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靶要对着靶心
天下的事是永远做不完的,最难的不是知道做什么,而是知道不做什么。就像打枪射箭一样,只有集中在靶心才有好成绩。打靶的人说,当进入状态时,就会觉得靶心越来越大,找到靶心太重要了。当年微软提出计算机将进入家庭、进入办公室时,许多人一笑,说你有没有搞错?要创造一个东西叫软件,摸不着看不见,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用户,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怎么卖?然而微软没有动摇,最终做大、做成功了。
重视计划的作用
计划就是订立一个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步骤。目标其实是航标灯,指引我们的方向。
做事没有目标会偏离方向,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做事没有计划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浪费时间和精力。
计划不是条条框框,而应是一种机动的、与实际操作相吻合的手段。
在日本,对管理有这么一种认识——“管理就是做计划”,他们把《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奉为管理学的教科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如果从计划的角度来看,《孙子兵法》是在教授如何做计划的指导书,而《三国演义》则是各种计划案例库。
计划,就是在正式将工作付诸实施前,在脑子里“虚拟”地去完成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明确的工作目标,去配置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去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去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达到工作目标的道路,落实在纸上,就是计划。
一个计划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完,谁来做,做到什么标准,花费多少。
那么,单纯就“做计划”这件事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换句话说,如果不做计划,是不是也行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拿围棋来做例子。大家知道,判定一个棋手水平高低,主要看他的计算能力。一般业余棋手能算清十步左右的变化,已经称得上业余高手了,而对于职业高段棋手,他们的计算能力是惊人的。比如日本的赵治勋,经常在序盘阶段,就开始“长考”,一“考”就是三四小时。我曾经对之不甚理解,面对空****的棋盘,到底有什么可“考”的呢?就此问题,还专门请教一位国手,他告诉我,像这样的“长考”,一般是要算清楚终盘“官子”的大小!也就是说,从开始一直算到结束,最终算清楚棋盘上的各种变化,最终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数,并控制着局面向自己需要的方面发展。其实,他也是在做计划。对房地产项目开发而言,做计划的过程,首先就是对项目的熟悉和对项目开发流程的熟悉的过程。通过做计划,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你面对项目宗地,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项目的各个细节,“看”完项目从构思到移交的全过程。通过做计划,可以提高项目经理对项目的理解和把握。
奇迹就是这样诞生的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
当时,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但仍然还差一点点。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对此,厂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改进,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接近完美。他们一再强调,任何产品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除非出现奇迹。
不妨想想,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伞兵中,会有一个人因为跳伞而送命。
后来,军方改变检查质量的方法,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跳下。
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零。
学会将你要办的事情分类
有时做事,我们会发现事情多如牛毛,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都挤在了一块。一闭上眼睛,脑海就浮现出这件或那件事,数也数不过来。有人会丢掉一些事不做,有人会让一些事草草了结,和没做差不多。有人会加班加点,被时间挤破头,筋疲力尽地一件件做完这些事。怎么会这样?我们到哪儿去找时间来做?怎么才能把事情都做好,并且是秉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统筹规划时间和精力。
把所有工作划分成“事务型”和“思考型”两类,分别对待。
所有的工作无非两类:“事务型”的工作不需要你动脑筋,可以按照所熟悉的流程一路做下去,并且不怕干扰和中断;“思考型”的工作则必须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对于“事务型”的工作,你可以按照计划在任何情况下按顺序处理;而对于“思考型”的工作,你必须谨慎地安排时间,在集中而不被干扰的情况下去进行。对于“思考型”的工作,最好的办法不是匆忙地去做,而是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停地去想:吃饭时想,睡不着觉的时候想,在路上想,上WC的时候想。当你的思考累计到一定时间后,再安排时间集中去做,你会发现,成果会如泉水一般,不用费力,就会自动地汩汩而来,你要做的无非是记录和整理它们而已!
这样来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在零碎的时间里做事不会让你产生任何烦恼,并且专心做好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你每天都需要做一些日常工作,以和别人保持必要的接触,或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工作包括查看电子邮件、和同事或上级的交流、浏览你必须访问的BBS、打扫卫生等。这些常规的工作杂乱而琐碎,如果你不小心对待,它们可能随时都会跳出来骚扰你,使你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别的任务,或者会由于你的疏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处理这些日常工作的最佳方法是定时完成:在每天预定好的时间里处理这些事情,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两次,并且一般都安排在上午或下午工作开始的时候,而在其他时候,根本不要去想它!除非有什么特殊原因(例如你在等待某个人发来的紧急邮件),否则,强迫自己在预定时刻之外不要查看邮箱,不要浏览BBS,不要去找领导汇报工作,这样,处理这些事务的效率才会提高,并且不会给你的其他主要工作带来困扰。
专长要用在有用的地方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先送水还是先送饭
我们要救一个在沙漠里的要渴死和饿死的人,该先送水还是先送饭呢?这其实是要看那个人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先送水才能把那个人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水比饭要好消化得多。其实做任何事都应该对事情有个定位。这个定位在心里有个概念以后,做起事来就会不自觉地按照应有的时间和次序去做。
我们来把事情按轻重缓急分类。
1。重要又紧急。这些事情比任何事情都要优先,是必须立刻去做或在近期内要做好的工作。
2。重要但不紧急。在我们工作之中,大多数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是急的,可以现在或稍后再做。实际上我们却往往把这些事情无休止地拖延下去。从对这类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分辨出一个人办事有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要注意把这类工作列入优先的行列之中。
3。紧急但不重要。这一类是表面上看起来需要立刻采取行动的事情,但客观而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把它归入次优先工作中去。
4。繁忙。很多工作只有一点用,既不紧急也不重要,而我们却常常在做重要的事情前先做它们,这是本末倒置。因为这些事情会让你分心,它们给你一种有事可做和有成就的感觉,使你有借口把重要的工作向后拖延。这是许多能力不够而又身居高位的人的最大弱点。
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