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朱棣的成就是什么 > 五鏖战郑村坝李景隆退兵(第1页)

五鏖战郑村坝李景隆退兵(第1页)

五、鏖战郑村坝,李景隆退兵

在收到朱棣进入松亭关的战报后,李景隆决定把攻打北平的事情先放一放,堵截朱棣要紧!他命令部将胡观带领五万人继续围攻北平,自己赶到郑村坝,等候与朱棣的决战。

郑村坝在通州东北二十里,距离北平正好也是二十里,这里是从松亭关回师北平的必经之地。

朱棣现在手下的人马将近十万,虽然与李景隆的三十万相比,人数还处于下风,但这十万士兵都能征善战,并且由一个卓越的指挥官和天才的煽动家——朱棣来亲自指挥。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雇佣军——朵颜三卫骑兵。

趁冬天白沟结冰,燕军顺利渡河,前锋直指郑村坝。

李景隆认为朱棣远道而来,一路肯定非常辛苦,如果派出一支骑兵慰问一下,那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想到这,他不厚道地笑了,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亲信陈晖。

陈晖是一个做事很有条理,很重视细节的将领,他知道天寒地冻,一万人马漫无目的地乱转,没让敌人杀死,自己就得冻个半死。因此,他分兵几路打探,当有一股人发现了大量的马蹄印和丢弃的军用物品,向他汇报时,陈晖非常得意,知道燕军已经被自己跟踪到了。

当陈晖在路上追赶时,朱棣他们正在渡河,当时白沟虽然结了厚厚的冰,但十万人马过河,还是小心翼翼,生怕踏破冰面,带来非战斗减员。也许冥冥之中有天意,如果陈晖的行军速度再快一些,趁朱棣渡河的时候偷袭,造成的后果将是相当可怕的。幸运的是,当陈晖赶到时,燕军主力已经顺利地通过了白沟。

陈晖的小算盘打得很精明,他想悄悄地跟在朱棣身后,一直跟他们去郑村坝。这样等李景隆和朱棣打起来之后,他就从北面进攻,和明军主力形成合围之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遗憾的是,他们的动向,还是被朱棣很快发现了。

朱棣派出蒙古兄弟,招呼这些聪明的追击者。双方在白沟附近交上了手,显然在骑兵兵种上,朵颜三卫占有明显优势,许多南军被砍于马下,更多的人被赶着往北跑,一直追到了白沟河里,秩序大乱。

就在这时又出事了,河上的冰层发生了断裂,很多人被挤下了水,而蒙古骑兵则在后面放箭,可怜的南军士兵,死亡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被射死的,掉下马被踩死的,掉进水里被活活淹死的,总之很惨就是了。只有很少一部分逃了出去,包括他们的领队陈晖。

有时候,聪明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自作聪明,则要面对输光老本的风险。陈晖的对手如果是一般人,他也许就会立下盖世奇功,但撞上了阴谋专家朱棣,就没有自己的戏好唱。如果他没有发现燕军,没有跟在后面追赶,也就没有后面的惨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没有出现。

打跑了陈晖,燕军继续按原计划前进,与等候多时的李景隆主力在郑村坝相会了。

建文元年十一月初五,朱棣起兵四个月之后,迎来了最大规模的一场会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之多,超过了朱元璋北伐时的任何一次战役。

历史选择了郑村坝,郑村坝注定要记入历史。

这场会战从早上开始。冲在燕军最前面的,还是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他们得到了朱棣丰厚的回报承诺,但这些许诺的生效,必须是在他夺取天下之后。所以,蒙古人必须卖力,不然支票无法兑现。而且,这些蒙古人觉得,打败了南京朝廷,也等于变相给大元报了仇,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上万匹战马扬起的尘土遮住了天色,上万把锃亮的马刀,在太阳下寒光闪闪。双方混战在了一起。面对如狼似虎的三卫骑兵,南军即使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是因为能力上的差距,在交战中处于下风。兵器相撞之间,吃亏的总是南军;寒光闪处,南军的惨叫声更多。很快,李景隆中军的七座大营都被拿下,战场上到处是南军的尸体和丢弃的武器盾牌。

当然,北军的损失也并不小。在顶住了蒙古人的三板斧之后,南军凭借自己几倍于对方的人手,很快组织起了有效的反击,挡住了燕军起初势不可挡的锐气,双方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杀得难解难分。

李景隆把三十万大军分成了左中右三军,自己亲自统领中军,而朱棣则是骑着他那匹著名的战马——龙驹,带头向中军发起了攻势。

作为统帅,朱棣在战场上从来没有龟缩在后场的习惯,而是骑在战马上亲自杀敌。这当然是个人风格问题,无所谓好坏。而且,主帅应该尽量把自己搞得安全一些,万一被偷袭了,直接影响本方的战略指挥,但朱棣却不大在乎这个。

而且说来也怪,在如此激烈对抗的战场上,一个冷箭就可能要了任何人的老命,而朱棣左砍右杀,亲手杀死南军数十人,自己却没有受什么伤。也没有中箭。可怜的龙驹倒是被射中了一次,把朱棣当时就给掀下马来,但经过简单的处理,拔出了箭,上了点药,龙驹又带伤战斗了。

难道是朱允炆的免死令在起作用吗?可是,在战场上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认得朱棣,也不是所有的南军都把这个命令放在心上。

那不得不说,朱棣临场杀敌的能力太强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失,太阳在一点一点地西移,交战的双方,很难分得出胜负。如果就这么就缠斗下去,人数偏少的燕军,很可能会相当不利。

关键时刻,燕军中有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了。

他是个男人,但没有人把他当男人。

他是个太监,当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但估计是赢得正面评价最多的太监。不信,说出他的大名来,你肯定知道——郑和。不过在郑村坝时,他还姓马,叫马和。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