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 > 第五章 放宽胸怀不纠结(第2页)

第五章 放宽胸怀不纠结(第2页)

太过算计,你会活得很辛苦

凡是对金钱利益太过算计的人,都是活得相当辛苦又总是感到不快的人。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聪明人表面笨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北宋大臣吕端,官至宰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大事不糊涂”者怎么可能“小事糊涂”呢?须知大事就是小事积聚起来的。所谓小事糊涂,只是装糊涂而已,因为真正的智者不屑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上,有人提出了一种论点:大事小事都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好;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糟。在古罗马律法中就有“行政长官不宜过问细节”一条。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领导者,普通人也要时时面对自己的大事和小事。何为大事?影响全局的事为大事,决定整体的事为大事,范围内的工作为大事,也就是说,以结果来评价事之大小。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讲,不管其工作性质如何、内容多寡,其工作程序和本质是不变的。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行为应视为大,在这些问题上,思路必须清楚,不能糊涂。

美国心理专家威廉根据多年的实践,列出了500道测试题,测试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太能算计者”。这些测试题很有意思。比如,是否同意把一分钱再分成几份花?是否认为银行应当和你分利才算公平?是否梦想别人的钱变成你的?出门在外是否常想搭个不花钱的顺路车?是否经常后悔你买来的东西根本不值那么多钱?是否常常觉得你在生活中总是处在上当受骗的位置?是否因为给别人花了钱而变得闷闷不乐?买东西的时候,是否为了节省一块钱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你自己都认为,跑的冤枉路太长了?……只要你如实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能测出你是否是一个“太能算计者”。

威廉认为,凡是对金钱利益太过算计的人,都是活得相当辛苦又总是感到不快的人。在这些方面,他有许多宝贵的总结。

第一,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他的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算计本身首先已经使人失掉了平静,掉在一事一物的纠缠里。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较严重的焦虑症。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是痛苦的。

第二,爱算计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反而会由于过多的算计引起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愤恨,常与别人闹意见,分歧不断,内心充满了冲突。

第三,爱算计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生活在具体的事物中不能自拔,习惯看眼前而不顾长远。更严重的是,世上千千万万件事,爱算计者并不是只对某一件事情算计,而是对所有的事都习惯于算计。太多的算计埋在心里,如此积累便是忧患。身处忧患中的人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

第四,太能算计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难轻松地生活。

第五,太能算计的人,必然是一个经常注重阴暗面的人。他总在发现问题,发现错误,处处担心,事事设防,内心总是灰暗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算计,就不可能拥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在团队中发挥最好的作用。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的人在一些小事上不会锱铢必较,而在大事上则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在办事时,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

算计别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难得糊涂其实是一种生活智慧与生存哲学。洒脱大方的人会给他人带来欢笑,同时也会为自己赢得愉悦的感受。

简单一点,快乐一点

聪明的人、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所以他们通常活得比平常人更快乐一些。

现在很多人活得特别不快乐,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总是计较得与失,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烦恼。快乐真的很简单,只要你不去计较!

王老师心理诊所曾经接待了这样一个人。有一天,一个人气势汹汹地跑来问王老师:“你不是说付出是快乐的吗?我付出了,为什么我不快乐?!”她讲了一些令她生气的事:她和一个朋友工作在同一处,她们几乎每天在一起,她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她在付出。一起吃饭,是她埋单;一起购物,是她结账:她的东西,只要她的那个朋友喜欢就会拿走,不理会她是否同意。

听到这个人的叙述,我们是否觉得非常可笑?如果你在付出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那就请你不要去做,何必要在事情发生后才抱怨呢!我们常用两肋插刀来形容朋友之情,既然插刀都可以了,一点点的付出又何必计较呢!难道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吗?

有些人做人、做事太过于精明和斤斤计较,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样样都想拥有,都不肯放手。殊不知,这样的生活会过得非常累,让你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反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马马虎虎,什么都可以凑合,那样的人生也不行,没有什么追求。聪明的人、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所以他们通常活得比平常人更快乐一些。

苏格拉底便是这样一个人。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挤住在一间只有8平方米的房子里,连转个身都很困难,可是他一天到晚总是开开心心的,别人对此甚是不解。曾经有人问他:“你连住的地方都不好,怎么还这么高兴呢?”苏格拉底却说:“因为有朋友啊。”在他的心里,他觉得和朋友们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后来,朋友们纷纷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了,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这下大家又不明白了,怎么只剩下他一人还能这么快活。他说:“因为我有好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每天都能向它们请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住在七层楼的最底层,属于最差的地方,不安全,也不卫生,经常有人往下面泼污水,乱扔臭袜子什么的。可他却不在乎,依然喜气洋洋,并坚持认为住在一楼有诸多的好处,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也很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养花……一年后,因为一个偏瘫的朋友上楼不方便,苏格拉底就与他互换了房间,住到了楼房的最高层。他仍然觉得很开心、很满意。因为爬楼梯可以锻炼身体,住在高层光线好,可以很安静地看书、写文章。

著名的《安徒生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大袋烂苹果。

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一大袋子烂苹果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得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两个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三人于是一起回到老头子的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

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