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孩子自控能力强的好处 > 第七章 改变不良习惯孩子做事才有效率有成果(第1页)

第七章 改变不良习惯孩子做事才有效率有成果(第1页)

第七章改变不良习惯,孩子做事才有效率、有成果

1.帮孩子养成提前计划的好习惯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没有计划,“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仅不能按时完成,还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帮助孩子养成提前计划的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没有计划,什么也做不好。然然今年上五年级了,可做起事情来总是拖拖拉拉、没有计划性。平日里好一些,无非就是做作业慢一些,别的孩子可能几十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她每天都要做到夜里很晚。然然妈妈的工作很忙,加之年纪也大了,精力有些跟不上,因为然然做作业慢的问题总是冲她发火。

这一天,妈妈还没有下班就打电话叮嘱然然奶奶:把然然接回来并督促她赶快写作业,不然又要写到半夜了。但等到妈妈下班回家,只见然然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做着作业,连一行字都没有写完。妈妈生气了,关掉电视机,坐到然然的对面监督着她写作业。可然然低着头不到两分钟便抬起了头,问道:“妈妈,我们家的小仓鼠怎么样了,我能去看看它吗?”“你赶快给我写作业,在写完作业之前什么也不许做。”妈妈生气地说道。然然赶紧又低下了头。

没过多久,只见然然竟然玩起自己的小手来了。妈妈一声巨喝,然然赶快又认真地写起了作业。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十二点,作业还没有写完。然然妈妈气坏了,抄起笤帚结结实实地打了然然一顿。

第二天,老师点名,没有写完作业的孩子里又有然然。

这就是然然的做事方式——从来没有专注地去完成一件事,总是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做那个,没有计划性。然然这种习惯的养成与家长的后天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在然然小的时候,妈妈就一个人带着她,一会儿喂奶,一会儿又去做别的,要不然就在帮孩子扎辫子的途中离开做别的事情了。孩子耳濡目染,竟也养成了这种做事习惯。

然然还小,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孩子这种做事没有计划性的习惯损害可能还不明显,可如果这个习惯一直不改掉的话,长大后她将会一事无成。因为做事没有计划性,时间就会被浪费,注意力就会被大大分散,这样一来还能做成什么事情呢?众所周知,钉子之所以能够刺穿坚硬的木板,就是因为钉子的头部很尖锐,可以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一点,做事情也是一样。如果事先做好了计划,就能按照计划一步步进行,就能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按部就班地完成事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没有计划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终将一事无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多做事情,就必须养成事先做好计划的习惯。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提前计划的习惯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近期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地列出来,加上序号、标准、期限,这样做起事情来就会有条不紊。具体来说,可以做以下几点:

(1)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分步骤进行

孩子决定过几天去海边玩耍,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既然已经决定要去海边玩,就提前想一想到海边之后要做些什么吧。这时候,只听孩子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如寻找小海螺,回来送给好朋友,划船,看动物表演,等等。

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提醒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孩子做计划。如果家长在孩子做事情之前都能这样提醒一下孩子,久而久之,即便家长不再提醒孩子了,孩子也会自己思索的。这样,孩子就养成了做计划的好习惯。

(2)把各个步骤按顺序排列起来

当孩子提前已经想好要做些什么的时候,家长还需要帮助孩子继续完善他们的计划,那就是为每个步骤排好序,并分配好时间。如,孩子去海边玩的时间为三天,那么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再分配一下具体时间。这样一来,一个完整的计划就呈现了。

(3)准备备用方案

同时,家长需要提醒孩子思考,如果有意外情况出现时应该如何调整。如,海边刚好下雨了,恐怕节目表演都将泡汤,只能在海边雨中散步了,那看看雨中的海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智商不如别人,而是没有计划性,做事情主次不分,浪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在很多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劳心费神、斤斤计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计划性,能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养成提前计划的好习惯。

2.规律地作息才有旺盛的精力

孩子是不是因为作业太多而熬到深夜?是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是不是因为贪玩而没有按时午休?是不是因为看电视剧而整天窝坐在沙发上?……这些不良生活作息习惯是非常不科学的,不仅不会起到任何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还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医学专家已经指出,没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会导致人们的疲惫感增强、情绪更易失控、健康指数大幅下降,做起事情来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为了能够拥有良好的精神状况来面对事情,孩子一定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桔子今年高三了,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桔子紧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在操场上,从来看不到桔子来锻炼身体;午休时间,桔子没有睡觉,她在低头苦读;已经是深夜了,同宿舍的同学们早已酣睡多时,而桔子却依然缩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书。透过被子的缝隙,手电筒发出的光隐隐约约地映射出了桔子疲惫的脸庞。

这样一个勤奋的孩子,这样一个让很多人佩服其顽强意志力的孩子,也许你会认为她的成绩一定很好。可事实恰恰相反,桔子的成绩很差,且命运似乎总与她故意作对,桔子越是拼命苦读,成绩越是上不来,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越考越差。对此,桔子苦闷极了,她弄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眼看着高考临近,桔子的状况却糟糕透了:大大的熊猫眼,疲惫不堪的精神。有时候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桔子便干脆倒在**呼呼大睡。奇怪的是,即使是睡了十几个小时,醒来之后,她依旧感觉无比疲惫。

对此,班主任给出了正确的意见。他建议桔子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有规律地作息,每晚9:30入睡,早上6:30起床,中午一个半小时午休,早操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去操场锻炼身体。就这样没过多久,桔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天都精力充沛、神清气爽,不再浑浑噩噩。很快,桔子的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用桔子的话说:“很多知识点看一遍就记住了,并且能够联系起来。”要知道,同样的知识点,从前的桔子硬撑着疲惫的身体看上四五遍也记不住。

由此可见,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将身体和精神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做起事情来自然会事半功倍。事例中的桔子一开始没有养成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最终不仅没有提高成绩,反而让自己处于几近崩溃的边缘。殊不知,人的身体总是有一定的承受极限的,当这个极限被打破时,即使再拼命坚持学习也是枉然,身体会自然地拒绝接受一切信息。这个时候,身体需要的是休息及放松,而当身体得不到适量的休息和放松时,持续的疲惫感就会不断侵蚀人的意识,人们的精神状况就会处于极度不佳的状态中。因此,孩子一定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必备条件。

建议孩子无论是不是休息日都应坚持早睡早起的习惯,不要睡懒觉,不要熬夜,坚持进行晨练。很多人认为睡觉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然,尽管睡觉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但是过长的睡眠会引发血液循环不良,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每天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就很科学。至于锻炼的项目则因人而异,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以便更容易坚持下来。而锻炼的强度也应

适度。

人们常说:“运动健身、读书学习、早睡早起、精力旺盛、事半功倍。”权威机构的多项研究证明,规律的、科学的作息习惯是保持大脑灵活、能够快速投入工作和学习、保持精力旺盛、工作效率更高的主要捷径。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因小失大。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3.告诫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为了让孩子长大之后不招人烦。

前段时间,笔者乘坐飞机到哈尔滨,飞机晚点了,大家都在候机厅等候,有的乘客在睡觉,有的乘客在轻声聊天,总之,大家还算安静,没有因飞机晚点而急躁不安。

这时,旁边来了一家人:两名家长,带着两个孩子。这下安静的候机厅被点燃了。两个孩子玩起了足球,一会儿将球踢到了正在睡觉的乘客脚下,一会儿又将球踢到了正在聊天的乘客脚下。两个小家伙还真是天不怕,地不怕。一会儿跑到睡觉的乘客旁边,大声说道:“对不起,阿姨,让一下。”乘客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有些发蒙,看着旁边的孩子无奈地摇了摇头,起身让开了。

没过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又跑到了那边正在聊天的乘客面前。“能让一下吗?”孩子理直气壮地问道。乘客二话没说,让开了。然而,孩子们似乎没有意识到打扰了别人。没过一会儿,球又跑到了其他乘客脚下。孩子们接着要求大家避让。一而再,再而三,这边正在聊天的乘客已经来来回回起身了好几次。

终于,忍无可忍的乘客在孩子们再一次要求让一下的时候问道:“小朋友,难道没有人教过你们不能随便打断他人说话吗?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你们已经打扰我们好多次了。”

孩子们似乎没有想这么多,他们看了看一旁的家长。他们的家长就像没有听见一样,摆弄着手机,连头都没有抬。见爸爸妈妈没有反应,孩子们消除了紧张,又不管不顾地继续踢起了球。无奈,乘客们只好叫来了机场保安。

像事例中的孩子,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他们肆无忌惮地影响着他人,而对此,他们的父母却常常视而不见。也许在这些父母看来,不用在乎陌生人的感受。其实不然,教会孩子尊重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实则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一个不懂得礼数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之后,谁会喜欢他呢?

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是家长应该从小为孩子培养的礼仪习惯,是孩子与人友好交往的前提。聪明的父母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