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平常心是福,顺其自然最好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有时候命运偏偏喜欢与人作对,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追逐一种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如愿以偿。如果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悲伤永远也占据不了我们的心灵。
宁静与淡泊——生活的真谛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宁静而致远”,就是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时,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时,不颓唐沮丧、自暴自弃;喜悦时,眉梢不外溢;痛苦时,表情不抽搐。一个人要做到内敛,就意味着不浮不躁、不自惹、不自扰、不自乱、不自**、不自贱、不自屈。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是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不易吸收水分,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忏悔、检讨、改进陋习与缺点,才能不断地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佛家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妄念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一个人在做人做事上,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使自己经常情绪安宁、心地澄清。无论怎么忙,每天最好能安排出片刻的时间独处,在这宁静的氛围中,人的思想会宁静而清晰,情绪也最容易归于平和。说不定,就因为拥有这片刻的宁静而可以避免一些鲁莽、荒谬、无聊的事情发生。
每个人都想求内心的宁静,但内心的宁静是什么?其中的含义,有几个人真正知道?是问心无愧,晚上不做噩梦?还是一生一世对别人无负疚?让我们从下面的故事中获得答案吧。
国王拿出一大笔赏金,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宁静祥和的意象。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皇宫,有的画的是黄昏森林,有的画的是宁静的河流,有的画的是小孩在沙地上玩耍,有的画的是彩虹高挂于天上,有的画的是沾了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飘着几抹白云,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座小屋,打开了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菜色简单却美味可口。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暴雨如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地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却蹲在窝里,悠然自得。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声、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
宁静与淡泊才是生活的真谛,只有洞悉了这一点,我们的生活才能紊而不乱、缓而有序,我们才能不骄不躁地去创造和经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宁静祥和的感觉,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的一片清澄。这才是宁静的真谛。
争与不争,小得与大德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他与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若人们都能学会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一种境界。平常心是积极的人生观,平常心更是道。
古时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看着他们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愠,学会不争。
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
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京城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后,也主动退后三尺。这样一来,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
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处世更应该棋高一着。
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人生的道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挫折,面对困难,面对失意,面对成功,面对顺境,面对得失。不管自己的人生处于怎样的状态,都要始终以一颗平常心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我们需要平常心,但是平常心并非自甘平庸、不思进取,而是应以一颗平静的心耕耘在自己人生的土壤上,不特立独行,也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生命的职责。
如果把平常心误以为是自甘平庸、不思进取,那么人就可能会躲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无所作为、无所贡献。其实,奋斗之后迎来辉煌也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能借口有一颗平凡的心就不去奋斗,那就背离了自己生命的本质,是消极厌世。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这浮躁的世界,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路。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并管理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少有人知,李斯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小的粮仓管理员,他的立志发愤,竟然是因为一次上厕所的经历。
那时李斯26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仓内存粮进出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进出情况记录清楚。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李斯不能说完全浑浑噩噩,但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粮仓外的一个厕所解手,没想到,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竟改变了李斯的人生态度。
李斯进了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所内的一群老鼠。这群在厕所内安身的老鼠,瘦小枯干,探头缩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