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包袱太重,为何不放下来前行
能放下是一种领悟、一种在历经磨难后的豁达,因为有时候想放下也不一定能放下。“放下包袱,且歌且行”——对于生活,我们要积极应对,放下精神和物质的“包袱”,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创造人生、享受人生。不要因为一点点与目标无关的小事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承受不必要的压力,“放下”便是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光明的窗,“放下”便是选择了一条豁然开朗的生命之路。
负重而行的人生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石子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扔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明白了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世界上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于是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哲人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那人不语。
有人曾说过: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应该庆幸自己不是总统,因为他背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重多了。
人生路上坎坷的时日居多,升学、工作、晋级、成家……哪一个环节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大部分时间人在负重而行,领导同事的误会、工作上的摩擦、生活上的不如意都是令人难过的源泉,这时候,人就得有负重而行的心理承受力,否则不够宽容、不够豁达、不会变通,最终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负重而行当然是一种痛苦,但没有负重就不可能体会无重的轻松惬意,没有负重而行,也就无所谓责任,从而也就无所谓取得成就,当然也就体验不到上了坡后那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了,没有负重的生命是不完整的生命,没有负过重的人生是不圆满的人生。
每个人都不知道未来怎样。但我们不应该只想生活怎样,而应该多想想怎样生活。还是维持那颗平常心比较好,平淡的生活同样精彩,在平淡中品味出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这么短,何必要让自己在名利之中折腾呢?攀比只会产生烦恼。开奔驰的固然威风潇洒,而并肩漫步又另有一番幸福甜蜜。怎么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家?不是豪华洋房,昂贵花园,而是两个人共同建筑、共同守护的“城堡”!我们这座“城堡”,牵着手才能找到,幸福是因为互相依靠。“城堡”的大小不在于它的实际面积,而在于两人心里的感觉。感情这个地基打得越牢固,日后你就越会感到它的“宏伟”。
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缓解压力,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只要目标明确了,在行动上就不要发生动摇。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这个支柱是自己给自己树立的。有了这个心理上的强大动力,任何压力带来的疲惫和痛苦都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要会衡量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做到什么。无望的追求是空谈,每个人的理想都应该是脚踏实地的,就像吃惯了素菜的人非要去享受牛排,那油汪汪的东西固然很诱人,但真吃到自己肚里,半生不熟的还真消化不了。
第三,要仔细分辨自己的欲望是不是合理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有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随意突破规范是要承担后果的。假如你的欲望是不善良的,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或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就应该果断摒弃,把这种黑色的欲望压力消灭于无形。
第四,缓解压力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给自己一个健康、美好的心态。世界美丽纷繁,充满了阳光和温情。要懂得去欣赏她、接纳她、追求她。一时的痛苦是过眼云烟,长久的快乐是成熟心态应得到的回报。不要迷失方向,不要为情所困,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贪得无厌,好好把握自己手中的幸福,这样的每一分钟都会成为你自己的宝藏。
刘墉先生对人生的解释是:“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人生的恩恩怨怨,却能冷冷静静一一化解,有一天终于顿悟,这就是人生。”
幸福是金钱买不来的
钱带给人的好处多得说不完。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并在某种程度上用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时候,金钱的魅力越来越大,开始成为众多人追求的对象,有人深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为此不惜铤而走险。
因此,许多聪明的现代人不顾一切地去赚钱。许多人认为只要赚了足够的钱,便可以幸福快乐地享受人生了。
在市场经济中,金钱是市场的“通货”,其作用可谓神通广大,可以买到市场上出售的一切东西。于是便有人推崇“金钱万能论”,于是便有人不惜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金钱成了幸福的代名词。
虽然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钱多了就一定快乐吗?事实并非如此,如今许多人钱赚得越多,负担反而越重,就是因为钱赚得越多,就花费越多,花费越多,就必须去赚更多的钱来支付更大的开销,也必须花更多时间去管理金钱和投资。金钱的**是个巨大的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如果陷入其中,便只能活在追逐金钱的强大压力及追而不得的懊恼中,深深陷入而不能自拔。
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钱是不行的。假如遭遇困厄,生活拮据,身患重病……我们总是那样渴望金钱,渴望它让我们摆脱困境,渴望它给我们带来舒适生活,渴望它带给我们健康。这一切,的确无可厚非。可是,一旦对它有过多的贪欲,把它当作生活唯一的目标,心灵完全被金钱占据,我们便永无安宁之日了,因为它会让我们丧失人格、尊严、友情等,甚至为钱葬送自己的一生。当一个人被金钱所异化时,他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某些人民的公仆,由于贪欲膨胀,会把国家的机密出卖,会把大笔的巨款据为己有,甚至会侵吞国家拨的救灾款;妙龄的女子,由于铜臭腐蚀了灵魂,会把名誉、贞操、廉耻统统扔掉,用肉体换取金钱,以致葬送自己的青春。当金钱被看作神圣的、万能的、第一位的东西时,人便丧失了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人生便毫无幸福可言,人便不能再称之为人。一个最后“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一定活得很累、很乏味、很空虚。
有些人信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说什么“金钱主宰一切”“除了天堂的门,金子可以叩开任何门”等等。他们视金钱为上帝,不择手段去得到它。他们一边用损坏良心的办法挣钱,一边又用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钱越多的人,内心的恐惧越深重,他们怕被偷、怕被抢、怕被绑票。他们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惶惶然终日,寝食难安。恐惧的压力造成心理严重失衡,哪里有快乐可言?其实,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金钱也并非万能,健康、友谊、爱情、青春等都无法用金钱购买。金钱是一个很好的奴隶,但却是一个很坏的主人,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应该沦为它的奴隶。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极有钱,实在死得极可耻。”要有合于时代的金钱观念,即合理地支配我们拥有的钱财。在《赢家的强运法则》一书中,作者这样写道:“这句话说来容易,实际做来却有困难,因为人对事情的想法和创意,多多少少都受限于生长的环境,所以虽然知道,却不容易做到。因此,我要告诫大家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做金钱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仆!换句话说,不要被金钱束缚,单是这个基本的想法,就值得跨越任何时代而铭记在心。”我们虽然难以达到洛克菲勒的境界和卡耐基所说的标准,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也可以在金钱的植培里活出自己的样子。诚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钱只有在使用时,才会产生它的价值,如果放着不用,就根本毫无意义。让金钱为我所用,为人所用,而不要成了不肯花钱的可怜的守财奴,这样的人生才能痛快潇洒!
幸福的宝塔不是用钱堆起来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远比钱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比如爱情、比如友谊、比如健康……有句名言说得好:“能用钱买来的都不贵。”不要让钱挡住我们的眼睛,不要让钱成为套住我们心灵的枷锁。做一个洒脱的现代人吧!切记,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连生命都丢了,钱再多又有何用?
正如一位知名国际问题专家所言: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可以买到权力,但买不到威望;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
人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思想、立场、情感是对待钱的“总开关”。只要把好世界观这个“总开关”,就不会被钱所左右。虽然一些犯罪分子在东窗事发时,总是悲叹“我真糊涂,是钱害了我”,但如果不是人生观扭曲、信念丧失、道德败坏,又怎么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人民的罪人?钱是一面镜子,干净的人照出洁白无瑕,污浊的人照出丑陋嘴脸。对于钱,培根强调应当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靠卑劣手段得来的财富是肮脏的。如果以有钱为乐、以享受为人生追求,必然会挣黑钱、贪不义之财,聚敛越多越是不幸,越是罪过。
真正的财富是内心的认同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把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多了一层薄薄的水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水银,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人们都知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个著名的慈善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洛克菲勒也曾被薄薄的一层水银蒙住了双眼。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他在富甲一方后,变得贪婪冷酷,宾西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做成他的木偶像,然后将那木偶像模拟处以绞刑,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被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其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上,儿子无法安眠!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就在众叛亲离中度过。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瘦得像木乃伊。医生们向他宣告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一个。这时他才领悟到,是贪婪的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开始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起初人们并不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钱。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而建成的;1932年中国发生了霍乱,幸亏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才有足够的疫苗预防而不致成灾;此外,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从这以后,人们开始以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为金钱迷失了方向,后半生千金散尽,才重返生命的正道。他一生至少赚进了10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5亿。他用一生的时间才找回曾经丢失的世界,那里有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做到这些,享年98岁的洛克菲勒无憾了。
雅虎CEO杨志远说:“很多人把钱看成人生目标,或者职业的目标。我不是在有钱的家庭里长大的,有的人家里没有钱,所以很需要钱;也有的人没有钱,但一家人仍然过得很快乐,我属于后一种家庭。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有一个快乐的家庭,有很好的朋友,不是在物质上,而是在精神上得到心灵的快乐,这是最重要的。”
不知拜金主义者是什么心态,或许对于他们来说,金钱就是一切。但我们却可以用另一种姿态让他们看到,金钱买不来快乐,买不来朋友,买不来精神上所需要的一切。看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世界里还有金钱无能为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