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不是用来生气的英语 > 第五章 用错误回击错误是惩罚自己(第2页)

第五章 用错误回击错误是惩罚自己(第2页)

忍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

《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故事。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指骂说是被杨家偷去了。家人气愤不过,把此事告诉了杨翥,想请他去找邻居理论。可杨翥却说:“此处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怎知是骂的我们?随他骂去吧!”还有一邻居,每当下雨时,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积水放到杨翥家去,使杨翥家如同发水一般。家人告诉杨翥,他却劝家人道:“总是下雨的时候少,晴天的时候多。”

久而久之,邻居们都被杨翥的宽容忍让所感动,纷纷到他家请罪。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翥家的财产,邻居得知此事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难。

忍并不意味着怯懦,也不意味着无能,而是表现了智者的大度、强者的涵养。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本名重耳,执政之前,由于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杀,只好到处流浪。

有一天,他和随从经过一片田地,因为粮食已用完,便向田中的农夫讨些粮食,可那农夫却捧了一捧土给他们。

对于农夫的戏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农夫。但他的随从狐偃马上阻止了他,对他说:“主君,这泥土代表大地,正表示你即将要称王了,是一个吉兆啊!”重耳一听,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气,还恭敬地将泥土收好。

狐偃身怀忍让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场难堪,这是胸怀宽大的表现。如果重耳当时在盛怒之下打了农夫,甚至失手杀了人,就暴露了他们的行踪。狐偃一句忠言,既宽容了农夫,又消解了屈辱,最终使他们成就了大事。

生活中,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善于忍让,宽宏大量,是一种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少了许多烦恼和急躁,能获得更加亮丽的人生。

有忍,才能有和

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是很严密的,其界限丝毫不容跨越。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节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唯命是从。到春秋时代,提出了“和为贵”的理论,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对于家庭来说,和也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以忍来获得。

有一老翁,有子媳各三,但一家相处融洽,终年不见狼烟。一日闲聊时,老翁谈起与儿媳的相处之道。他举例说,一次大儿媳煮点心,先盛一碗给他,并半征询半内疚道:“刚才我好像放多了盐,不知您会不会觉得咸了点?”老翁吃了一口,即答:“不咸!不咸!恰到好处呢!”此后的一次,三儿媳煮点心时也给他送去一碗,说:“我一向吃得较为清淡,不知您觉得口感如何?”老翁喝了口汤,忙答道:“很好很好,正合我口味。”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忍是通向幸福的光明大道。家庭中很少有原则性的矛盾或分歧。对于那些小矛盾,若是能以“忍”字为先,不予计较,表示谦让,矛盾也就烟消云散了。不然的话,就会激化矛盾。其实,是咸是淡,好吃难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相处时那种和乐的气氛。

战国时代有一则著名的“回车巷”的故事:赵武灵王时,相国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几次忍辱在这条小巷中避让大将军廉颇的车马,后来廉颇知错即改,负荆请罪,实现了“将相和”。

这充分说明,一个人的忍能得到大环境的和,而和能立业,和能兴邦,和能增长国民志气,和能凝聚国家无坚不摧的力量。所以,忍是基础,忍是和的先决条件。只有先忍,才能实现整个大环境的和。

别人犯错,我们埋单不合适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在一旁生气,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人就会因为我们的生气而被惩罚吗?他就一定会因为我们的生气而改正错误吗?显然是不会的。所以,与其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如摆正心态,忽略那些扰乱自己心灵的杂事。错误是由他人造成的,不在我们自身,所以不该由我们来承受这份气,理解了这些,心情就会豁然开朗。

有个卖菜的妇女,生意一直不错,但没过多久,一个卖菜老汉把她的摊位抢占了,妇女见对方是上了年纪的人,就没和他计较,只是将自己的摊位移到了老汉的旁边。没想到,老汉竟然将菜价调得比她的低,结果把她的大部分生意给老汉抢走了。这个妇女气不过就和老汉理论,说着说着两人就吵了起来,吵了半天也没吵出个结果。回到家后,这个妇女越想越生气,就把这件事和丈夫说了。

第二天,妇女和她丈夫便一起来到市场,找老汉“算账”,丈夫把老汉揍了一顿,为妻子出了气。由于老汉受了点轻伤,其家人就报了警,经民警调解,这个妇女和她的丈夫赔偿老汉医药费等共1000元钱。

事后,这个妇女觉得这钱赔得冤枉,越想越觉得心里窝火,就来到居民楼上,想跳楼自杀。后经民警苦口婆心地劝说半个多小时,才放弃了跳楼的念头。

有时候别人犯错误固然可恨,但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而不进行自我调节,因为大多数时候生气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我们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当愤怒越发激烈而变成粗暴行动时,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伤害。

所以,面对他人的过错,我们没必要生气。可以反过来想一下:既然错误在他,为何自己要生气?别人犯了错,而自己却在生气,岂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吗?我们没必要为那些不属于自己又烦扰到自己身心的事儿停留片刻,多停留一秒便会多一秒烦扰。

要知道,在生活中,生别人的气,不是在惩罚他人,而是在惩罚自己。面对他人的过错,能够做到不生气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忍耐之树,心中常驻

有一位朋友开车去上班,突然,马路上杀出一个醉汉拦住了他的车,非说撞了自己并让朋友下车道歉。要在以前,他会上去给醉汉两拳,这一次却没有。他想了想就下了车,和颜悦色地对醉汉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出人意料的是,那位醉汉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们儿,冲你这句话,走人。”他回到车上,一点儿也没觉得受了委屈,反而有一种战胜自我的愉悦感。

其实,人是一条鱼,社会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的话,那么必须要学会接受必要时降低自己的体温而不是希望水升温。一个有目标的人在坚持内心准则的情况下还要学会忍耐甚至忍辱。在以退为进的策略中,我们需要告诫自己的是,要学会忍耐,坚持到底,把握最后的胜利。

一位名人曾说:“能够真正成功的人,不管怎么计划,都会了解这样一个事实:人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没有任何方法可通过的阶段和时期。但是最危险的是,在这期间,我们都很容易灰心。”

所以,所谓忍耐,并不是消极地等待,等着从天上掉下馅饼,而是忍受等待的痛苦,并继续努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