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藁城之役,机遇永远只给有准备的头脑
在打败了盛庸,取得夹河大捷之后,朱棣立即派人向北平报捷,希望徐王妃和道衍能早点知道自己的好消息。不过报捷的使者两个时辰后就回来了,他既没有直升飞机,又不会神行太保戴宗的法术,怎么可能这么快完成任务呢?
原来,信使去北平要途经滹沱河南岸单家桥,那里驻扎有近万官军,根本过不去,只好返回来通报。朱棣一听大怒,第二天,他亲自带兵北上,把这伙人给收拾了。同时,朱棣命令军队进驻楼子营,准备问候另外两个老朋友——平安和吴杰,感谢他们在夹河一战中没有帮助盛庸。
朱棣分析,吴杰和平安之所以不愿意和盛庸一起攻打自己,是因为吴杰忌妒盛庸的军功,不想为他做锦上添花的抬轿者,但是让他自己来对付朱棣,又没这个本事。盛庸吃了败仗,吴杰表面上不开心,假惺惺表示慰问,其实心里没准多高兴呢!
朱棣分析了吴杰的上中下三策:“吴杰要是固守真定不出,是为上策,我们也一时消灭不了他;他要是出来打探动静马上回去,不和我们交战,是为中策;他要是主动跑过来约战我们,那就是下策。现在他们既然出来了,我们一定能打败他们。”众将纷纷表示疑惑,说吴杰知道盛庸刚刚吃败仗,肯定不敢出来了。
朱棣胸有成竹地说:“不会的。吴杰、平安有十万军马,朝廷让他们来不是看盛庸打仗的,如果只是守而不出,朝廷就会责问他们旷期失律、劳师费财的责任了。”
如何把十万大军引出城,这是摆在燕军面前一个迫切的任务。
朱棣让军中放出传言,说燕军的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让士兵先行解散,到各地筹借军粮。朱棣知道,吴杰如果确信了这边确实无粮的话,肯定会出来进攻的。问题是,如何让对方真的相信。
朱棣又出了一招,他派都指挥郑亨、李远带头,领着一些校尉军官化装成逃避战乱的百姓,挑着担子,带着老婆孩子逃难到真定,然后逢人就讲燕军四处抢粮,搞得自己不得安生的故事。按说这种策略非常原始,因为朱棣如果真的缺粮,直接打道回北平就好了,何必坚守在楼子营。
起初,吴杰和平安还表示怀疑,但逃难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真开始相信了,于是决定出兵攻打燕军。
闰三月七日,郑亨和李远悄悄溜回了楼子营,报告说吴杰和平安驻军现在滹沱河北,离燕军营地大约有七十里。朱棣知道,自己要动手了,为了让众将树立此战必胜的信心,他又在例会上,把吴杰狠狠地损了一通,说他是不自量力,妄欲求战,就好比“乳犬之犯虎,伏雉之搏狸也”。并欺骗这些粗人,说自己已经算过了,天意说明军必有两败,第一败是盛庸,第二败就是吴杰了。
朱棣一贯用封建迷信麻痹自己的手下,但也有人想用这一套来约束他。当他下令渡河时,诸将都借口天色已晚,想睡个安稳觉,明天早上再渡。有个叫陆荣的都指挥显然是看过黄历的,他很不配合地说:“今日十恶大败,兵家所忌,不可济师。”
对于这类破坏分子,朱棣完全可以将其就地正法,以维护自己的军威,但朱棣并没有这么做。只是给大家讲了一番道理:
“我们千里求战,担心贼兵不出,千方百计想引诱他们出来。今天他们出来了,就是来送死的。时机不容易再抓住,机会很容易丧失。现在形势已经是这样了,怎么能缓兵!如果我们缓兵,让贼军退到真定,那里城坚粮足,我们攻,攻不下来,想让他们出城迎战,他们不搭理,想退兵又不甘心,真可以说是坐受其蔽。如果拘于小节,定会耽误大局。”
说完,朱棣自己打马就过河了,意思很明显:你来不来,不来就军法处置!看到这种情况,部将们能有别的选择吗?
朱棣对于封建迷信,从来都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当黄历的记载对自己有利时,就大力宣扬自己的合法性,当黄历的记载对自己不利时,又马上变成无神论者,呼吁“若拘小忌,终误大谋”,反正真理总掌握在他手中。相比之下,太拘泥于古训和黄历的朱允炆一伙人,则是处处吃亏。
在朱棣生活的那个年代,当然还没有物理学,但朱棣却本能地知道水的阻力是怎么回事。当部将发现河水很深,骑兵过去虽然没问题,但辎重如果这么过去的话,就有被水淹坏的风险时,要在河上架设浮桥,又要耽误很长时间。朱棣当机立断,命令步兵和辎重转移到下游,他带着数万骑兵,先从上游过河,果然,河水被数万人的穿行所逼,水势明显减慢,下游的水势也相应变浅,随军的粮草辎重安全地通过了。
朱棣因为有大侄子的保护伞,胆子越来越大。他只带了三千骑兵,就沿着河岸西进了二十里,果然遇到了官军,因为天色较晚,双方只是试探性地交了下手,就各自收兵了。但朱棣担心官军退回城里,而攻城是自己一方不擅长的。于是又亲自率领几十骑逼近敌营,就地过夜,以便监视敌人的动向。朱棣的这个举动相当冒险,运气又不能总站在他这一边。但这时候的朱棣,非常有信心,他无所畏惧。
第二天是闰三月初十,天气晴好,阳光充足,又没有风,能见度好。真是个打仗的好日子。双方主力在藁城遭遇,吴杰将军队排成方阵,列于藁城西南。这个方阵的好处是,四面都没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力量平均。但朱棣不这么想。他对众将说:“这个方阵四面受敌,怎么可能取胜?我集中优势兵力,冲击他的一角,一角出现了问题,他的全局就要崩溃。”
朱棣安排了三股兵力,在东、西、南三方面牵制,而把最精锐的部队,集中攻打方阵的东北。
朱棣挑选了五百多名敢死队员,沿着滹沱河绕了一个圈子,找了个空当插进去,试图对南军的步兵进行一个毁灭性的冲击。在朱棣的冲击之下,那些扛着盾牌的步兵根本无法招架,只能扔了家伙逃跑,朱棣擦擦脸上的汗水,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但是,这些人高兴得太早了,他们的动作,显然已经被对手发觉,很快,漫天的箭雨就射向了他们。傻了吧?悲剧了吧?很多人并不知道,步兵们逃跑,只是为了给弓箭手让开射击的线路,让他们瞄得更清楚,射得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