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顺其自然,不必顾虑重重
思前想后、顾虑重重,那是暮年之兆,人生就该高兴笑就笑一下,要哭就哭一场,何必想太多?诗人惠特曼这样说:“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这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这是应对苦难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让心灵得到放松的智慧。
谁也不知道我们下一刻的样子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叹息、不堕落,胜不骄、败不馁,只管奋力前行,只管走属于自己的路。
《淮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住在长城边的老翁养了一群马,一天,其中一匹马忽然不见了,家人们都非常难过,邻居们也都赶来安慰他,而他却无一点悲伤的情绪,反而对家人及邻居们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众人惊愕之余都认为是老人因失马而伤心过度,在说胡话,便一笑了之。
可事隔不久,当大家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时,老翁家丢失的那匹马竟然又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了一匹漂亮的马,家人喜不自禁,邻居们惊奇之余亦很羡慕,都纷纷前来道贺。而老翁却无半点高兴之意,反而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唉,谁知道这会不会是件坏事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都以为是把老头给乐疯了。
果然不出老头所料,事过不久,老翁的儿子便在骑那匹马的时候摔断了腿。家人们都挺难过,邻居也前来看望,唯有老翁显得不以为然,而且还似乎有点得意之色,众人很是不解,问他何故,老翁却笑着答道:“这又怎么知道不是件好事呢?”众人不知他此话何意。
事过不久,战争爆发,所有的青壮年都被强行征集入伍,而战争相当残酷,前去当兵的乡亲,十有八九都在战争中送了命,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腿跛而未被征用,他也因此幸免于难,故而能与家人相依为命,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便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明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能够做到任何事情都能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一种处世哲学,而且是一种很好很受用的处世哲学。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叹息、不堕落、胜不骄、败不馁,只管奋力前行,只管走属于自己的路。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这种“成事在天”便是一种顺其自然。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顺其自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应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实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有人曾经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涡怎么办?”教练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旋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便可转危为安。”顺其自然也是如此,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正确的方向去奋斗。
顺其自然不是宿命论,而是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顺其自然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如同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偶遇风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顺其自然,学会适应,才能战胜困难。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学会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回首过去,迎接将来
人活在世上,总想比别人有权,比别人有势,可欲望难以满足,祸患便与之相伴。所以,不如把心放开,繁闹喧哗声后,大起大落之后,淡然地回首过去,平静地迎接将来,这就是难得的好日子了。
《庄子·逍遥游》中写了一个叫宋荣子的人,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得意忘形,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可见,他能清楚地划定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为了在世俗生活中更好地保全自我和实现自我,为了更加淡定地生活,超世的精神与情怀是不可少的。超世也就是超然世外,不关心世事的发展及其结果,也不以世俗荣辱为荣辱,不以世俗是非为是非。有了这一份超然,生活自会一派安然。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儒道两家都谈到了它。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宋学者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由于荣宠和耻辱的降临往往象征着个人身份地位的变化,所以,人们得宠之时也就是春风得意之时,他们当然惟恐一朝失去,就不免时时处于自我惊恐之中。
得宠的人怕失宠的心理是正常的。一般来说,一个飞黄腾达的人是较少受辱的,所以,一个人在受辱的时候也往往意味着他个人地位的低下。与得宠的荣耀相比,受辱当然是一件丢人脸面的事情,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件下贱事,所以,得失之间都不免惊慌失措。另外,当一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就容易欣喜若狂,甚至得意忘形,这就为受辱埋下了祸根,因为他对成就太在意了。所以古代的一些圣者都讲求淡泊名利,这成了保全自己的方法,更是一种修养。
一天,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在晒太阳,亚历山大皇帝对他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所要的任何恩赐。”第欧根尼躺在酒桶里伸着懒腰说:“靠边站,别挡住我的太阳光。”
亚历山大托人传话给第欧根尼,想让他去马其顿接受召见。第欧根尼回信说:“若是马其顿国王有意与我结识,那就让他过来吧,因为我总觉得,雅典到马其顿的路程并不比马其顿到雅典的路程近。”
还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第欧根尼:“你不怕我吗?”第欧根尼反问道:“你是什么东西,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答:“好东西。”第欧根尼说:“又有谁会害怕好东西呢?”
征服过那么多国家与民族的亚历山大,却无法征服第欧根尼,他很佩服地感叹道:“我如果不是国王的话,我就去做第欧根尼。”
一般情况下,你受宠,是你的能力得到了施展,受人器重,这对你自身、对社会都有益处,尽管这种惊喜仅仅出现在你本人和家人身上。人一旦失宠,如果能保持几分理性,自然能看得开一些,那种惊恐心态也会弱化一些。
庄子说,幸福比羽毛还轻飘,没人知道怎么取得;灾祸比大地还要重,没人知道怎么回避。庄子借楚国狂人接舆之口呼吁:“在人前用德来炫耀,真危险啊!真危险啊!”
现实中,就有一些人想不开,总以为自己是有功之臣,就得永远享受优厚的待遇。一些人为了升官,只顾走上层路线,希望得到领导培养,领导说他有发展前途,他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可是等了又等,却不见领导来提拔他,他又不知失眠了多少夜。所以,受宠若惊对身体太有害了。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个人对于一切荣耀与屈辱都无动于衷,用安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对于官职的升迁得失都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那活得多自在啊。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活在世上,总想比别人有权,比别人有势,可欲望难以满足,祸患便与之相伴。所以,不如把心放开,繁闹喧哗声后,大起大落之后,淡然地回首过去,平静地迎接将来,这就是难得的好日子了。
奋斗在当下,做有意义的事
不要追思过去,不要期待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将来是渺茫不可测的,只有今天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庄子说:“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理解这句话认为,这便是人生真的价值了,一切的作为,不要忘掉最初的动机,也不要追究结果是什么!无始无终,忘记了时间的概念,忘记了空间的概念,只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冷了加衣服,热了脱一件,饿了就吃。假使痛苦来了呢?高高兴兴地接受就是了,这就是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