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换个角度换份心情 > 第三章 慢慢学会接受淡定(第3页)

第三章 慢慢学会接受淡定(第3页)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托,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国主力损失殆尽,最后收拾残兵退保会稽,也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喟然长叹:“吾将终于此乎?”大夫文种马上加以劝解:“过去,商汤囚于夏台,文王系于里,晋公子重耳奔狄,齐公子小白奔莒,最终都成就了霸业,由这些事情看来,现在的困境又何尝不是福呢?”于是勾践采纳了文种的建议,挑选美女八名,并携带金银珠宝,通过吴国太宰伯嚭,达成和议。

当时吴国有主战和主和两派,相国伍子胥力倡乘胜追击,一举吞并越国。太宰伯嚭则认为与其玉石俱焚,不如以条约来取得越国的利益。争论的结果,终于采取了伯嚭的建议,签订了条件苛刻的条约,从而也使得越国获得了一线生机。

按照和约的规定,勾践在处理完一切善后事宜后,便得入臣吴国。日期一天天迫近,勾践忧形于色,大夫范蠡劝道:“臣闻没有经过孤独生活的人,志向不远大,没有经过大悲大痛的人,考虑问题总不周全。古代圣贤,都曾遇困厄之境,怎么会独独只有您呢?”勾践叹道:“主要是为了去越入吴的人事安排,一下子还难作妥当的决定!”这时大夫文种上前说道:“四境之内,百姓之事,范蠡不如我;与君周旋,临机应变,我不如范蠡。”范蠡立即附和:“文种自处已审,主公以国事委托给他,可使耕战足备;至于辅危主,忍垢辱,臣不敢辞。”

一切准备妥当,勾践便与夫人及范蠡启程入吴,群臣在固陵江畔摆酒饯别,君臣相对凄然泪下,黯然挥手而别,很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氛。

既入吴国,勾践等人行大礼谒见夫差,夫差盛气凌人地说:“寡人假如念先王的仇,你今天断无生理!”勾践赶紧叩首回答:“惟大王怜之!”

勾践夫妇穿着仆人的衣服,守过阖闾的墓,还当过马夫与门卫,夫差每次乘车外出,勾践总是牵着马步行在车前,范蠡也始终朝夕相随,寸步不离。

一天,夫差召勾践入见,勾践跪伏在前,范蠡肃立在后。夫差对范蠡说:“今勾践无道,你能弃越归吴,必当重用。”范蠡答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臣在越不能辅佐越王为善,致得罪大王,幸不加诛,已经感到很满足了,怎么还敢奢望富贵呢?”第二天,吴王夫差在高台上眺望,看到勾践和夫人端坐在马厩旁,范蠡垂手立在身后,虽然蓬首垢面操持贱役,而不失君臣夫妇之礼,心中十分感动,也大起怜惜之念。

虽然夫差大起怜惜之念,然而仍不曾有恢复勾践自由的迹象。机会是人找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日夫差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感染寒疾三个月未愈。这时勾践前来求见,毛遂自荐道:“臣在东海,曾习医理,观人粪便,可知病情。”说完取过夫差的粪便就尝,喜道:“大王的病已大为减轻,七天后就会好转!”到期果然痊愈。吴王夫差大为不忍,于是摆下酒宴招待勾践,不断称赞勾践是仁者。伍子胥在旁看了大不以为然,警告夫差:“勾践下尝大王之粪,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心,大王如果不觉察警惕,一定会被他打败的。”夫差哪里听得进去,认为勾践已经没有敌意,不久就将勾践亲自送出城,赦他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以文种治理国政,以范蠡整顿军旅,为了牢记战败的耻辱,将国都迁到会稽,筑城立廓,作为复兴堡垒。一面奖励农桑,厚植经济基础;一面整军经武,加强雪耻复仇力量,没有一时一刻忘却在吴国所受的耻辱。为了报仇雪恨,勾践苦身劳役,夜以继日,如果想睡了就用一种小草扎自己的眼睛,如果觉得脚冷就把水泼在上面。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平日食不加肉,衣不重彩。除了自己亲自耕作外,夫人也自织。勾践常常在半夜偷偷哭泣,哭完后就仰天长啸,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出在他的身上。此外,勾践还礼遇贤人,奖励生育。他吸取教训,如火如荼的复国行动在全国各地蓬蓬勃勃地进行。

越国的雪耻计划在七年后已经卓有成效,但是表面上仍然低声下气地讨好吴国,除了春秋两季照例进贡以外,大批的建材源源不断地从越地运往姑苏,协助吴国建造华丽的宫殿,并呈献美女珠宝,使吴王夫差在声色犬马中自溺其志。

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做盟主时,越王勾践兵分两路攻吴。三年中几经恶战,吴国被击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了。勾践率军“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越王勾践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越王勾践低身侍吴,忍辱负重,报仇复国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勾践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事实上也是得益于老祖先的生存哲学——“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但在现代人际交往中,我们有必要对此话更好地领会与运用。

“不得不”充满了一种无奈、勉强、不情愿,这种“低头”太痛苦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此话改为“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有其中的一些道理。

所谓的“屋檐”,并非实指,说得明白些,就是指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身处这种势力范围之中,并且得靠这种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之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挺立,但现实中的这种屋檐不多!大部分人的屋檐都是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压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形,除非你能顶天立地,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或者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谁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呢?所以,当你在别人屋檐之下时,就有必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一下调整了。

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要自己头撞屋檐才去低头!这是一种主动的态度,是一种主动与现实握手言和的精神,没有丝毫勉强。

而且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因为你主动自然地低下了头,而不至于成为显著的目标。

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是要受伤的。

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屋檐下。离开不是不可以,但去往何处?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一旦离去再想回来,那是不容易的。

在屋檐下待久了,甚至有可能成为屋内之人。

总而言之,“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保持一种主动、和谐的关系,将二者的摩擦和冲突降至最低点,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在别人的屋檐下,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而且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或者已经来到“屋檐”之下时,请不要“不得不低头”,而要告诉自己:该低头时就低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