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生活是将生活和现实(有限的收入、时间和精力)与价值结合,并将它们应用到一种舒适、有效的生活方式中。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谋求生存、面对自我和勇于革新的艺术。
记住,最简单的生活往往才是最精彩的!
内心是你快乐的源泉
有故事云:终南山麓,水丰草美。在这一带出产一种快乐藤,凡是得到这种藤的人一定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烦恼为何物。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快乐,不惜跋千山涉万水,去找这种藤。不想他虽然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终南山麓,得到了这种藤,却仍然不快乐。这天晚上,他在山下一位老人屋中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由慨然长叹。他问老人:为什么我已经得到了快乐藤,却仍然不快乐?老人一听乐了:其实,快乐藤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的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
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过一生,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雨果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浩瀚,可以容纳许多东西,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不论我们是富甲天下或是位极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乐。但如果我们的心灵能不断得到坚忍、顽强、刻苦、纯朴之泉的灌溉,不论我们是一贫如洗或是位卑如蚁,也可以求得快乐。
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人人都有所求。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即得满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深感幸福;有的人求无上智慧,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甚为欢喜。如果就表面看来,他们所求各不相同,但万涓细流,汇聚成海,归根结底,他们所求的仍然是快乐。
生活中有一种人,很计较别人对他的看法,完全以别人的评价为行事准则。别人说好,他就按人家的想法和意思去做;别人说不好,他就会后悔、恐慌、自责、情绪低落、偃旗息鼓。他时时为别人的看法而担心、害怕、烦恼、痛苦,经常掩饰自己,迎合他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有一则寓言,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这种人的心态:一个老翁和一个孩童赶着一头驮着货物的驴去赶集。货卖完了,小孩骑驴回家,老翁跟着走,有路人责备孩子,说他太没礼数,不知敬老,叫老人徒步。他们便对换一下。而旁人又说老人太狠心,不懂得爱幼,让孩子徒步走。老人于是就将孩子抱到驴背上,两人共骑一驴,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忍,太没有善心,把驴子累得要死。于是他们都从驴背上下来,走了不久,又有人笑话他们,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说:我只剩下一个办法了,就是我们俩抬着驴走。
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好评,就去刻意改变自己,扭曲自己,迷失自己,因一失之累,烦恼一生,痛苦一生。人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总是像各种各样的多棱镜,不会一致说好,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不好。
2003年3月,一位旅游者在意大利的一座山上,发现一块墓碑,碑文记述了一位名叫托比的人是怎样被老虎吃掉的。据说这块墓碑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为托比树立的,大意是这样:托比从雅典来意大利讲学,途经此山,发现了一只老虎,进城后跟别人说,但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这座山上从来就没有人见过老虎,不仅这座山上没有,而且周围的山上也没有。
托比坚持说见到了老虎,并且说是一只威武雄壮的老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最后,他说,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老虎,该相信了吧。于是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他上了山。可是漫山遍野找了个遍,就是不见老虎的影子,甚至,连根老虎的毛也没有看见。但托比仍对天发誓说他确确实实在那棵大树下见到了老虎,跟他去的几个人都说,你当时一定是看花了眼。你最好还是不要说确实看到了老虎,否则人们会说我们城邦里来了个最会撒谎的人。
我怎么会是个撒谎的人呢?我的的确确是见到了一只老虎,怎么就没有人相信我呢?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逢人就说他没有撒谎,是诚实的,确实是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到他就躲,并且在背后还议论他:看!这就是从雅典来的疯子。本来来意大利讲学,是想成为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现在,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
他怎么也想不通,他发誓一定要让人们相信自己是诚实的。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在他来到意大利的第十天,他买回了一支猎枪就上山了。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且要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来让全城的人都看一看,证明他没有撒谎。然而,他这一去就再没有回来,三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一堆撕碎的衣服和一只脚。经城邦的法官验证,托比是被一只重量至少有五百磅的老虎吃掉的。托比并没有撒谎,他确确实实在这座山上见到了一只老虎。
这段碑文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碑文给了世人这样一个启示:世上有许多不幸,都因急着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正确。那种急于证明自己的人,其实就是在寻找一只能把自己吃掉的老虎。在事实和真理面前,真正的智者都是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评说。
一个人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看重众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做得适度,还能表现一个人的自尊,但如果过度了,则是一记暗伤。
有时候屈辱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说到屈辱,最广为人知、最被人称道的,恐怕就是韩信受**之辱的事迹了。
韩信年轻时,家穷,整日游手好闲,什么都不愿干,他身强力壮,却靠讨饭过生活,表面上一无所长,家乡人都瞧不起他。
有一天,一群无赖拦住韩信,其中一个说:“如果你有胆量不怕死,你就把我杀了;如果你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否则绝不和你善罢甘休。”韩信狠狠盯着他,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过了许久,他松开手,趴在地上,从那人**爬了过去。为此,家乡人更瞧不起他了。
屈辱,可以成为泯灭一个人理想之火的冰水,也可以成为鞭策一个人发奋成功的动力。我们可以非常合理地推测,如果没有这次**之辱,韩信还会不会为我们后人所知,还真值得怀疑。韩信的成功,是他没有被屈辱打倒,而是从屈辱中奋起。我们现在已无从知道韩信当时的心理感受,但从文字描述来看,有人认为彼时彼境的他,可能更多的考虑是看到对方人多,他无法胜过对方。而我们则认为他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为图将来干大事暂且不在意这种屈辱。
像韩信这种**之辱,我们可能亲身经历的不多,但一个人被数人围攻打劫,遭受的屈辱和韩信**受辱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韩信从**爬过去后,站了起来,而且站到了人前头,我们更多的人是爬了过去,却没有站起来或站起来却永远地弓着腰。
遭受屈辱对韩信来说变成了好事。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坏事,沉甸甸地坠在心底,就像邪恶的痛苦种子,种在心底幸福的土壤中,随时都会伸出它恶毒的牙齿,刺一下你的幸福。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三大精神能量源——创造的驱力,爱情的驱力,压迫、歧视的反作用驱力。屈辱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屈辱就像一根鞭子,既能鞭策你鼓足勇气,奋然前行,也会鞭打得你鲜血淋淋,体无完肤。而鞭柄,握在你自己手里。
受辱的人,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像韩信那样从此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一种情况是从受辱的阴影中走出来,但仍然不会有作为;再有一种情况是根本无法从受辱的阴影中走出来,从此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就此破罐子破摔。
善于从屈辱中学习,实在是成就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记得一位先哲说过,无论怎样学习,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时学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学会思考,体验到在顺境中无法体会的东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触实际,去了解社会,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华,并由此开辟出一条宽广的成功之路。
能够从屈辱中走出来,即使没有像韩信那样的大作为,也是人生的一种成功。
当然,要把屈辱变成成功的动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有种方法提出来以供参考:“儿子打老子”,用阿Q精神胜利法将受辱的不快排遣;设身处地想想比你受辱更大的事例,“原来还有比我更惨的”,以此法来宽慰自己。
风物长宜放眼量,受一时之辱,换得未来个人价值的实现、事业的成功是值得的。
用好的心态来对待嫉妒
何谓嫉妒?嫉妒就是害“红眼病”,就是当一个人发现其他人在某些方面(如金钱、才能、地位、名誉甚至爱情)比自己强时,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感受,如难受、不舒服、烦恼、痛苦、怨恨,从而竭力想超过他人甚至破坏他人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人类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微妙的情感,强烈而又隐蔽,即使你不愿意承认,它也会时不时地表现出来,但这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心存适当的嫉妒,是不甘示弱的表现,可以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也可成为超越别人的推力。
比如看见别人在某一个领域获了大奖,或在技术上比自己高出一筹,或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就会既羡慕又不服气,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或超过他。有这样的嫉妒心,对于自己和社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不要太计较别人的嫉妒。虽然只是嫉妒的一个表现,但如果由嫉妒而去诋毁和阻拦别人,抱着自己达不到别人也休想达到的想法,这样的嫉妒就有点可怕了。这种的嫉妒就成了灾难的根源。三国时的周瑜就是一个例子。他嫉妒诸葛亮的智谋,三番五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每逃离一次嫉妒的迫害,就使周瑜的嫉妒增加一分,周瑜最终也因为嫉妒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成语“二桃杀三士”,讲的是皇帝将两个桃子赐予三个大臣,三个人都想把桃子据为己有,互不相让,于是决定以决斗定胜负,最后,三人都死了。
人们通常以为,嫉妒是女人的专利,其实不然,男人同样是嫉妒的受害者。女人容易嫉妒,但女人也容易消除嫉妒,并且当女人嫉妒的对象遭到厄运时,女人会转而同情他;男人的嫉妒则像不断蔓延的毒藤,甚至会使他们失去理智,以报复来平衡自己被扭曲的心。
那么,我们会嫉妒什么样的人呢?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段非常直白的说明——我们嫉妒那些在时间、空间、年龄或声望方面接近我们的人,也嫉妒与我们竞争的对手。我们不会嫉妒那些生活在一百年以前的人、那些未出生的人、那些死人、那些在我们或他人看来远低于或高于我们的人。我们恰恰嫉妒那些和我们有相同奋斗目标的人。
我们嫉妒别人,也会被别人嫉妒。别人的嫉妒从反面证明了自己优秀和卓越。不要被嫉妒打倒,如果别人的嫉妒就能把你打倒,这说明你虽然可能是优秀的,却不是最优秀的,尤其是在意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