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正在忙着给外出的爸爸找衣服之类的东西,被我这么一叫便赶紧从里屋往小餐厅走。“啥事?”妈妈神色显得很紧张地问我。
我像老爷似的伸伸脖子,冲着桌面上的东西说:“你看,鸡蛋壳还没有剥呢!”
妈妈突然感到自己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嘴里连声说着:“哟,我咋把这事忘了!”说着就动手剥起蛋皮。妈妈的手动了几下又忽然停了下来,怒发冲冠地对着我大喝一声:“你死人啊?这么大的人怎么连个鸡蛋壳都不知道自己剥一剥呀?”
我呢,死心眼一个,眼睛瞅着墙上的那只挂钟,嘴里却不自觉地吐出了这句不该说的话:“我是死人吗?你没看时间都过了5分钟呀!我要迟到了你知道不知道?”
这时,我见妈妈一下像泄了气似的瘫倒在地,双手拍打着自己的双腿,悲切地哭嚎起来:“我这是作的什么孽呀!你这个臭小子,我……我要是死了你怎么办呀?呜呜呜……”
妈妈的哭声把我唤醒了:是啊,我都18岁了,难道为了上大学就变成一个连鸡蛋壳都不会剥的寄生虫了?假如是这样,我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对得起辛勤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吗?我仿佛一下子从多年养成的恶习中醒悟,抖着双手将瘫坐在地的妈妈扶起,并对她说:“妈,是我不对,以后我自己剥鸡蛋壳。”妈妈一听,愣了半晌,然后破涕为笑,说:“不怪你,是妈耽误了你的时间。”说着又站起身麻利地为我剥着鸡蛋壳。此情此景,让我眼泪忍不住哗哗落下,“哇”地一声扑在了妈妈的怀里……
小岩的学习计划也受到了意外的干扰,他的处理方法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一次滑冰的时候不小心把脚扭了,在家里躺了一个礼拜。那是在初二,学习十分紧张。谁都知道,耽误一周的课程是非常大的损失。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能在病好后跟上学校的进度,不要越落越远。
他躺在**十分着急,原来的学习计划肯定不能继续用了。他一咬牙,下决心,拼了!他决定自学,把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摆在床边,一门一门地攻。先读教材,再看参考书,最后做题。他想,上课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做题,只要能把题做会了在家里自己学也一样。
结果,他的这种自学方式比在学校听讲的效率还高。在学校,老师要照顾到水平不同的同学,讲的进度就不会太快,有时候他明白的问题老师会翻来覆去讲,有时候他没听懂的,老师反而一笔带过,自学就不一样了,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兴趣更浓,效率更高,时间当然也就更充足了。结果,他不光把习题集的相关题目都做了一遍,对那些做错的题目还能从头再做一遍,直到做会为止。对于实在想不通的问题,他会记下来,晚上给同学打电话请教。
病好之后,别的同学要帮他补课,他摇摇手说:不用,我已经都学了。到测验一看,他的名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老师让他介绍经验,他说:“非常感谢这次生病,让我学会了自学,我这才知道学习能有这么多的乐趣。”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计划中留出机动安排的时间
在每天的学习计划中,应该至少留出半个小时,作为机动安排。主要是用来回顾与复习,把前一段时间学到的知识点串起来,整理成一个系统,以加深印象,更牢固地掌握,把基础打得更坚实。
2.根据各科成绩,合理调整时间安排
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个别科目拖后腿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计划安排上有所侧重,在成绩差的科目上多花一些时间。最好是在不影响正常计划的前提下把机动时间用来查漏补缺,每天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
3.计划的修改要由家长陪孩子共同讨论
当临时的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修改计划。最好能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重新调整各科目的时间安排,在保持好科目成绩不退步的前提下,尽量多分些时间给不好的科目。
4.每个学期要对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一次总结
学期结束,根据考试成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原来的学习计划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应该如何调整。切忌粗暴干涉,一定要在讲明白道理的前提下,双方协商决定。
5.根据突发事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当孩子出现生病等突**况,家长应立即和孩子协商讨论,共同制订出新的学习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原则上是不要被突发事件打乱学习进度,如条件许可,生病期间家长应该多抽些时间陪孩子共同学习。
习惯22
培养孩子不断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学习,与其说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倒不如说是接受知识的洗礼;与其说是人掌握和运用知识,倒不如说是知识把人改变。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够完善,不够好,因此才需要通过学习来重新塑造自己,让自己脱胎换骨,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王鹏非常聪明,从小学就上奥林匹克数学学校,一有竞赛就参加,一参加就得奖,每回的竞赛名次都是全年级第一,只有一次是和别的同学并列第一。可就是这么聪明的孩子,平常的代数几何却学得一塌糊涂,在班里也只能排二十几名。正是因为别人都夸他,让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了不起,平时上课都不爱听,心想,我这么聪明,考前临时突击一下就能过关。
高一第一个学期,他在班里还是前10名,可往后越学越差,就像坐上了滑梯。每次考试他都临时突击,以为自己能找到捷径,而成绩就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扇到了他的脸上。几何老师专门找他,劝他端正态度,苦口婆心跟他说:你要是这么耽误,就太可惜了。而他还是照旧,老毛病就是改不了。
有一次物理课,他认真听了5分钟,老师出了一道特别难的题,全班就他一个举手,站起来就答对了。后来,老师就跟别的同学说,像王鹏这么聪明,不认真听讲还及不了格,你们再不学就更不行了。结果别的同学都很努力,王鹏却没有吸取教训,还到处跟人说,我高中三年就听了5分钟物理课.就能答出一道难题,一副扬扬得意的样子。
他的问题是把学习看成应付差事,当成苦事,能躲就躲,既没有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也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他在高中时最喜欢去北京大学,找那里的学生玩,北大中文系的朋友跟他说,你和那些同龄人可不一样,你应该来我们学校,不然就太可惜了。而他呢,最后什么大学也没考上,最终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吴灿不是特别聪明,最终却考上了重点大学。她对学习的态度,就和王鹏截然相反。从小,吴灿就爱琢磨事,喜欢装个舰船模型,做个收音机。什么玩具到她手里,都能拆个七零八落,然后自己再慢慢想办法装,连手表她都拆了不知道多少遍。
爸爸抓住她好奇心强的特点,跟她讲:学校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扇门,背后有一片非常广阔的世界。学习不是光知道课本知识就够了,那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要引导你去探索门后面的世界。从那以后,吴灿就明白了~个道理,用成语讲就是“学海无涯”。她开始看课外书,里面的知识比课本更深,更广,更生动,遇到不会的问题,她甚至会找来大学的教科书自己查找。用她的话说,大学课本里讲的内容和中学一样,就是前因后果说得更清楚,更有意思。
为了保持住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父母真是煞费苦心。在家里,谁也不许提“做题”这两个字,大家约好了,管做题叫“打游戏”,做对一道题叫“过关”,全做对了叫“通关”,做错题叫“挂了”。这么做的用意就是让孩子不要对考试形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而是像对打游戏一样有一种兴奋的情绪。爸爸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笨鸟都能通关,只有最快通关的才算骨灰级玩家。”这让吴灿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赢得了更多积累知识的时间。
逐渐地,吴灿不光知识面更广了,而且眼界更宽了,应考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她再也不会为考试发愁了,真的把做错题看成了好事,能从中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的不足。她自信地说:每错一次,我心里那张知识的网就能补上一个漏洞,总有一天,我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一个漏洞也没有!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