话,而张女士很少说过对方的不好。不管她们说什么,我从没有向任何人提到过这些琐碎的闲话,因此,我们三人至今相处很好。”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恪守沉默是金的原则,情况会变成怎么样。
花点心思听人说
如果你同别人谈话,对方谈起你不懂的内容或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可以说:“我上次已同某人谈起过这件事……”这样,就可以说另一个新话题了。原则上,只要你对每一件事,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就不会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出现。
有时,一些你本来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使你受益匪浅。这也就是说,与人交谈,除了能带来兴趣,还能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了这种想法,在你的世界里,应该不再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存在了。与呆板的人交谈时,只要你多花一点心思去注意,也会发现很有趣的地方。还有从老年人、父母、上司等的谈话中,也往往可以得到丰硕的收获。现代人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往往将父母的话置之脑后,实在是很可惜。请捺下性子,好好地听一次,你会发现很有趣、很有用的一面。听完后,你若觉得有必要批评,再去批评也不迟。批评和聆听是两回事。如果话题总是局限于流行的服饰、时代潮流等,那你怎么能成为会话的高手?又怎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如果有人问,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才能?很多人都会答:“口才。”换个角度讲,这个世纪同样需要听才。可以说会说话首先要会听话,要想提高口才,必须要提高听才。要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形成听人说话的良好习惯,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行就找借口开溜
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实在不喜欢的人,或者一个让人很尴尬的话题,应对这种状况,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化解尴尬处境最常用的办法是“找借口开溜”。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办法,可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个借口显得自然,而不要出现欲盖弥彰的状况,使得状况变得更加尴尬。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场合和可利用的一些资源随机应变,见势行事。
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不妨采用下面这个办法:故意忘记他的姓名,暗示你对他的漠视。不同的称呼,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对自己的名字却根本没有印象,表明对方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对于专门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在下一次相见时叫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客人会因此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愉快感觉,感受到对方的重视。若是不想承认对方的能力和人格,或者不希望与对方打交道,就可以故意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与之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你占有优越的地位。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因为这样问就表示,你的存在对我毫无帮助,所以我根本没有记住你的名字。这种不友好的问话一出口,对方就容易显得有些不自在,他们会认为,说这话的人很不礼貌或者很傲慢,也就往往会终止交谈。
用幽默来化解尴尬
尴尬是人在生活中遇到窘困处境、不易处理的场面时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人会觉得比受到公开的批评还难受,会出现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讲话结巴等。
有时是对方有意依仗亲密的关系公开揭你的短,或讲述你过去的傻事。有时是对方无意地,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你的隐痛之处。而你如果真的动气,别人还会说你没有涵养,可见,尴尬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愿碰到且不能不碰到的,问题在于怎样应付。
受到讥讽之后,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思考对方抱有什么目的跟我过不去上面,更不能假设有什么“深仇大恨”。要学会自我解嘲。因为有意者可能是习惯,对谁都这样,无意者更不能激化矛盾。让心情放松,自己把这种耍笑转移给大家。如有人说“不愧是属猪的,真能吃”,不妨接上一句“所以咱们才能聚到一起呀”。
萧伯纳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师,他挖苦萧伯纳:“外国人看你这样干瘦,一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萧伯纳谦和地说:“外国人看到你这位英国人,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要用幽默来保护自己。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
如果活动中出现尴尬局面,幽默更是使双方摆脱窘迫的好办法。例如,两个班级联欢,男女舞伴第一次跳舞,由于一方的水平低发生了踩脚的情况,说“没关系”,这样礼貌的话可能还会加重对方的紧张,如果用一句“地球真小,我俩的脚只能找一个落点了”,可使双方欢笑而心理放松。
特殊场合特殊处理
下面两则是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体味。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转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时机东山再起。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四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如此尴尬场面,孙中山不但叫他们继续打下去,而且还笑着说:“打吧,打麻将很像我们革命起义,这一局输了没啥关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远充满了机会,永远充满了希望。”
还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着装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跪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