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天堂地狱
1.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日本江户时代,有个将军非常尊敬白隐禅师,经常向他请教一些佛学上的知识。
这天,将军又去参拜禅师,问道:“请问禅师,佛经里说的极乐世界和地狱真有其地吗?”
白隐呵呵一笑:“有啊!”
“那么它们在哪儿啊?”
“想明白它们在哪儿,首先得明白你是谁。”白隐依旧笑呵呵的。
“我是谁?我是您的老友啊,是当朝的将军啊!”
“你是个将军吗?真是笑死人了,你以前或许是,但我听人说,你昨天已经被废黜了,现在连个乞丐也不如,还说自己是将军……哈哈,真是好笑,真是好笑……”
将军怒火中烧,按住腰间的剑柄,作势欲拔。
白隐却不害怕,还盯着他的手,火上浇油:“噢,我倒忘了,你虽然不是个将军了,但还是个武士,可你的脸怎么越看越像叫化子呢?还有你的剑,也太钝了吧,能砍下我的脑袋吗?”
将军怒不可遏,呛啷一声,拔剑出鞘,直指白隐的胸口。
白隐笑声一收,指着将军说道:“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将军心头一震,立即会意,顿时对自己刚才的鲁莽行为感到羞愧,赶紧收起剑,恭恭敬敬地向白隐赔礼:“望大师原谅我的愚痴。”
白隐又是一笑:“快免礼吧!你看,天堂之门开啦!”
天堂也好,地狱也罢,由于没有去过,我们不便妄说。不过,我们可以至少肯定一点,那就是但凡还活着的人,都没有去过。所以,人们明知道天堂很好,但还是不愿意去。至于地狱,人们就更不愿去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哪怕人间不如天堂幸福,比地狱还痛苦,人还是要想尽办法活着,并尽量感受、挖掘生活之美。
天堂是什么?我认为它是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不仅仅是个概念。天堂,泛指一切好的环境。比如我们常说,和古代受压迫的农民比,和当代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比,现在的中国人就好比生活在天堂里。这里的“天堂”,绝不同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死后要去的那个地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天堂”是一个多么被滥用的词汇。
地狱则恰恰相反,也是个抽象又不抽象的概念。说到一些人的生活环境,人们往往说:“啊,那里真是一座地狱!”可见,天堂也好,地狱也好,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天堂既不在天上,地狱也不在地下,它们都在人间。
而白隐禅师的回答,则进一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地狱,也是自己的天堂。当你萌生行凶作恶之心时,你正在向地狱迈进;当你谦卑慈爱时,你已处在天堂里了。两者的转换,一念而已。
在“天堂”的原产地——西方,自然也少不了类似的故事。比如有个小故事说:
上帝派使者去视察地狱和天堂。使者先下到地狱,发现地狱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是地狱里不给他们吃的吗?非也,不仅有吃的,伙食还不错,问题是上帝给他们的勺子太长,饿得发疯的人们怎么也送不到嘴里。一来二去,就会洒到地上,洒到地上就会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一样,马上消失不见,他们想从地上捡点都不行,于是地狱里的人就始终重复着“舀食物”——“够不着”——“洒到地上”——“然后消失”的悲惨生活,能不面黄肌瘦吗?
使者摇摇头,又上到天堂,发现天堂里的每个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是不是天堂里的伙食更好呢?不是,使者发现,不仅天堂里的伙食跟地狱里没有差别,而且天堂里的每个人手上拿的也是长把勺子。那他们为什么能够生活得那么和美欢畅呢?答案是:天堂里的人懂得用长把勺互相喂别人吃饭,而地狱里的人却只懂得往自己的嘴里塞。
这个故事可以看作对上面故事的补充,即天堂和地狱,并无区别,区别只在于里面的人。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即使有个把坏人也翻不起大滔天大浪时,那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天堂;反之,当一个社会人心败坏,阴暗堕落,或者说很多人虽心怀善念,但囿于各种原因既难以反抗、又不能逃离时,那就可以说人们是生活在地狱里。事实上,毋宁认为,这种环境中的人,比活在地狱里还惨。毕竟在上面的故事中,地狱与天堂的各项生活待遇都不差,差的只是人品。而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活得很惨,并不是因为他们人品有问题,而是别人有问题。如果说人间有命运这回事的话,这可能最好的例证了。
但是,正如人必须正视自己的命运,并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屈服于它一样,人也不能因为生在不尽如人意的世界而糟践自己生而为人的高贵。你生活的地方是不是天堂、是不是地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天使,要尽量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并尽自己可能为这个污浊的人间输送一些清新氧气,而不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这样想的人多了,世界就是个有希望的世界。否则,谁也不能保障自己能在魔鬼纵横的世界里收获幸福,即使是带引号的“幸福”。
再来看一个小故事: