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会控制情绪 > 第五章 情绪影响我们的成功(第1页)

第五章 情绪影响我们的成功(第1页)

第五章 情绪影响我们的成功

成功的人找方法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家做鞋子的公司,派了两位推销员到非洲去做市场调查,看看当地的居民有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不久,这两个推销员都将报告呈给总公司。其中一个说:“不行啊,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因为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子。”而另一位则说:“太棒啦,这里的市场大得很,因为居民多半还没有鞋子穿,只要我们能够刺激他们想要的需求,那么发展的潜力真是无可限量啊!”

同样一个事实,但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因为前者是一个消极心态的人,而后者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

俗话说:“你若不想做,会找到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找到一个方法。”

有些时候,面对阻碍、困难或是挑战,首要调适的是自己的心情,问问自己:“我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困难?我将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迎接困难?”

成功的人是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

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很多具有消极心态的人。他们情绪沮丧,步履缓慢,两眼无神,他们悲观、失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则不然,他们乐观、自信。虽然挫折不断,但他们不为所困,依然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消极心态是这样的一些人:愤世嫉俗,认为人性丑恶,与人不和;没有目标,缺乏动力,不思进取;缺乏恒心,经常为自己寻找借口和合理化的理由,逃避工作;心存侥幸,不愿付出;固执己见,不能宽容人;自卑懦弱,无所事事;自高自大,清高虚荣,不守信用,等等。

积极心态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有必胜的信念;善于称赞别人;乐于助人,具有奉献精神;微笑常在,乐观自信;能使别人感到你的重要。

引起个人情绪的事件本身是中性的,无任何好事啊坏事之分,但经由个人对事件的诠释而产生的评价,才决定了当事人对此事件的认知与感受。

面对一个阻碍或是挫折亦然,如果把这阻碍比喻为一面墙,我们带着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面墙?我们如何决定去面对这面墙?

如果你认为这面墙你只要花些力气就能跨越,那它就是一个挑战,你会开始想一些方法试着跨越,如:助跑、撑竿、找帮助你的工具等。

如果你认为这面墙不应该在此出现而有所埋怨,那么它就是个刁难,则心中产生千百个不愿意、不甘愿,则跨过去的可能性,也相对低了很多……

如果你认定这面墙你跨不过去,那它就成了你在这条路上的阻碍……

想到挑战,则跨过去的方法有很多种,想到刁难,想到阻碍、不可能,那你可能连打算跨过去的想法都没有了,于是只能够告诉自己有千百种不可能的理由,然后望墙兴叹……

一个被消极心态困挠的人,纵然嘴中可能时常念叨成功,但就是不能成功,因为他们不愿付诸行动,也不知怎么行动,他们没有目标。

消极的心态深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成功。虽然他们想去克服,但又下不了决心去克服,于是他们的生命里就永远不由自主地呈现这种状态。

意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你的结果,想要成功吗?记得先检视看看自己的意念,清查你的消极心态。如何看待你自己的成功之路,切记:你希望得到哪一种结果,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

情绪决定胜负

从一方大将到过河卒子,从老板到员工,从战场、情场到职场,情绪——决定胜负。

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其实是就是一场驾驭情绪的战争。情绪智力高的张良、韩信等人,辅佐情绪智力高的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常被视为“弱势赢家”的典范,比起项羽的强大军力,刘邦的确处在弱势,但就情绪管理能力,项羽却无法比得上刘邦。

有一次,刘邦被项羽围困,他的大将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使者捎信,要求刘邦命他代理齐王(假王),安定局势。

刘邦大怒,骂道:“我受困在这里,等你来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急忙暗踩刘邦的脚,咬耳朵。刘邦顿悟,继续破口大骂,骂的却是:“大丈夫平定诸侯后,就是真王了,当什么假王?”

于是,派张良带着印信,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韩信的部队,攻击项羽。

忍住受辱的情绪

当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捉去当人质,放在砧板上,要挟刘邦投降,否则把刘父给煮来吃。刘邦忍住悲伤与愤怒,反而故作轻松地说:“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自己的父亲受到如此羞辱折磨,自己的部将急于据地为王,刘邦内心之激愤,不言可喻。他能忍得住愤怒,这样的功夫,实在是难得。此中的奥妙,苏东坡如是说:“刘邦之所以获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完全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刘邦如此,麾下谋臣勇将情绪管理的功力更是深不可测。

圯上老人故意把鞋甩到桥下,要张良捡起来再帮他把鞋穿上。无比巨大的侮辱,张良办到了,没有气愤,没有怨言。老人认为孺子可教,要张良5天后再来。张良晚到,被圯上老人斥责,没有气愤,没有怨言,下次更早。连续折腾到第三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他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如获至宝,受益良多。

张良年少时血气方刚,凭个人的力量,冒险狙击秦始皇,不能深谋远虑,只想用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圮上老人为他惋惜,因此,老人故意摆出高姿态,考验张良,确定张良能够忍耐刁难,证明张良已经成熟了,才传授具书,托他乎定天下。

也就是说,圯上老人很清楚一件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他也必须确定一件事:张良是不是可以先处理他的心情,再处理他的事情?

小小的考验证明,张良不但成熟了,展现了一流的情绪管理功夫。日后还为刘邦谋划操盘,在“假王事件”中提示刘邦隐忍求全。

而用兵所向无敌的韩信,在出道前还能忍住**之辱,可以看出其人情绪管理能力之高。

这就是孟子所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虚荣掩盖了理性

“动心忍性”,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情绪管理”。一项以全美前500大企业员工为抽样的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工作成就的影响是智力水平约两倍,职位愈高,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指数就愈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