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文帝刘恒
汉文帝是西汉前期一位重要皇帝。他在汉初“无为之治”的基础上,注意安定朝政,选贤任能,省除酷刑,尽量减少战争,稳定社会秩序,减轻赋役,重视发展生产,努力积累财富。景帝继续推行这些政策,经过文景两代约40年的努力,西汉王朝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并迅速走向其鼎盛时期。后世把文景时的清明政治,誉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名刘恒,是刘邦与妃子薄姬之子。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陈稀叛乱,收复代国疆土,刘恒便被封为代王,当时他年仅8岁。
代国是汉初所封同姓九王国之一,地在今山西北部及河北部分地区,地处边鄙,经常遭匈奴侵扰。高祖诸子封国中,代国尤为苦寒,实因刘恒与其母不得刘邦宠幸之故。但吕后擅权时,当年得宠的诸王妃嫔被诛杀殆尽,刘恒母子却又幸而免祸。当然,刘恒行事也格外审慎,公元前181年吕后杀赵王刘恢后,提出要改封刘恒为赵王。刘恒深知诸吕势大,赶紧推辞不迭。吕后果然虚晃一下,便封吕禄为赵王。刘恒身为代王17年,以仁孝闻于天下,其母薄姬也以仁爱善良而为人称道。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周勃、陈平等迅速平定了诸吕之乱。大臣们秘密相聚,议立天子,最后一致认为刘恒在尚存刘邦诸子中年纪最长,贤明宽仁,其母薄氏家族也无显赫势力,绝无诸吕那种外戚干政之患,于是议定立刘恒为天子。大臣们悄悄地派使者到代地去迎接代王,刘恒的部属大都认为此行凶多吉少,只有宋昌等少数人坚决主张代王去长安。代王母子也拿不定主意,便派薄姬之弟薄昭去长安探听虚实。薄昭见到周勃,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刘恒这才带着赞同他去即位的宋昌等六人向长安进发。
陈平、周勃和大臣们到长安郊外的灞桥迎候。见到代王,大臣们全都像朝见天子一样跪叩行礼,周勃也赶紧呈上了天子的玺符,刘恒推辞不受,坚持要到了城中的代王府邸后再说。到了府邸后,刘恒仍三番五次推却,要大臣们另推刘氏中有德者即位。大家硬把他扶到面朝南的座位上,群臣叩伏不起,请他以宗庙社稷为重,刘恒才接过玺符,同意登基。
刘恒如此谨慎,自有一番深意。当初大臣们议立天子时,曾有人提出由齐王刘襄即位,刘襄拥有较强的实力,故刘恒不得不提防此时有人另生枝节。更重要的是,刘恒在朝中全无亲信、势力,他将要倚重的大臣陈平、周勃、灌婴等,都是当年的开国功臣,或长于运筹帷幄,或能叱咤风云,全都身手不凡,新近又有诛诸吕的大功,如果没他们的真心拥戴,要驾驭朝政谈何容易。
公元前180年冬,代王刘恒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史称汉文帝。
文帝是个头脑清醒的君王,也是想有所作为的君王。他深知,稳定朝政,保持政治的清明,既是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也是他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的首要条件。文帝始终与元老旧臣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注意抑制外戚、宠臣的权势,有力地消除了朝中动乱的隐患。
文帝即位之初,便大封诛诸吕的功臣。这批功臣主要是辅佐刘邦开国的元老旧臣,权重势大,虽大都“少文重质”,但长期从政,经验丰富。文帝尊重、信任他们,经常向他们征询治国之道。丞相是皇帝治国的主要助手,文帝时的五位丞相全都是曾随刘邦征战的老臣,即: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文帝的尊重和信任,也赢得了他们的真心拥戴和倾力辅佐。
当然,文帝对元老旧臣也视其才而用。周勃诛诸吕功居首位,任百官之首的右丞相,竟不清楚丞相的职责,一问三不知。周勃自己也觉得很难堪,便托病辞职。陈平死后周勃重任丞相,不久,文帝便借凡封侯者必须去封邑的命令,让周勃离开了朝廷,不要他继续空踞高位而贻误国事。后来有人告发周勃欲反,事虽澄清,但周勃入狱受窘,使文帝非常不安。此后,文帝对犯罪的大臣都注意慎重处理,从不轻易下狱动刑,犯了死罪也总是让大臣自杀。
高祖时因欲废立太子在朝廷和社会上引起动**,并埋下后来诸王妃被诛的隐患。文帝很重视这一教训,即位两个月后便立长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为太子,有力地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杜绝了日后在皇位继承权上可能产生的动乱。文帝确立太子后,不久又立太子之母窦氏为皇后。
文帝很注意不让外戚接近权力,仗势横行,以免重蹈诸吕作乱的覆辙。他的舅舅薄昭自代就辅佐他,在他即位后又屡有功劳。后来薄昭得意忘形,擅杀朝廷使者,犯了大罪。文帝派人送去毒酒要他自杀,薄昭不肯;文帝又派群臣穿着丧服到薄昭家去哭,薄昭知不可免,终于自杀服罪。窦皇后出身贫微,她当皇后后其弟窦长君、窦广国自然也显赫起来。文帝接受周勃、灌婴的建议,为窦氏兄弟选择了有德行的师友,窦长君、窦广国也从不敢骄横生事。公元前162年丞相张苍被免职后,文帝一度想让以贤能德行闻名于时的窦广国出任丞相,但思之再三,仍另选他人为相。
文帝宠幸邓通,赏赐邓通钱财巨万,又让他开矿铸钱发了大财,富埒王侯。文帝还经常到邓通家做客,对他的恩宠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一次,丞相申屠嘉朝会时发现邓通竟不顾朝廷的礼节,公然坐在文帝身旁。申屠嘉对文帝进谏道,您宠幸谁不妨让他发财,但朝廷之礼却必须时刻谨肃。文帝虽已答应私下告诫邓通,申屠嘉回到相府仍愤恨不已,便传令叫邓通到相府来受训斥,声言不来便斩。邓通去央求文帝,文帝心知丞相在理,便让他去挨训。邓通脱了帽、赤着脚向申屠嘉请罪,申屠嘉越训越生气,仍令手下将他斩首以整肃朝礼,邓通吓得叩头出血。文帝估计邓通被训斥得差不多了,这才派人持诏令向申屠嘉致歉,赦免了邓通。
为治之要,务在得才。文帝深知这个要诀,他即位后不久,便下诏要天下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同时注意从官吏中选拔能人,破格提拔,委以重任。文帝起用的贾谊、晁错、张释之、冯唐等人,从不同的方面对富国强兵、稳定社会秩序和防范边患等,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也被誉为“文景之治”的名臣。
文帝即位的第一年里,得知河南郡郡守吴公治绩为天下第一,便提升他为廷尉。吴公推荐贾谊,文帝便任命贾谊为博士。张释之原任骑郎,默默无闻十来年。文帝发现他很有才干,便提升他为谒者仆射。张释之直言敢谏,太子违法他也敢挡驾,文帝更加器重他,提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廷尉管刑律,张释之任廷尉多年,执法公允,有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晁错本任太子家令,他上书言事,提出移民实边、“入粟拜爵”“入粟助边”,被采纳后成为当时防备匈奴的良策,文帝提升他为太中大夫。冯唐当众顶撞文帝不能用良将,气得文帝拂袖而去。但文帝迅速压下怒气,主动召见冯唐,认真听完他的话。见冯唐确有真知灼见,文帝不但派他持节出使,又将他从郎署长破格提升为车骑都尉。
文帝也能虚心纳谏。他即位后迅速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律,以肃清谏言的障碍,诏令说:古代朝中设有号召进言之旗,大道桥边有专供人写政治阙失的木板,现在律令中却有“诽谤”“妖言”等罪,这就使臣子无法把心中的话讲完,皇帝就没有机会听到自己的过失,故废除之。
无论谏诤者官职高低,文帝总是认真对待,择善而从。即位之初,文帝常招聚群臣游猎、宴饮,颍阴侯灌婴家的骑士贾山上书,劝文帝把自己和大臣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国事上来,文帝欣然接受。每次上朝,即便是郎、从官这样的普通官员呈上书疏或进言,文帝总是停下辇车,耐心听人把话讲完,所言可用便迅速采纳,不可用则暂置一旁。这种做法,群臣无不称道。
文帝纳谏时很注意克制感情,不让自己的喜怒影响对国事的处理。冯唐让他当众下不了台,但文帝终能妥善处置。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了他的车马,又有人盗高庙(高祖刘邦之庙)的玉环,这两个案子交廷尉张释之处理,判决都比文帝预想的要轻得多。两次文帝都大发脾气,但张释之说有律必依的道理,文帝又承认他做得对。
文帝宠爱慎夫人,在内宫总是与她同席而坐。文帝带慎夫人去游上林苑,中郎将袁盎故意引慎夫人到文帝身后去坐。慎夫人大怒,不肯就座,文帝也非常生气,立刻起身回宫。袁盎随之回宫,见他们在生气,便上前谏道:尊卑有序才能上下和睦,皇上既已立皇后,慎夫人就只是妾,不能与您同坐;况且陛下宠她,尽可多赐给她钱财,不然您以为对她好却反而害了她,陛下难道没见过“人彘”吗?文帝听后顿时领悟了袁盎的深意,转怒为喜,连忙告诉了慎夫人。慎夫人也很感激袁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