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朱棣的成就是什么 > 一朱元璋选错接班人(第1页)

一朱元璋选错接班人(第1页)

一、朱元璋选错接班人

朱棣不是没做过当太子的梦,不是没想过夺权,但是他知道,自己面前横亘着一座大山,高得让他不得不仰视,自己面前有一条鸿沟,没有非常规措施,想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就是朱元璋的长子,大明帝国的皇太子及监国,他的大哥朱标。

朱标只比朱棣大五岁,有他在,朱棣想继承皇位,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没有。除非朱标死了,他才有可能接班。可是,按明朝人的平均寿命,朱标死还得许多年。再除非,他是非正常死亡——那就不得不走李世民的道路了。尽管有道衍的白帽子之说,但朱棣如何迈出这一步呢,难!他必须耐心等待。

可是,有一天,这座山突然倒下来,这条鸿沟已经不存在了,那你会不会有想法?

有想法当然是正常的,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七,一条消息从南京传出,宛如惊雷,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太子薨了!朱元璋培养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朱标不幸去世,享年三十七岁。朱元璋非常难过,将其安葬于孝陵,追谥为懿文太子。

消息传到北平之后,经过短暂的伤心之后,朱棣突然心中升起了希望——莫非是上天有意成全我?

两年前,自己刚刚收降了乃儿不花,声望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哥死了,留下的几个孩子都小,最大的朱允炆还不到十六岁。自己的二哥三哥,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招父皇待见。

如果有一个皇位摆在你面前,你会不会珍惜?

可以说,朱标是个好太子,很敬业,很仁义,也不缺乏自己的主见。朱标的死,意味着朱元璋二十多年培养接班人的计划彻底失败,无数心血付诸东流。

人生最惨痛的几件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他朱元璋全部赶上了。六十五岁的年纪,在那个经济条件落后的时代,绝对称得上风烛残年了。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朱标死了,自己也快死了,必须尽快确定皇位继承人。可是,选谁呢?

元朝和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嫡长制的观念,皇位是由皇帝指定的,或者由贵族集体讨论决定。但汉族政权中,自周武王以来,就形成了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蒙古皇帝因为不能早定太子,引起皇位交接中多次出现严重问题,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忽必烈的强行继位,引起了蒙古帝国大分裂。因此,朱元璋一直引以为戒。

朱标死了,秦王朱樉就是皇子中的老大。但是,朱元璋一直不喜欢老二,要不是朱标劝阻,他都把朱樉的王爵拿掉了。晋王朱棡原来很受朱元璋喜爱,但有被人举报在五台山藏匿兵器、试图谋反的前科,而且和朱棣比起来,朱棡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得相当弱智,朱元璋怎么能放心呢?

这两人在朱元璋看来,显然不够资格。

朱棣则是最像自己的,他面相忠厚,粗看似乎全无心机,实际上是胸有城府,大智若愚。不像有些人,一点聪明劲儿都写在脸上,但遇到大事,就突然没有了主见。朱棣表面为人豪爽,不拘小节,但实际上心细如发,心明如镜。他不仅有指挥重兵作战的素养,还有亲自上马杀敌的能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老四不仅仅是天生的战士,还是一个天生的领袖。他作战勇猛,但不仅仅是个武将,还有管理地方事务的天赋。他的名字不仅让蒙古人闻风丧胆,也让北平布政使司的老百姓交口称赞。

朱棣重视民生疾苦,特别痛恨欺压百姓的行为,这一点也非常类似朱元璋。其实,朱棣是一个天才的表演艺术家,他的目标如果只是当一个藩王,就不会有其他领域过多的出镜。在北平,关于燕王疾恶如仇、保护弱小、为民除害的事情非常多,这种故事的流行是很不正常的,我们试分析一下。

据说有一次,燕王微服出巡,看到一对逃难的父女,父亲因为生病倒在路边,女儿因为无钱看病而不停哭泣。过路的小年轻,不但不帮忙,甚至还想调戏这个女孩。朱棣见此情景,立即停下脚步,下令把父女二人送到自己的燕王府,亲自安排太医给老人看病,病愈之后,又送银两,让父女两人回山东老家。

这样的事情,如果燕王自己不透露,别人如何知道?北平处于边关,如果那两父女是蒙古人的奸细,带回王府,随时搞暗杀怎么办?如果全北平行省的人都知道了燕王乐善好施,都装出一付苦兮兮的样子,等他来拯救,这世界还不乱了套了?

所以,这样的故事,八成是燕王或者道衍大师让人故意放出来,收买人心的。显而易见,其志不在小。

朱元璋不是没考虑过朱棣,但是,在讲究长幼尊卑的汉人政权中,嫡长制已经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纲常伦理,神圣不可侵犯。想选择一个非长子长孙的人当皇帝,反对的声音太大了。如果他是老二而不是老四,估计会好办得多。

《奉天靖难记》中记载,朱元璋曾经想过立朱棣为太子。他秘密召集重臣商量说:“太子死了,孙子辈的不懂事,国家江山必须交给得力的人。我想立燕王为太子,以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这样江山社稷都的巩固就有保障。”众人默不作声,不知道是应该附和赞同,还是直言反对,害怕又是朱元璋的阴谋。这时终于有不怕死的站出来了,翰林学士刘三吾不知趣地慷慨陈词:“陛下,您要是立了燕王,那将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而且皇长孙(这里说的不是朱雄英,他已经死了,而是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已经长大,可以立为太孙,将来继承大位。”朱元璋于是作罢,非常不乐意地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个故事纯属杜撰,决定立储这么重大的事情,看不起读书人的朱元璋,怎么可能让一个地位卑微的书呆子参与,而且其他人都不吱声,朱元璋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意见,就改变了主意?如果朱元璋坚定地想立朱棣,全中国、全世界谁敢反对?刘三吾有几个脑袋可以砍,敢这样对朱元璋说话?

这个故事,无非是想给朱棣的篡位制造一些合法性,而且,即使再拙劣的谎言,总会有人上当,而能看破谎言的人,却未必敢说三道四。

说朱元璋最希望立朱棣,显然是后来的歌功颂德派学者的附会,但说朱元璋没考虑过朱棣,恐怕也不符合事实。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正式确定其为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