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人活在世界上,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与满足。只要你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幸福,那么即使表现得不高明也没有什么。
有一个叫珍妮的女人,她喜欢弹钢琴,每天都会弹上一段时间,尽管她的水平很一般。有一天下午,珍妮正在弹钢琴时,七岁的儿子走进来说:“妈,你弹得不怎么高明吧?”
不错,是不怎么高明。任何学过琴的人听到她的弹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珍妮并不在乎。多年来,珍妮一直这样不高明地弹着,还弹得很高兴。
珍妮也喜欢不高明地唱歌和不高明地绘画。从前还自得其乐于不高明的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不错。珍妮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她并不以为耻。因为她不是为他人而活,而且她认为自己有一两样东西做得还不错。其实,任何人能够有一两样做得不错就够了。
不幸的是,不为他人而活已不时兴。从前一位绅士或一位淑女若能唱两句,画两笔,拉拉提琴,就足以显示身份。可是在如今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我们好像都该成为专家——甚至在嗜好方面亦然。你再也不能穿上一双胶底鞋在街上慢跑几圈做健身运动。认真练跑的人会把你笑得不敢在街上露面——他们头上缚着束发带,身上穿着昂贵的运动装,脚上穿着花样新奇的跑鞋,每周要跑三十公里。不过,跑步的人还没有跳舞狂那么势利。也许你不知道,“去跳舞”的意思已不再是穿上一身漂亮服装,星期六晚上陪男友到舞厅去转几圈。“跳舞”是穿上紧身衣裤,扎上绑腿,流汗做六小时热身运动、学四小时爵士音乐课。每星期如此。
你在嗜好方面所面对着的竞争,很可能和你在职业上所遭遇的问题一样严重。
“啊,你开始织毛线了,”一位朋友对珍妮说,“让我来教你用卷线织法和立体织法来织一件别致的开襟毛衣,织出十二只小鹿在襟前跳跃的图案。我给女儿织过一件这样的。毛线是我自己染的。”珍妮心想,自己为什么要找这么多麻烦?做这件事只不过是为了使自己感到快乐,并不是要给别人看以取悦别人的。直到那时为止,珍妮看着自己正在编织的黄色围巾每星期加长五至六厘米时,还是自得其乐。
从珍妮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生活得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获得正在于她不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而有意识地去索取别人的认可。改变自己一向坚持的立场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样一条简单的道理并非人人都能在内心接受它,并按照这条道理去生活。因为他们总是认为,那种成功者所享受到的幸福就在于他们得到了我们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可。
人们曾一度耽于一些幻想。假定你确实希冀从他人那儿得到认可,更进一步假定得到这种认可是一种健康的目标,脑子里装满这种假定后,你就会想到,实现目标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你的脑子里就会想象你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似乎获得了大多数人认可的人。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怎样行事呢?他吸引每个人的魅力何在呢?你的脑中这个人的形象也许就是一个坦率、不转弯抹角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的人,也许就是一个实现了自我的人。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可能很少或没有时间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他很可能就是一个不顾后果实话实说的人。他也许发现策略和手腕都不如诚实正直重要。他不是一个容易受伤的人,也是一个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将话说得很有分寸之类的雕虫小技的人。
这难道不是一种嘲讽吗?似乎得到了生命中最多认可的人却是从不为他人而活的人。
下面的这则寓言也许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幸福无须寻求他人的认可。
一只大猫看到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于是问:“你为什么要追逐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我了解到,对一只猫来说,最好的东西便是幸福,而幸福就是我的尾巴。因此,我追逐我的尾巴。一旦我追逐到了它,我就会拥有幸福。”大猫说:“我的孩子,我曾经也注意到宇宙中的这些问题。我曾经也认为幸福在尾巴上。但是,我注意到,无论我什么时候去追逐,它总是逃离我;当我从事我的事业时,无论我去哪里,它似乎都会跟在我后面。”
获得幸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为别人而活,就是避免去追逐它,就是不向每个人去要求它。通过和你自己紧紧相连,通过把你积极的自我形象当作你的顾问,如此一来,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当然,你绝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同意或认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一旦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值得重视,那么,即使你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你也绝不会感到沮丧。如果你把不赞成视作是生活在这一星球上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非常自然的结果,那么你的幸福就会是永远的。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一星球上,人们的认知都是独立的,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常言所说的“大事要清楚,小事要糊涂”,即指对原则性问题要清楚,处理起来要有准则,而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则不必斤斤计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些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可以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是随听、随看、随忘,做到“三缄其口”。这种“小事糊涂”的做法,不仅是处世的一种态度,更是保持健康的秘诀之一。
《红楼梦》中的凤姐,尽管聪明一世,可是最后还是只能以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收场。因此,有时糊涂未免不是好事。
世人都愿当智者,不愿做糊涂虫,更不会心甘情愿地由聪明而堕入糊涂。然而,事实上,世事复杂多变,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掰扯得清清楚楚,而且有些事情越是清楚越是让人烦恼。所以,古人有“大智若愚”和“难得糊涂”之说。
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个条幅:“难得糊涂”。条幅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当然,这里所讲的“糊涂”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意在劝人明白事理,胸怀开阔,宽以待人。所以,真正难得的糊涂,是一种聪明升华之后的糊涂;是一种涵养,心中有数,不动声色;是一种气度,道德高深,超凡脱俗;是一种运筹,整体把握,不就事论事。一个人要是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最“糊涂”而又是最聪明的人。
对一些生气、烦恼也无济于事的情况,要学会以糊涂对待。“糊涂”既可使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避免许多疾患的发生。当你处于困境时,“糊涂”一点能使你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减少对“大脑保卫系统”的不必要刺激,还可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
在爱情中,更是需要“难得糊涂”。当一段情感改变时——或疏远、或伤害、或背叛,总有一方会忍不住愤怒:“你曾经说过爱我到永远,原来你的话全是骗人的!”被质问的人常常会深感委屈:“我当时真的很爱你,真的是想和你同生共死,我没有骗你!”
真与假,无恒定。所谓“真作假时假亦真,虚中有实实乃虚”,人生在世,本就是在真真假假、迷迷糊糊中度过的。如果你有佛的智慧,可以看透自己的来路去途,可以明了自己的生辰死日,可以预知自己将遇未遇的一切人一切事,生命,于你还有意义吗?活着的滋味,将比白开水更寡淡。
正因为人生中虚实难料、前程未卜,正因为人际交往中真假交错、爱恨更替,我们才会充满探究的兴致、追寻的意趣、跌宕起伏间的惊心动魄,才会在得到真情时倍加珍惜,博取成功时**难抑。假设好坏成败早已注定、早已明晰,你的心即便不是进入漫长的冬眠期,也会变得迟钝,失去活力。
当年的真,在四季轮回中渐渐磨损淡忘;今日的真,又如何发誓不让它随风幻化?为人者,只可保证此一刻,我确实真心真意呵护你、关爱你。不要下赌注于未来和他人,不要过于自信于自己的恒心和认知。对于许多事物——特别是虚拟情感的追根究底,到头来,受伤的一定会是你自己!
真假是非,当糊涂时不妨糊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织一个美梦给自己,以你的心感受一份虚拟的真。倘若,在下一个黎明到来时,你发觉那七彩的天空不过是你梦中偶尔的涂鸦,无须哭泣,至少你曾有过真切的心醉与心碎。
人生,因过程而精彩;生命,因糊涂而更真实。
相貌是天生的,心态是修炼的
相貌是先天的,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不能因为相貌微瑕就为此失去自信,世上的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些外表不美但智慧美、心灵美的人同样可以成为强者。
战国时期的钟离春,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丑女。她额头前突、双眼凹陷、鼻孔向上翻翘、头颅大、发稀少、皮肤黑红,她虽然模样难看,但志向远大,知识渊博。当时的齐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朝政大厦,顷刻将倾”。钟离春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当面向齐宣王陈述国之劣政,并指出若再不悬崖勒马就会城破国亡。齐宣王听后大为震惊,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玉镜。他认为有贤妻辅佐,自己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正所谓妻贤夫才贵。于是,这个身边美女如云的国王,竟把钟离春封为王后。
貌丑惊人的钟离春不以自己的容貌而自卑,用智慧美、品德美取代了相貌丑。她之所以那么胆大,就是因为她自信。自信能给强者以勇气、力量和智慧,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自信可以使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与健康的同龄人一样优秀,甚至会超越健康人;自信可以使一个靠打工起家的女人成为富甲天下的老板;自信可以使人有骨气、挺起腰杆做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反而会使敌人胆怯。拥有自信,是成大事的人必备的素质,也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一个人的美与丑,并不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而在于他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就会真的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得尖嘴猴腮、目光呆滞,显出一脸傻相。
如果一个人自惭形秽,那她就不会变成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一个人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只是在心底隐隐地有这种感觉,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一个例子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妩媚婀娜、姿容动人,连她的举止也同以前判若两人。她高兴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所以,只有当我们相信自己是美的,周围的所有人才会相信。
近几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地方开始流行整容,这实在是追求美的误区,实在是一个人极端不自信的表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女人在梦中梦到了上帝,于是她便问:“上帝啊,你能告诉我我能活到多大吗?”上帝告诉她,她还可以活几十年。老女人一觉醒来,觉得非常高兴。于是,第二天就去了美容院整了容。她想,反正是要活很久的,把自己变得漂亮一点儿不是很好吗?整容之后的女人果然变得漂亮极了,许多朋友都认不出她了。可是,在她整容的第二年,她就被车子撞死了。老女人的灵魂上了天堂,生气地问上帝:“你不是说我还可以活几十年吗?”上帝看了看她说:“啊,原来是你,我刚才没有认出是你啊。”
这只是一个故事,而现实中却不乏真实的存在。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但长期以来,这个女人一直都为自己的身材和相貌而感到自卑。即使其丈夫从来没有对她的外貌评说过什么,但她内心始终有着一个结。后来,女人对丈夫撒谎说单位派她出国深造,其实她是想到国外去整容。两年以后,当她兴致勃勃地回到家时,面对的是丈夫的默然和疑惑。两人别扭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丈夫提出了离婚。女人困惑而苦恼,她没想到,她为他去整容,可换来的却是离婚的结果。当她问丈夫为什么不喜欢现在漂亮的她时,丈夫说,在他眼里,妻子永远是那个身材有些臃肿、下巴长着一颗痣的女人,而绝不是眼前的她。
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美丽与否,主要不是外貌,而是心灵。一个人的外貌是无法选择的,而内在的美,却是可以由自己来塑造的。再美貌的女子,也无法牵住逝去的岁月,无法红颜永驻。而内心的美,却将随着岁月的增加而越加显示出它的光华,使人受到他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