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必定烦恼多生·
毕业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毕业的季节是一个浪漫的季节,但毕业的季节也注定是一个烦恼多生的季节,尤其是面对毕业求职的时刻。
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毕业之前的许多人生规划都是其他人所安排的,比如,读哪一所高中,考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等等,这些,可能都是家长和老师们直接指定的结果;然而,家长可以帮你报志愿,老师可以替你选专业,但谁也不能替你去求职,而顺利求职,找到顺心的工作并非简单的事,在求职过程中,诸多烦恼的根源在于:
选择的痛苦
毕业时候,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选择爱情还是选择事业,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选择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选择钱少的但有前途的工作,还是选择钱多但却无聊的职业……,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本名著:《逃避自由》,当一个人太自由,有太多需要抉择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不是心情愉悦,而是充满压力,因为很多时候,选择时,人们要考虑的,不是拥有了什么,而是失去了什么。当然,或许有一种职业选择,即轻松,又赚大钱,又前途光明,又在大城市,又能安排恋人的工作,但一般而言,这样的职业不会属于你。对于大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你必须要在你都想获得的糖果之间作出决策,选择某些糖果,而放弃另外的更多。
期盼的煎熬
在反反复复之后,你或许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也找到了符合心愿的单位,投出了简历,经过了诸多的笔试,一次面试,两次面试,这时又要遭受期盼的煎熬。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着急的只有毕业生,而用人单位一般是不着急的,所以,你做完了一切,等待用人单位的最后的宣判,而这个时候,大学生是最具无力感的,因为他的命运不在自己手里,由别人来决定。
欲望与现实的差距
最关键的是,大学四年,你听过太多成功的故事,也知道许多往届师兄师姐传奇的求职历程,你想不想像那些榜样一样,也完成自己的理想?当然想。然而,现实又往往是残酷的,你的愿望虽好,但你却不是那个传说中的幸运毕业生,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毕业时,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理想、父母的期盼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他们的烦恼也越多,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又陡然拉大了毕业生们欲望与现实的距离,所以,带着诸多烦恼离开校园可能是更多今年毕业生的宿命。
对于毕业生的建议:
怀揣理想,立足现实
大学校园里,我们学习了太多的理想,但是去工作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实的残酷并不意味着理想的不堪,一个不能立足现实的毕业生,难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一个没有理想的毕业生,也可能最终仅仅获得生存。面对不景气的现实,我们需要调整的是对工作的预期,更需要明确心中的目标。你的理想可能是留在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现实难遂你愿,你不能一步达成心愿,但你可以将理想化解,分阶段做起,先让自己在大城市生存下来,在磨炼中成长和进步,然后一步步逼近自己的目标。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阶段,但大学后的阶段也是学习的阶段,人生就是逆水行舟的一个过程。
认清烦恼,调整心态
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毕业求职时分,感受到了比以往大许多的心灵磨难,有些人也因此怀疑人生,然而,对于每个毕业生都必须意识到的是:世界不是为你自己安排的,烦恼其实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否顺利度过求职的历程,以往以及未来的日子中,烦恼就像你自己的影子,随时会出现在你的身后。
然而,今天的烦恼,不见得没有意义。一般来说,人们常常会忽略过去的烦恼,美化未来的喜悦,而放大今天的苦难。今天的我们虽然面对毕业压力觉得难以忍受,但这些心灵的磨难在未来的日子都会成为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当年高考时曾经历过的苦难一样,当年的我们对于高考也曾满怀痛恨,但今天我们回忆起高中时代却津津有味。我们总想着如果毕业能找到什么样的职业会高兴万分,但我可以遗憾地通知你,即使你得到理想的工作,你的快乐也肯定比预期的少许多,就像你当初对于大学的憧憬,“考上大学,我会多么多么兴奋”,大学已经快读完了,你又兴奋了多少?
深圳的狂欢节、上海的嘉年华,以及节日里各地的广场、迪厅……中国人仿佛一夜之间变得热闹起来,都开始喜欢狂欢了。
那么狂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又能反映什么问题呢?
狂欢的主要特点:
1.平等性:狂欢中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众生平等。
没有领导,没有下属,大家都是同路人,大家的目的和地位都相同——需要欢乐。
2.宣泄性:摆脱现实重负的心理宣泄。
平时生活越压抑、越枯燥的人越需要节日里的狂欢——那些狂欢的节日越盛大、越热闹的地方,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越枯燥和压抑的地方,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老人是不需要狂欢的。
3.互动性:狂欢是社会性的,互动性的。
单独的个体只有偷欢,没有狂欢;狂欢中,人们在相互影响与促进中达到最高点。
4.颠覆性: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
在狂欢中,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不必带上人格的面具。
狂欢的心理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狂欢中,可以满足人人高层次的需要。虽然这些需要的满足并不真实,是一种虚假的满足。
1.虚拟的尊重需要满足:人有自尊与尊重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得到满足。狂欢中,人们的地位平等,没有高低贵贱。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慰藉的,不管你是单位的领导,还是一名建筑工人,大家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2.虚拟的归属感的满足: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找到一个群体,一个有单位的人,有归属感的人心境才会平和。狂欢中,人们的目标一致,寻找欢乐。彼此都是狂欢集体中的一分子,没有人排斥你,没有人拒绝你,人在与众人的狂欢中很容易找到归属感。
但这种归属感并不是永恒的,敏感的人常常会意识到这一点,往往会产生一种“欢乐是属于他们的,和我无关”的感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3.虚拟的自我实现满足:做了自己想干的事,实现了自己的自由思想便促成了人的自我实现。现实中的自我实现往往是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达成的,如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榜上提名。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满足。但在狂欢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充分体验成功的感觉。
总之,节日的狂欢是安排了一个暂时的充满自由与平等的时空情境,人们享受其间的时候会得到心理各个层面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