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心中感到很为难,他忍不住想:如果照实告诉他,那么就等于杀了野兽,心中实在不忍;但不实话实说,又是说谎,心里也是百般不愿意。于是,他决定沉默不语。
歌利王见他不言不语的态度,不禁大怒,命人砍掉了他一只手臂。
歌利王再次大声斥问,释迦牟尼还是坚决不回答,于是歌利王又命人砍掉了他另一只手臂。
尽管遇到这样的暴行,释迦牟尼并不因此发怒,只是起誓说:“等我成佛后,一定要先将此人超度,不许天下人仿效他做坏事。”
能宽容一个砍掉自己手臂的人,能原谅一个如此伤害自己身体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宽容、不能原谅的呢?
所谓佛法无边,但恐怕先要心胸无边吧。释迦牟尼能有如此宽阔的胸襟,无怪乎能顺利成佛,进而普度凡人众生。
不管是身体上的伤害或是心灵上的创伤,都一定会让人感到痛苦,但是如果坚持互相仇恨、相互报复,只会让伤口永远无法愈合,永远血淋淋、令人痛苦。冤冤相报何时了呢?
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也是人生的真谛之一。
容人之功,很难;容人之过,更难。
因为我们对于爱和恨的执着,让我们的心没有办法摆脱桎梏,被情绪束缚得牢牢的心,的确很难宽容得起来。
只是,若我们不能去尝试,不能学会放下,不想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只能永远被迫沉浸在痛苦之中。
面对刻薄,不妨更加宽容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经写道:“世上所有德行高尚的圣人,都能忍受凡人的刻薄和侮辱。”
其实,有时候,刻薄的人比那些表面迎合你的人对你来说更有用处。因为,他们的话语虽然尖酸,他们的行为虽然刻薄,却可以让你因此而学到宽容。
有一名自认为学富五车的学者搭船过河,开船后,为了夸耀自己学识渊博,他便问船夫说:“船夫啊,你懂文学吗?”
船夫摇摇头表示不懂,于是学者不屑地说:“不懂文学,那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
过了一会儿,学者又嘲讽船夫:“那么,你懂哲学吗?”
船夫摇摇头,学者又惋惜地说:“不懂哲学,那你就又失去了另一半的生命了。”
船行到河中,学者又问:“既然你不懂文学,也不懂哲学,请问,历史、生物、美学……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船夫耸了耸肩说:“我一样也不知道。”
学者听后摆出相当鄙夷的表情,夸张地说:“我真为你的无知感到难过。什么都不懂,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时,突然一个大浪打上来,小船一下就被浪给打翻了,船夫和学者双双落入水中。学者吓得面无血色,不停地挣扎着,船夫问:“你懂游泳吗?”
学者摇摇头,船夫接着说:“那你就失去了你全部的生命了。”
故事中,这位言辞刻薄的学者自认为了解天地间所有高深的哲理,却忽略了最浅易的处世方法,没料到自己会因为恣意嘲弄船夫而可能丧失宝贵的生命。
如果你是故事中那位被批评得一无是处的船夫,在学者可能惨遭灭顶的时候,会不会对他伸出援手呢?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越是有人责备我,我就越坚强;越是面对刻薄的人,我就越懂得宽容。”
因为,刻薄的人,有时候是一面自我省思的镜子,我们可以从镜中看到自己曾经刻薄的嘴脸,进而体会到被刻薄的人那份渴望被宽容的心情。
学者与船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各有志,各人头顶一片天,因此,为人处世不要太过刻薄。因为你的鱼翅说不定会是别人的毒药,怎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人更没有资格仗着自己的学识,去评断别人的生存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可悲的不是活在狭窄的天地中,而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味地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别人。因此,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就是懂得向刻薄的人学习宽容。
对人对事太较真,真不好
做人不能一点儿都不在乎,游戏人生,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也容不下,就会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从而失去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桌面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黄土高坡”;居住的房间看起来干净卫生,但当阳光射进窗户时,就会看到许多粉尘和灰粒弥漫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东西,恐怕世上就没有多少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喝的水、可以居住的地方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别人,世上也就没有美,人人都是一身的毛病,甚至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别人打交道,所以,对待别人的过失、缺陷,要宽容大度一些,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可以糊涂一些。如果一味地“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沙子,过分挑剔,连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去论个是非曲直、整个输赢,别人就会日渐疏远你,最终自己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善于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而不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拘泥于琐碎小事。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仅仅是在一些小事上较真。例如,菜市场上,人们时常因为几角钱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肯相让;至于一台电视两千元和两千一百元的差价,人们却经常会忽略掉,不去较真。
要真正做到不较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在公共场所,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后用不着大动肝火,其实,也不值得去生气。素不相识的人不小心冒犯了你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搅在一起了,致使他心情糟糕,甚至行为失控,偏巧又叫你给撞上了……其实,只要对方没有做出有辱人格或违法的事情,你就大可不必去跟他计较。假如跟别人较起真来,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再弄出什么严重的事儿来,可真是太不值了。跟萍水相逢的人较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跟见识浅薄的人较真,无疑会降低自己做人的档次。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真是愚不可及了。家人之间哪里有什么大是大非、原则立场可讲,动不动就搞得像阶级斗争似的,都是一家人,何至于此?所以,家是用来讲爱的地方,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和稀泥,当一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儿多好。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也懒得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短暂而宝贵,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因此,提倡对某些事情不必太较真,可以“敷衍了事”,目的在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我们认为值得做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我们成功的希望才能多一分,朋友圈儿才能扩大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