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朱棣的成就如何 > 四巧使反间计挡住十万兵马(第2页)

四巧使反间计挡住十万兵马(第2页)

我知道古书有说:不见是图。又说:视远惟明。聪慧的人总是在安全的时候想到忧患,在和平的背后看到凶险。自古圣哲之君,生前就功业显赫,并且名声能传于后世的,没有不是这样的。现在天下事理已经很明白,如果不是看不见,而是不加以审察,那么还是请听一下我的愚见吧。

我父皇太祖高皇帝,成长于元末乱世,当时群雄角逐,太祖披冒霜露,栉沐风雨,攻城野战,亲赴矢石,身被创痍,勤劳艰难,历尽辛苦,然后才能平定天下,立陈纲纪,建立万世基业。封建诸子,巩固天下,让国家如磐石一样安全,太祖夙夜图治,兢兢业业,从来不敢怠遑。不幸太祖归天之后,奸臣用事,如跳梁小丑般在皇帝左右挑事,想操纵国家大权,并暗中有谋反之意,他们包藏祸心,心机重重。诬陷诸王,先达到撤藩的目的,然后就能任意行事,而生杀予夺之权,都被他们掌握,以后再造反毁我大明时,也将易如反掌。而且诸王没有看到丝毫造反的迹象,就被捏造无根据的是非,铲除他们,简直就像割草一样,何尝考虑叔侄之情!诸王都甘受困辱,像奴隶一样,妻子流离,暴露于道,驱逐穷窘,衣食不足,过路人看了,都会恻然伤心,你是仁君,怎么能够这样?

昔日父皇广求后代,惟恐朱家香火不盛,今天的奸臣却想消灭我皇家宗室,还嫌速度不够快。照这样下去,父皇的子孙,要不了多久,都会被害死光。我镇守边关,老实本分,自信没有危险。但万没想到,奸臣们日思夜想地不肯放过我。他们编织借口,起兵围困,扰得天下不安,想把我父子屠杀干净而后快。他们还说什么大义灭亲,不论骨肉。这就不仅仅是想杀我一家了,是想把整个朱家宗族全杀光。我在被困之时,无计可施,只想自杀以保全大义,但手下惧死的大臣,起兵保护我,希望能先喘息片刻,然后向皇上汇报真相,希望得到同情,让事情有回旋的机会,真相有大白的一天。我把奏折寄出,如果左右的大臣不阻拦,就会看到。

古语有云:困兽思斗,盖死逮身,诚有所不得已也。都督宋忠集兵于怀来,随时准备攻打北平。我不得已,才亲率八千精兵抵抗。刚一交手,宋忠就被打败,被我生擒,我饶他不死,对待他和以前一样。你要提防左右的人制造祸端,想到我们的亲情,同情我的处境,给我重加宽宥,让叔叔我看到希望,让北平的战士不必冒生命的危险,这不但是我个人的幸运,也是整个大明社稷的幸运。你知道吗?

昔日成周隆盛,封建诸侯,缔造八百余年基业,到了后世衰微,齐桓、晋文称霸一方。秦楚虽然强大,却不敢加兵于周,是因为有列国为之做屏蔽。秦废封建,二世而亡,可作明鉴。今天不考虑这个,那么就算朝廷有百万大军,孤然独立于世,立国能长久吗?……如果一定要刀兵相见,那随时就会有祸患。一旦有吴广、陈胜这样的叛乱发生,父皇艰难创造的基业,就很难保得住。我数次吐露衷情,不胜恳切。如果你固执不回头,陷入群邪之奸计中,那就非常危险。国家安危之机会,就系在你身上,陛下!

已解决大宁危机,朱棣靖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二十天时间里,朱棣以八百人起兵,从燕王府弹丸之地开始,不仅占领了北平全城,而且夺取了通州、蓟州、密云、遵化、怀来等军事重镇,在东、北、西三方面筑起了屏障,人马也迅速扩充到了五万以上。这个速度不能说不惊人,这个趋势不能说不可怕,这个结果不能说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朱棣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战绩呢?

首先,是多年经营北平打下的基础。

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到建文元年起兵靖难,朱棣在这个昔日的元大都经营了二十年,士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军官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朱棣的威信却是不断增强,特别是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后,他成为了北疆防卫的领袖,直接控制的军队超过十万,战将千员。

齐泰和黄子澄书生论战,以为把燕山七卫的兵马调走,只给朱棣留八百人,他就只有伸着脖子等收拾的份。但实际上朱棣誓师起兵后,原先的旧部要么纷纷归降,要么像陈亨一样,充当卧底,为朱棣保驾护航。

其次,朱棣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大大鼓舞了燕军的士气。

首战通州,朱棣就亲自带兵出征,并且使对手不战而降;攻打怀来,他带领兵马不辞辛苦,长途奔袭。在战场上,朱棣以皇子之尊,全副武装,冲锋在最前面,毫不畏惧可能受到的意外伤害;在军营中,他不摆王爷和统帅的架子,和士兵一起吃简陋的饭菜,和大家分享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你可以说他伪装,但为什么别人就装不出来,或者装得不自然?

今天的企业员工其实一点都不难激励,只要领导能装模作样地和他们互动,他们就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自愿加班加点为公司奉献青春。当年的士兵,心眼更少,心机更缺,就更好拉拢了。

再次,朱棣针对不同的对手,运用了巧妙的战略。并且兵贵神速,绝不拖泥带水。

朱棣高度重视对情报的搜集,针对对手的特点和弱点,采取针对性极强的战术。当他知道宋忠用燕王杀害军人亲属的谣言后,就用军官亲属来充当先锋,让宋忠的谣言不攻自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利用陈亨和卜万的矛盾,巧使反间计,让大宁的十万大军,不能对北平构成实质威胁。

朱棣知道自己的地盘小,兵员少,因此作战总是干净利落,集中优势兵力攻敌薄弱环节,不给对手喘息之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

最后,朱棣拉大旗做虎皮,把自己装扮成正义的化身。

朱棣造反其实蓄谋已久,和周王等性质完全不同,但他却抓住朱允炆削藩的化身,曲解朱元璋的祖训,把选择夺权的叛逆行为,宣传成起兵靖难。尽管欺骗不了所有人,但多多少少会忽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为自己赢得同情分。

反观朱允炆,一是用人不当,派出盯防朱棣的官员,都不算合格。张昺、谢贵不堪大用,张信居然会出卖自己,宋忠的情商实在有限;二是反应太慢,朱棣七月六日起兵,二十多天过去了,才决定派大军征讨,坐看众多军事要地被朱棣占据。当然,这也和南北两京城距离太远,情报传达不方便有关。

不管怎么说,朱棣已经对朝廷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再不动真格的就实在不行了。然而,看看朱元璋给留下的班底,当年定鼎中原的名将们,几乎不是躺在**,就是供在坟上,实在找不出像样的。

到底派谁统领北伐的军队去北平捉拿朱棣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