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活学活用的人厉害吗 > 第七章 博弈性沟通 用语言征服对手(第1页)

第七章 博弈性沟通 用语言征服对手(第1页)

第七章博弈性沟通:用语言征服对手

所谓博弈,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战胜对手,而辩论就是博弈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它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沟通。在辩论中,只有凭借清醒的头脑,将严密的逻辑和充分的论据灵活运用,才能把握先机,并在沟通中争取主动。

1.掌握辩论中的主动权

在辩论中要尽量掌握主动权,以正确的方式与对手进行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发现对方的破绽,从而做到先发制人。

辩论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方式,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是无法避免的。俗话说得好,“先下手为强”,很多时候辩论局势的倾向性,都在于论辩开始时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做到了先发制人。

在辩论刚开始时,谁能在心理上比对方站在更优越的位置,自然可以影响到后来彼此之间的博弈。因此,能够比对方先行一步,就能起到先发制人的效果。

辩论不能简单理解为舌战,更不是街头泼妇骂架,而是进攻与防守的灵活运用,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沟通艺术。孙子曰:“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在辩论时,为了辨明是非,最经常也是最奏效的战略就是主动出击,因为只有先人一步进攻才能始终把握主动权。但不能盲目进攻,要掌握进攻技巧,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进行正面进攻

所谓正面进攻,就是在与对方短兵相接的时候,面对面地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尤其是中心论点,指出对方论点的错误和明显违背事实和常理的地方,使其观点不能成立。这种方法是辩论制胜的法宝,也是最难以掌握的。

有一年的“亚洲地区大学生论辩赛”预赛的第一场,香港中文大学队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辩题是“个人功利主义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辩题即论点,站在反方的香港中文大学队的一名队员发言指出:“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难道是因为个人功利主义吗?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造福于全人类,难道是因为个人功利主义吗?”

这里采用的就是正面进攻的方式,直接反驳辩题。只用两个反问句,举出两个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及全世界都知道;爱迪生的科学发明,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更是世人皆知。论者用这两个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实,直接证明“个人功利主义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这一论点的不正确性。这种正确进攻的方法的效果是全面而且有力的。

2.进行侧面进攻

侧面进攻是指不与对方进行正面交锋,或是因对方论点看似十分坚强,难以找到漏洞,而从侧面驳斥对方的论据,或提出对方论据逻辑上的毛病,加以迎头痛击,从而彻底打垮对方。

3.进行包围进攻

包围进攻是指当对方分论点很杂时,可以分割包围对方核心论点周围的分论点及论据逐一进行驳斥,最后达到推翻对方的核心论点的目的。

4.进行迂回进攻

迂回进攻是指尽量不与对方近距离接触,先从远距离进行进攻。如从挑剔对方的论辩态度不妥或没有论辩风度方面,开始发难,进而抓住对方的论辩企图,深入进行驳斥。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对手措手不及,难以应答。

掌握了上述的方法,你就可以很容易在辩论中拿到主动权,做到先发制人,从而取得辩论的初步胜利。

2.避开辩论对方的锋芒

在与人辩论的时候,遇到对自己不利的话题,如果不及时避开,一味纠缠不休,就会深陷泥潭,不可自拔。

只攻不防,看似骁勇,实则并非善战;疏于防守,弄得遍体鳞伤,又怎能养精蓄锐,战胜对手?所以,在博弈时,有攻,就要有守,在论辩中也一样,只有把攻和守结合起来,才能克敌制胜。而论辩中的守,就是遇到不利于自己的论题及时避开。

避开对方辩论锋芒的要则,就是在及时避开对方锐利锋芒的时候,如果必要,要不惜“丢卒保车”,甚至“丢车保帅”,寻觅新的战机,化险为夷,东山再起,变被动为主动。

律师在为一个实施正当防卫的被告辩护的时候,如果一味与控方律师争辩原告的伤是重是轻,后果是严重还是轻微,只能使己方处于被动地位。只要及时撇开这一话题,转入被告为何要实施正当防卫,以及他若不防卫又会招致何种后果这一关键论题,并予以充分的论证和有力的辩护,就能取得辩论的主动权,维护被告的合法利益。

具体怎样避开对方的锋芒,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借对方的力,打对方的势

武侠小说中有这样一招,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的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辩论中来,比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说:“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和尊严,难道不是所谓的‘知难’吗,对方辩友请回答!”(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从而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攻击反方,是因为其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犯罪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犯罪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浅表层面上的立论观点站不住脚了。

2.巧用移花接木

辩论中所谓的“移花接术”,就是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里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比如在《知难行易》的辩论中就有“移花接木”的运用。

反方说:“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不就叫孙知者了吗!”

正方回答道:“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所以才叫孙行者。”

这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驳对方,从而取得了辩论的主动权。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沟通技巧。辩论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己方立场进行认真、仔细地归纳或演绎。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辩论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述。

“……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辩论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你不觉得‘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吗?”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论证贫困不足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3.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在辩论中的应用是指,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己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比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