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冲动之下办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低沉,意兴阑珊,却并没有由此而推迟去做重要决策。多年以后,当我们返回头时,方知这些决策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一位才华出众的意中人共坠爱河,家里人却极为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小伙子家太穷了。姑娘极力坚持,却不料此时意中人意外地离去。姑娘遭受重大打击后,万念俱灰,便随意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位自己并不爱的阔少爷。岁月流逝,姑娘会发现:她从一种伤痛走入了另一种更深的痛苦。
这是痛苦消沉时的决策。还有赌气时的冲动决策:你说不行,我偏要如何如何。还有得意忘形时的盲目决策:“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还有悲观失望时的无奈决策:算了吧,散伙吧,我们肯定没希望了。还有被挑衅激怒后的报复决策:我就不信我斗不过你、我治不了你,哼!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能够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科学的决策。
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比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理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断能力,最容易做出糟糕透顶的决策。而且,这种时候,人心底还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这儿待下去了,随便哪条路,只要能走开就行;或者是我气得受不了,先把气出了再说。
在各种冲动情绪下,我们极易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来。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平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决策。
我们做事情时要和多种因素进行协调,也包括自己的情绪。
不要以不同的标准看人看己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人都是有私心的,就像小孩子会把妈妈口中的蛋糕抢过来吃一样。由于私心,大家会习惯地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来看问题、看待人。对同样的一件事,我们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严格对别人的要求,严于律己是很难在事事中都做到的。然而我们也只有克服了自己各种各样的懒散作风才能真正办事公正、不偏不倚。
当我们真的得到理由去责备别人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或者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想好了再责备别人也不迟。这样作为领导,会得到下属的尊敬,作为同事,会得到同事的友情,因为你不是站在自己的发泄的角度,抓住别人的把柄不放,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提醒别人、开导别人,因为谁也不希望把事情弄坏。
该低头时就低头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身,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别失去自我
有意识地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许多人却在不自觉地牺牲自己而迎合别人,这些人是失去自我的人。
你是否因为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你是否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到消沉、忧虑?你是否在饭馆吃饭时,饭菜的口味并不令你满意,而你不敢提出意见,或者退回去,因为这样你怕服务员会不高兴?你是否处心积虑寻求别人的赞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未能如愿时就情绪低落?曾有位年轻朋友这样向我诉说他的苦恼:
每当听到同事吆喝下班后一块去吃饭、喝酒、唱歌时,他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按个人意愿,他一点也不想去,只希望回家好好休息,看书,听听音乐,静静地享受独处省思的乐趣。
但他知道若是把这些想法讲出来作为婉拒的理由,会被同事取笑而成为笑柄。于是他压下了自己的意愿,顺从同事的模式,在喧闹、**、嬉笑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吃喝玩乐的夜晚。他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痛恨自己,想改变这种令他厌恶的上班式无味之友谊,想大声向同事们说“不”,可又总提不起勇气。他甚至觉得自己就像头被人牵来牵去的猪。
还有一位书生气很浓的朋友下海经商。朋友们都说他不是一块经商的料: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拉关系、不会与人讨价还价等,好像商人应具备的资质他全没有。但让大家跌破眼镜的是,他的公司在经过了一段艰难的沉寂之后,竟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他说:“我只做好了最基本的几点,以诚待人,守诺守信,保证质量。客户们刚开始有些不习惯,现在都挺喜欢同我打交道的,省心省力还踏实。”
有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与大家都习惯的做法未必是完全正确的,也未必适合于你,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一下又何妨?
一旦寻求别人的认同、赏识和赞赏成为你的一种需要,并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习惯,要想做到保持自我并逐渐进步就很困难了。如果你非要得到别人的夸奖不可,并常常向他人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有人愿意坦诚相见了。有些人虽然会奉献出他们的赞美之词,但其内心未必对你有什么好感。同样,你更容易无法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想法,你会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价值。
系鞋带的大学问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得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积极影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