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精准沟通这本书怎么样 > 说话的语言要精练(第1页)

说话的语言要精练(第1页)

说话的语言要精练

原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有个人说起话来废话连篇,这就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在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更不用冗长而拖沓了。

只说一句话,不拐弯抹角、旁生枝节,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请看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用一句话发表了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透过这一句话,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说话的语气要适当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说话的声和气。恰到好处是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譬如,有人说话总是和声细语。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涓涓的泉水,由人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人们在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时常使用这种声和气。它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在抒**感时,这种声和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还有人说话总是高声大气。这是一种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和粗犷豪放的气质。虽然它和大吼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欢喜或慷慨激昂的情绪。还有其他很多种语气,如恶声恶气、怪声怪气、低声下气、唉声叹气、有声无气等等。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更应该选用恰当的声和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选择用怎样的语气谈话,取决于你所处的场合,你的谈话对象,你谈话的内容目的等各种因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事前意识到讲话语气的作用对你的谈话目的的达成是大有裨益的。

说话时要以听众为中心

有些人说起话来喜欢滔滔不绝,不给人插话或回应的机会,时间长了就会使人生厌。好的表述者未必是个好的沟通者,而沟通是表达的主要目的,所以要尽量避免单向的沟通。

《有影响力的人类行为》一书中写道:“喜欢产生喜欢。如果我们对听众有兴趣,听众也会对我们产生兴趣。如果我们不喜欢台下的听众,他们不管在外表或内心,也会对我们表示厌恶。”以听众或者交流对象为中心不仅意味着你的谈话内容是他们有兴趣的,更重要的是在主观意识上也是以他们为中心的,讲话的重点在他们身上,并且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样,表达将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

当然,要做到看准对象有的放矢,就要求说话的人要做到:在交谈形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做具体的分析,围绕中心内容,尽量考虑年龄差异,分别对待。对少年儿童用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循循善诱的语言;对中青年人用有逻辑、有哲理的语言;而对老年人就要含蓄、委婉。在交谈的态度上,对老年人应该是尊敬而谦逊的;对年龄相仿的人就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随意一些;而对少年就要关切、体贴;对异性要诚恳、大方。此外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流。总之,一切以对象为中心。

说话时要留意自己的声音

你和对方的谈话已经开始,那么在言语交换中,最好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留心你的声音。“我说话是不是太快了?”虽然有些说得快而清楚,但是有些却快而不清楚,让人听了等于没听。说话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楚,听不懂,就是白费口舌。

再问一句:“我说话的声音是不是太大了?”试想在宁静的黄昏,树下谈心,或在温暖的炉边,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多么煞风景啊!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嫌恶;若在公共地方,更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你说话时要记着,对方并不是聋子。

你说话虽然并不是太快也没有太响,但要明白在谈话中,每句话声调也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因此,你要学学怎样调节它。抑扬顿挫,这是获得听众的秘诀之一。在乐曲里,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号;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若想你的话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在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应低沉时低沉。毫无节奏地说话,是最易使听者疲倦的。

因此,不妨常常留心生活中那些使人听了会忘记疲倦的说话方法,也不妨多留心舞台上的那些名角念词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参考,你必须细细揣摩。

说话时要善于以情理服人

有的说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说话时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的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要向对方说理,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了,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了,说理才能奏效。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曾经说过:“夫仁人轻货(财物),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知晓)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应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如顺着对象存有的种种疑虑,层层排除;或顺着其合理的见解,适时赞许;根据其两难的处境谋划协助之;或根据他憎恶的地方献策对付之。这种揣摩情意的说理方法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

说话要有逻辑

言之有序是指说话要有条有理,不颠三倒四,不丢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事情、道理说清楚,体现说话人思路清晰,它还指说话者观点明确,前后一致,说理严密,合乎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话人要共同遵守的说理规则,下面介绍两种说理的逻辑方法。

第一,类比法。这是一种根据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有助于听话人触类旁通,明白事理。例如,老作家秦牧《试谈积累知识和描绘事物》中的一段话:“最后谈谈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对于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把写作和绘画、唱歌类比,它们都属于文艺创作的范围,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通俗易懂,有说服力。但是注意不要机械类比,不能把事物间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为论据,或者把表面上有些相似,而实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推出一个荒谬的或毫不相干的结论。

第二,反证法。中国成语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个人同时贩卖矛与盾,他向买家吹嘘他的矛是“无坚不摧”的,盾呢,是刀枪不入的。于是,有人马上提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验证一下他的宣传是否可靠,这人当场哑口无言。这就是反证法的具体运用。有时对某个道理或问题,不容易从正面解释或反驳,不妨就换个说理方法,通过论证与此相反的论题的正确与否,来反面说明问题的是非曲直。

为了让我们说话更加具有说服力,不如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还有两难逻辑、归谬法等。

说话要有分寸感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会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作“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第一,健康状况。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第二,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第三,他人的隐私。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涉及隐私的话题不要提及,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第四,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如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第五,还包括一些不同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