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才能控制人生 > 第七章 做自己情绪的主宰(第7页)

第七章 做自己情绪的主宰(第7页)

每天清晨,你睁开双眼,端详着自己的理想,轻声地说:“今天真好,在今天,我每一方面都会越来越好。”这样,空虚怎么会打扰你呢?它只能飘**于虚幻的天空,去拜访另一个整天做白日梦的家伙。

有目标,很好。不过,没有计划与行动,目标也只是脑中的一种唯美。你总是远远地欣赏它,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落入沮丧的巢穴。一个看到了金苹果树的人,要想:“我想得到一只金苹果,我该做些什么,走过去,爬上树,伸出手……”同样,盯着目标要想:“我需要做什么?”做出计划,就等于向目标搭出了桥梁。

最后要做的,就是走,这是最关键的。如果你找的路是正确的,你最终会走到目标跟前。这时,它已改名叫“美好的现实”了,它是你的,你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妙不可言。如果你走着走着,发现路错了,可以不断地更改人生的航标,再次勇敢出发。无论如何都比原地忧伤徘徊得好。

确立目标,制定计划,付诸行动,你会发现:“我是如此快乐与充实。”

挥别空虚

要对抗空虚就要看清虚的本质——就是不存在。这时如能转移注意力做些“实质”的活动,如逛街就认真挑选衣物、聚会时就专心与人谈话,都可有效驱走空虚感。

至于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自己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么,而没有落实到生活本身,如此不免常虚幻不实。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

要知道,人生在世是艰难的,是不容易的,不会总是有顺境的。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

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再求职,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东山再起,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有人说,一个人的躯体好比一辆汽车,你自己便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么,你就会根本不知道驾驶的方向,就不知道这辆车要驶向何方,这辆车也就必定会出故障,会熄火的,这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所以,对待心灵空虚必须进行心理治疗,以确定形式的方向:

1.面对空虚,要调整目标

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2.热爱生活

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你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你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呢?

3.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4.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目标转移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嫉妒会减少快乐的细胞

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有一个人,非常嫉妒他的邻居,他的邻居越是高兴,他越是不高兴;他邻居的生活过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邻居倒霉,或盼望邻居家着火,或盼望邻居得什么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雷能窜进邻居家,劈死一两个人,或盼望邻居的儿子夭折……然而每当他看到邻居时,邻居总是活得好好的,并且微笑着和他打招呼,这时他的心理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给邻居的院里扔包炸药,把邻居炸死,但又怕偿还人命。就这样,他每天折磨自己,身体日渐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块石头,吃不下也睡不着。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给他的邻居制造点晦气,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偷偷地给邻居家送去。当他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哭,此时邻居正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他送来一个花圈,忙说:“这么快就过来了,谢谢!谢谢!”原来邻居的父亲刚刚去世。这人顿觉无趣,“嗯”了两声,便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就是出于嫉妒,把自己置于一种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来折磨去,却一无所得。

什么是嫉妒

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对待嫉妒,有上、中、下品。上品的心胸开阔,能悦纳大千世界的各种色彩,“世上本无妒,庸人自扰之”;这种人近乎圣人,很少。中品的虽然免不了嫉妒几下,但是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偏激心理,正视现实,变嫉妒为赶超,实在赶不上也就算了。下品的沉溺在嫉妒的泥潭里,撩蜂吃螫,嗷嗷叫痛;这种自作自受的人并不少见。

嫉妒缘何而来

1.好嫉妒的人的自大

因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强的人。看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之处。要么设法去贬低,要么设置陷阱去坑害对方。

2.好嫉妒的人的自私

自私的人必然嫉妒。嫉妒和自私犹如孪生兄弟。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曾说过:“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嫉妒者爱已胜于爱人。”

因为嫉妒,他不希望别人比自己优越;因为自私,他总是想剥夺别人的优越。好嫉妒的人从来不为别人说好话。嫉妒的人,因为容不下别人的长处,所以他就通过说别人的坏话来寻求一种心理的满足。好嫉妒的人没有朋友,因为他容不下别人的长处,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人视作自己的敌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视别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