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画论 > 北 朝(第2页)

北 朝(第2页)

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愿做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政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天平四年(537年),东魏军西征,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年)、河桥之战(538年)、邙山之战(543年)中双方互有胜负。武定四年(546年),高欢亲率大军10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50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晋阳。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掌握东魏政权。武定八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

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历三帝,共二十二年(535—557年)。都长安。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西魏政权建立后,宇文泰于大统元年(535年),颁布24条新制,后又增加至36条,称为“中兴永式”。其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实行屯田、制定计账(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①清心,②敦教化,③尽地利,④擢贤良,⑤恤狱讼,⑥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统治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六条及计账的人,不能当官。十六年,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5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此制的建立,对军队进行统一指挥和训练,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加强。继续推行均田制。根据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计账》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虽已实行,但授田不足额却是普遍的现象。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即每个丁男在六个月内为政府服役一个月,一年内要服役两个月。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北齐

北朝之一。高洋所建。历六帝,共二十八年(550—577年)。武定五年(547年),实际掌握东魏政权的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续掌政。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弟高洋继承。八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即齐文宣帝高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于邺,史称北齐。

北齐继承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有户300万、人口2000万。天保三年(552年)以后,齐文宣帝高洋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伸展到长江边。他在位期间是北齐国力鼎盛的时期。当时,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者。

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按照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令的规定:京师邺城周围30里内的土地,全部作为公田,按照级别授给“代迁户”(北魏迁都洛阳时,原代京旧户随之迁入洛阳,称代迁户)中的各级官吏和羽林虎贲;30里外百里以内的公田,则授给与“代迁户”相应级别的汉族官吏和汉人充当的羽林虎贲;百里以外的州郡推行均田制。北齐的均田制大体与北魏相同而略有变化: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但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300人至60人之间。还规定了赋税:田租、户调以床(一夫一妇为一床)为计算单位。一床调绢1匹,绵8两;凡10斤绵中,折1斤作丝;垦租2石,义租5斗。奴婢准良人的一半;牛调2尺,垦租1斗,义租5升。未娶妻者,输半床租调。百姓为了减轻负担,多报未娶,如阳翟(今河南禹县)一郡有户数万,户籍册上多无妻子。

北齐特别是其后期的统治者,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号。齐后主高纬不理政事,整天弹唱作乐,挥霍浪费,不惜民力。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后主甚至把地方官职分赐宠臣,让他们出卖。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广大农民在苛重的赋役下,逃亡者十之六七。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小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表面化。当北齐政权日趋腐朽之时,关中的北周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力日益强盛。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

北周

北朝之一。宇文觉创建。历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西安),史称北周。

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杀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在兵制方面,周武帝于建德三年,改称府兵制下的“军士”为“侍官”,表示府兵是从属于皇帝的侍从,由皇帝亲自领带。在长安设置统领府兵宿卫的机构,原来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除被任命带兵出征或充当宿卫将军外,不再直接掌握兵权,从而松弛了军士对主将的从属关系,削弱了过去府兵部落化的倾向。同时,进一步将府兵征募范围扩大到汉人,打破鲜卑人当兵、汉人种地的胡汉分治界限。此举符合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趋势,也为吞灭北齐,统一北中国提供了军事力量。

在经济方面,周武帝修改均田和租调等制度,规定已娶妻的男子受田140亩,未娶的男子受田100亩。自十八岁至六十四岁的百姓都要交纳租调,已娶妻的男子每年纳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未娶妻的丁男减半。十八岁至五十九岁的百姓都要服役,丰年服役30天,中等年景20天,下等年景10天,凶年可免力役。并注意兴修水利,增辟农田。如保定二年(562年),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开河渠,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开龙首渠,以广灌溉,增辟农田。还数次下诏,把西魏时江陵俘虏沦为官私奴婢的人放免为民或部曲。自己也比较注意节俭,停修华丽的宫殿,以省民力。

周武帝下令禁断佛、道二教,销毁佛经、佛像,勒令僧道还俗。建德三年五月,下诏废佛,把关、陇、梁、益、荆、襄等地区几百年来僧侣地主的寺庙、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使近百万僧侣和僧祇户、佛图户还俗,编入国家户籍,以增加国家直接控制的劳动力,从而相应减轻了一般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

四年,周武帝亲率六军,向北齐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攻下河阴外城后,又围攻金墉城,后因病班师。次年攻下汾北重镇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齐后主全军溃败,逃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又从晋阳逃到邺。周军乘胜追击,攻破晋阳,再向邺城进发。六年,齐后主让位给八岁的儿子(幼主恒),自己企图经山东投奔陈朝,中途被俘。周军顺利进入邺城,消灭了北齐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

灭北齐后,周武帝继续进行改革。建德六年先后下诏:黄河以南诸州凡在齐武平三年(572年)以后被齐掠为奴婢的一律免为平民。永熙三年(534年)以来东魏、北齐人民被掠为奴婢及江陵百姓没为奴婢者放免为平民,如果旧主人要求共居,听留为部曲或客女;并宣布放免杂户。在原北齐统治地区,继续禁断佛、道。他还颁布《刑书要制》,严惩贪污,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度量衡。

宣政元年(578年)武帝死,子宇文赟(宣帝)继位,在位二年,荒**而死。宇文阐(静帝)继位,外戚杨坚辅政,宣布恢复奉行佛、道。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迫周静帝禅位,自立为帝,北周灭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