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静下来才能看到自己的说说 > 第九章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第3页)

第九章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第3页)

自己认定的方向不能轻易动摇

有这样一个家庭,家中的生活一向很拮据,尽管一家六口已千俭万节了,可父母双方微薄的工资才仅仅够糊口,但他们却很乐观,时常鼓励儿女:“孩子们,迎着困难走下去,我们总有办法的。别忘了,我们还有那只玉镯呢。”那是爷爷奶奶的唯一的遗产,孩子们没见过,但妈妈说那可是件价值连城的老古董呢,必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用。这给儿女们增添了不少信心:他们毕竟有个依靠。

每到月初,精打细算的母亲便把那叠不多的钱细心地分成一小叠一小叠:这是本月的水费,那是伙食费……最后只剩一两个可怜的裀儿。但是有一个月,母亲怎么分也不够用,因为最小的妹妹也要上学了。父母锁紧了眉头,这钱是如何都周转不过来了。一家人沉默不语。姐姐打破沉默,小声说:“妈,卖掉那玉镯吧。"仍是一片沉默。只见做父亲的掏出自己的一份钱说:“我戒烟吧。”母亲眼里透出了一片感激,接着,读大学的哥哥也退还自己的一份:“我明天就去找个兼职。”于是左减右删,他们还是保住了那生活的唯一依靠。

此后,这个家庭常遇到厄运,但父母总是说:“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动用玉镯。”而兄妹们也不再为艰难的生活而恐惧,他们的心里和爸妈一样踏实而有信心:毕竟我们还有个玉镯呢。

直到哥哥姐姐出来工作后,他们再也不用吞咽生活的苦水。母亲打开了那只“宝盒”,令他们万分惊讶的是,里面空无一物。儿女们霎时明白了爸妈的用心。多年来,鼓励他们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不是那只价值连城的玉镯,而是父母那比玉镯更有价值的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屈服的乐观与坚毅。

回首那段辛酸的生活,回味父母在困境中的乐观与不屈,这对几个孩子来说,它的价值是物质所不能衡量的。带着这种品质,他们将坚定地走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

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动摇。就像挖水井,你首先必需找到你认为有水源的地方,然后坚持往下挖。如果水源离地面50米,你每次只挖到40米就放弃,而去找另一个地方再挖,那么,你不管付出多少汗水,都将会白费力气,最多是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又多了一次失败的经验。”

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的人们,面对工作上的困难,面对不顺,不要垂头丧气,不要轻言转换工作,再坚持一会儿,霉运就会过去,再坚持一会儿,就会出现转机。

失意的同时不可失志

人从记事始,便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欢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苦不堪言。

失意并非只是不得志,一切希冀未果,均属失意范畴。求学时,一次考场败北,是失意;工作上,事业无成,是失意;生活中,求爱遭拒绝,是失意。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次失意,如同品尝一次人生的苦辣,一次失意,是对人生的一次考验。尝过一回苦辣,历经一次考验,你便跨过人生的一道坎儿,你便超越了一次自我。

失意,并非你低人一等矮人一截,也不是你智商低下,因为失意像得意一样相随相伴人生。失意是得意的反面,无得意便无失意可言。得意有时会使人头顶猪尿泡不知轻重而失却明智,得意有时会因无尽的恭维而无视教训。

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失意,会使人细细品味人生,反复咀嚼苦辣,培养自身悟性,不断完善自己,失意而不失志,痛定思痛,重创业绩。失意不是一束鲜花而是一丛荆棘。鲜花虽令人怡情,但常常使人失去警惕;荆棘虽叫人心悸,但却使人头脑清醒。

失意,犹如逆境,而逆境是到达理想境界的通途。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曾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善待失意,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鞭策,催人奋进。

失意,是一剂清醒剂,它使人知不足。知不足则思学习,学习便增加知识,知识愈多,愈能善待失意,将失意当做攀登时的手杖。

失意,是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污浊。见污而不怒,悉心审视自身,再闯新路。一次失意就灰心失望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善待失意,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而失意便是无形的敌人,善待失意就能战胜失意。

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因为人生难免不如意,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碰上湍流和险境,如果低下头来,看到的只是险恶与绝望,在眩晕之中失去了生命的斗志,就会使自己坠入地狱里。而我们若能抬头,看到的则是一片辽远的天空,那是一片充满了希望并能让我们飞翔的天地。

人生像是一条水流,历史就像是融合了许多水流的大江。你无法离开大江,但你又发现大江里布下了一些礁石,大江上偶尔有着狂风,江水流着流着会出现急剧的转弯、下降和攀升,以及歧路和迷宫。

人生也像一艘船,人自身就是开船的舵手。在成长、学习、工作、生活诸事中,我们不可能花好月圆、一帆风顺,而没有失意和挫折。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失意,如高考失利、仕途无望、商海折兵等。倘若我们在失意时浑浑噩噩、一蹶不振,只会失意又丧志,最后亲手葬送自己的前程。相反,如果我们从中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完善自己,避免今后再走相同或相似的弯路,那你已实实在在地踏上了成功的路。

其实,失意不是人的必需,而是人的必经。因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你没受过风浪的冲击,你的意志就得不到锻炼,心灵就承受不了艰难困苦的洗礼。俗话说“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任何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须迎击生活风浪,笑傲风云,因为有挫折才会奋起,有失意才会求荣。不要因一次挫折而折断人生奋进的脊梁,也不要为一次的失意放弃人生的追求,而应“吃一堑长一智”,在痛苦的磨难和调整中向新目标冲刺。

面对失意,不能失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扬起前进的风帆,校正人生的坐标和航线,重新寻找和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从挫折中找到发光的“金子”

当身处挫折和绝境时,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要被吓倒。只要你的头脑保持清醒,眼光放长远,就能找出自身优势,那么,绝境对于你来说,就只是暂时的了。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化学工业基础雄厚的“永丰”老板何义到国外考察后,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王永庆,当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贩,竟决定投资塑胶业,因而招来了社会的非议,“何义都不做的事业,一定难做”“不懂行情”“不识时务”,但王永庆面对非议并没退缩。

1954年,他筹措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何义所料:当台塑的原料生产出来时,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滚滚而来,充斥台湾市场,况且物美价廉,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而台塑产品严重滞销,仓库里挤满货物,股东们也心灰意冷。王永庆当时陷入了绝境。

面对着初战失利,王永庆并没有泄气,他自有他的计划。他认为台湾当时是国际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弃置不用,实在太可惜,而氯气是塑胶生产的主要原料。他所有的优势是充足而廉价的原料。

世界上失败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爬得起来。只有检讨反思,总结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奋起直追,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王永庆认准的就是这一个理,检讨才是成功之母。

台塑一定要办下去。经过一番“检讨”,王永庆采取了两条令人吃惊的措施:其一,针对供过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没有的胆识,采取了近似于“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和售价,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的竞争力。对此台塑的股东一致反对。于是,他毅然购下台塑所有股权,独自经营,我行我素。其二,造成当时濒临绝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连锁的加工厂对自己的产品不愿降低售价,致使销售量无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对塑胶原料的需求量不旺。王永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百般劝说无效后,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敢于拼命的勇气,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厂,从而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相连贯的“一体发展体系”。

国外大企业物美价廉的威胁并不可怕,关键看你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对策。由于王永庆改变了台塑的经营策略,又力求把台塑建成高效能、低消耗的企业,台塑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站稳了脚跟,继而逐步扩大再生产。台塑这条“小鱼”不仅没有被“大鱼”一口吞掉,反而更加成长壮大,到目前已成为台湾唯一进入“世界化工企业50强”的企业。

绝境并不可怕,准确定位自我优势,就是突破绝境的利器。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就是因为被困难吓怕了,抱着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不是盲人,胜似盲人。

如果你够积极,够主动,就能从一粒沙石中看见世界,通过主客观情况的分析比较,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希望所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