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行为心理学在线阅读 > 五 别让你的眼睛欺骗了你的心(第3页)

五 别让你的眼睛欺骗了你的心(第3页)

1.虫洞:穿越第四维的通道。虫洞就在我们周围,只是小到肉眼无法看见。宇宙万物都会出现小孔或裂缝,这种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和空隙,比分子、原子还要小的空隙被称做“量子泡沫”,而虫洞就存在于“量子泡沫”中。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够捕获某一个虫洞,将它放大到足以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从中穿过。

2.黑洞:天然的“时间机器”。时间就像是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地段会有不同的流速,而这正是实现通往未来之旅的关键。比整个银河系还要重的超大黑洞可以更明显地降低时间流逝的速度。这种超大黑洞就像是一部天然的时间机器。如果一艘宇宙飞船进入超大黑洞,在超大黑洞内执行5年任务,返回地球时会发现已过去了10年。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接近超大黑洞的危险太大。

3.光速:时空旅行的关键。如果我们想踏上未来之旅,那么速度必须快。如果能够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最快的法则,而致使舱内的时间放慢。霍金设想出一艘大型极速宇宙船,其速度是载人飞船“阿波罗”10号的2000倍,在太空飞行数年后飞船将到达最高速度——相当于光速的99%。在这一速度下,在船上待一天,就意味着在地球上度过一年,船上的乘客就是变相飞向未来,这便是名副其实的时间旅行了。

·忙碌的意义·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绝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当前全世界行人的走路速度也真的是越来越快了,在近10年的时间里,城市里成人的步行速度提高了10%,尤其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比如亚洲的新加坡和广州,许多都市人几乎是“小跑着”穿越大街小巷。就像“我很忙”成了许多职场人士的口头禅一样,匆匆的步履恰恰也是都市繁忙生活的一个标志。

那么,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呢?

首先,这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相对于传统的乡村生活,现代都市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方便快捷”,不论衣食住行,都体现出如此特点。生活的方便快捷允许人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中,现代人一天可以做的事,往往是古代人所不能想象的,这样一来,人们在工作中就更可能忙碌起来。

其次,这和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关。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其实也包括许多亚洲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当人们可以通过高节奏生活来换取更多物质拥有时,许多人便“乐此不疲”地四处忙碌起来,一开始可能是为了财富的增加,到后来忙碌就像鸦片上了瘾,欲罢不能。

最后,当下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时势艰难,社会生存竞争加剧,“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现代都市人就越发繁忙了,而忙碌,也成了一个人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工具。

比较而言,悠闲懒散的慢节奏生活可能更符合人的本性,高投入的快节奏生活确实让人难得心灵放松,然而,面对更多都市人忙碌生活的现实,我们亦可以“忙里偷闲”,寻找一些“忙碌的好处”,以慰藉我们脆弱的心灵。

忙碌,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忙碌让人有自尊,有利于度过危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忙碌着的现代人,意味着他正参与着社会生活,也更可能创造着社会财富,换言之,他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其实也是许多自尊心欠佳者“不忙装忙、无事瞎忙”的原因所在。

忙碌,让我们忘记更多烦恼。生活毕竟不是天天阳光灿烂,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而这些烦恼,恰恰是我们心灵危机的根源,但是,人的注意力毕竟有限,当我们忙碌起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将更多的心灵资源奉献给眼前的工作,也让我们来不及去思考那些烦心事,是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忙碌,也是摆脱烦恼的一种方式。

忙碌,让我们陶醉在工作中。其实,生活或者工作,忙碌一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投入工作。而当一心一意埋首工作时,人会进入一种理想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神驰(flow)。神驰是一种有如冥想、深深沉醉其中的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一股陶醉感,而且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埋首工作,一抬头,已过了三小时。”不会有累的感觉,工作似乎是顺其自然地往前进展。

忙碌,让我们激发更多潜能。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大脑往往只利用了其中5%的资源,也就是说,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一个人如果忙碌起来,就会使自己处在一种应激状态,而这种面对压力的心理反应,更可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使我们做得更好。

当然,忙碌的好处也不只这些,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无聊恰恰是许多心理疾病的起因,忙碌与快乐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回到前面关于走路速度的问题,美国的研究人员曾经对近五百名老年人进行了大约十年的追踪调查,他们发现,那些步行速度更快的人,在这项研究期间的死亡可能性更小,换言之,走路速度快的人更长寿。

·人生何处不尴尬·

“一兄弟上厕所,结果误入女厕,进去之后发现没有小便池,感觉不对,幸好女厕内没有人。他便若无其事地走出来。正在开门的时候,遇到一MM进来,那MM和他打一照面,脸一红,头一低,转身钻男厕去了。”

“有一次下课打铃大家都要回家,下楼梯时我左脚踩到自己右脚,‘啪’地以‘大’字形的姿势摔在了路中央……我当时就想:不对,糗大了,我装晕。结果我旁边的同学看我一动不动,赶紧扶起我,然后左右开弓狂扇我耳光……”

“我们的总经理姓周,一次他打电话来,我正开车,一紧张张口就说:‘周总理……’”

从本质上说,当众出丑是一种社会角色错位的经历。我们知道,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在生活的社会舞台中,人们常常会依据情境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一个人在家里是孩子,而在外面则可能就是领导;有的时候自然人的属性多些,比如洗澡时;而在另外一些时候,比如开会时,社会人的属性多些。但是,有的时候角色会产生错位,即扮演了与当时情境不相匹配的角色,就会产生令人喷饭的喜剧效果。这其实也是许多喜剧小品中常用的搞笑手段,比如陈佩斯、朱时茂在小品《主角与配角》中表现的那样,一个浑身痞气的人扮演满身正气的武工队长,让人忍俊不禁,而在生活中,许多出丑经历恰恰与此相同。

人生何处不尴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当众出丑的经历。上面三个案例来自于《糗事百科》网站,这些出丑的经历是基本上可以划为有趣的范围,但有些人的出丑经历却可能令其懊悔一生,比如近期的艺人伊能静以有夫之妇的身份,离家在外并私下与艺人黄维德亲密接触,结果让记者逮个正着,掀起满城风雨,这样的当众出丑经历已经影响到其公众形象。

当众出丑之所以让人害怕,在于人们由于角色错位,导致一直扮演的角色出现了失败。那么,他(她)在社会舞台上,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比如,艺人伊能静一直以来在公众面前呈现的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但却被人暴露出婚外隐情,对以往的形象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损害。而对于大众而言,其实人人都会有放屁、拉链忘拉等经历,这些事情如果在私下场合,作为一个自然人出现无可厚非,但如果发生在社会公众场合,影响了本来的社会角色,就让人尴尬和难堪了。比如一个一直扮淑女的人,一不小心当众跌了一跤,就会引发人们的笑声,因为这种事情影响了她一直以来的淑女形象。

当然,同样是当众出丑,因为程度不同,损害社会角色的性质有差异,对人的影响也不同。公众场合跌倒虽然让人尴尬,但不至于影响自尊心,因为这种事对社会角色的损害比较小;而被人当众戳穿自己的丑事,就可能像《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一样恼羞成怒了,因为这也许损害了个体一直以来苦心营造的公众形象。从另一方面讲,同样的出丑经历,对于不同的人,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笑而过就完了,但有的人却会因此心有余悸、战战兢兢,甚至导致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出丑经历所影响的社会角色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比如,忘拉拉链这件事,对一个大大咧咧的姑娘来说可能并无大碍,但对于一个将自己淑女形象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而言,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

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之所以爱看别人出丑的经历,原因之一就如同看电影,演员的角色错位给电影增加了喜剧色彩,又有谁不愿意看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喜剧呢。其次,别人的倒霉往往也对个体的自尊有提升的作用,因为别人的“倒霉”,其实就是对自我“幸运”的一种强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人的当众出丑可以令我们更自信,尤其是一些一直以来高高在上的名人来说,他们的丑事就是我们的乐事,“偷窥”一下他们并不高尚的私生活,也可以让我们增添一点对自己社会角色的信心。

当众出丑的应对策略

当众出丑,并不都是别人的事,如果自己不幸也当众出丑了,怎么办?

一、走为上策,逃离出丑现场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出丑的原因是由于角色混乱,安静地逃离现场就等于离开了不恰当的社会舞台。既然台上主角已经不存在了,观众们看着也就没有意思了。比如,在公车上放屁的尴尬,当你提前下车之后就完全化解了。

二、情绪稳定,脸红心不慌

当尴尬突然出现的时候,瞬间的脸红虽然在所难免,但绝对不能心里慌乱。一者心慌于事无补,又容易让别人觉得懦弱;二者心慌的时候更容易出错,那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更大的糗事。人们在人际互动中是相互影响的,你的镇定往往也给人一种印象,让观察到你的丑事的人也觉得此事并不严重,不值得关注,这样,便可以将丑事的影响缩减;而如果慌乱则更会引发别人的注意。

三、放低姿态,拉近角色距离

一直以来扮演淑女的人,突然跌了一跤,影响了自己的形象。这里的角色错位实质上包含两个角色,一个是安静淑女的社会角色,另外一个属于遭受意外的自然人角色。这时候,把这两个角色拉近,便可以在内心深处化解出丑的尴尬了。比如自我提醒一下,“什么人都跌跤,但我起来的姿势还比较淑女”,这里其实暗示大家什么人会都会跌倒的,每个人都是自然人。然后在大家的微笑中悄然离去。

四、开个玩笑,幽自己一默

弗洛伊德说:“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适应的人。”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解决出丑尴尬的好办法。在体育界,人们曾将韩乔生的一些错位解说进行了归纳,形成了所谓的“韩乔生语录”,这本是韩本人当众出丑错误的汇编,但当人们问起这个所谓的“语录时”,韩乔生自我解嘲地讲了一则故事,“有一次,一家子共同外出,回来我开着车,我儿子问她说:妈妈,我爸爸有名吗?当时我儿子还在上小学。儿子说,我们同学有一本书叫韩乔生语录,因为有这么一个伪版,让我爸爸签名,在我书包里。我老婆就说了,你瞧瞧,在中国真正能够称得上语录的就三个人,最早的时候是孔子,算是当时的语录,之后是毛主席语录,再看眼前就是你爸爸了。”

五、将计就计,化不利为有利

利与不利从来就是相对而言,只要找到关键点,化不利为有利并非没可能。对一个刚刚工作的女秘书来说,还有什么比上班后的第一批信件中就有两封寄错了地址更令人尴尬呢?然而,24岁的刘小姐在知悉情况后马上打电话向客户致歉,并且在客户拒绝后连续打了一天的电话,最后终于感动了对方。这两位客户也通过此事了解了她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后与该公司的业务也总是通过她来接触。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当众出丑并非都是坏事。心理学就做过研究,给人们呈现两种成功者的形象,一是言行得体、无可挑剔的人物;二是虽然功成名就,但当众犯了一些小错误。结果人们更喜欢后者。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我们从外面看不到他的任何缺点,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够真实,恰恰会降低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度;而一个优秀的人士有些小的缺点,比如能当众出一下丑,打翻一杯咖啡,让大家开心一下,则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让人们从心理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